國史通鑑:天下大勢

國史通鑑:天下大勢

國史通鑑》是《百家講壇》2014年推出的重磅新作,邀請著名學者方誌遠教授講述從三皇五帝到溥儀退位的中國通史。《國史通鑑》系列圖書是在《百家講壇》同名節目的基礎上潤色而成,共分為四部。該套圖書既保留了《百家講壇》的通俗性、趣味性,又將因電視節目所限而無法重現的歷史內容包含其中,更為全面、深入、風趣。本書為第一部:《國史通鑑:天下大勢》。《國史通鑑》回溯三皇五帝到秦始皇一統天下時期的先秦史,聚焦遠古歷史的重要轉折點和傳奇人物。方誌遠教授擷取歷史精彩片段,運用豐富史料重塑先秦時代王朝更替的歷史大格局,解讀華夏民族形成的深刻歷史淵源,同時結合對政治變革、經濟進步、社會發展規律的總結和解析,以風趣、平實的語言,將千年歷史娓娓道來,對英雄、梟雄如數家珍,讓你在愉悅閱讀的同時,感受中華文明。

基本介紹

  • 書名:國史通鑑:天下大勢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頁數:320頁
  • 開本:16
  • 品牌: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方誌遠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864488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國史通鑑:天下大勢》從三皇五帝到秦始皇統一中國,追溯血脈與文明的發源與沿革;《國史通鑑:天下大勢》是每箇中華兒女都該了解、都能讀懂的中華歷史。

作者簡介

方誌遠,江西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江西省人民政府參事,曾任台灣成功大學客座教授,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屆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江西歷史學會會長、國家社科基金歷史學科評審組專家。
曾兩次登上《百家講壇》,主講《萬曆興亡錄》和《大明嘉靖往事》。在2011年央視官網“我最喜愛的《百家講壇》節目及主講人”的評選活動中,被評為該年《百家講壇》“最受歡迎主講人”,《萬曆興亡錄》被評為“最受歡迎節目”。此次錄製的百集《國史通鑑》,試播期間已引起各界高度關注。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方誌遠教授站在現實與歷史的結合點上,以“全球”的視野,喚醒沉睡的古籍,向世人展示恢宏的中華民族歷史,既增長知識,又啟迪思想。
——王子今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
《國史通鑑》傳神地描繪了中國歷史長河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配以犀利點評,讓遠古鮮活,讓今人震撼,是真正意義上的“以史為鑑”。
——商傳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會長
《國史通鑑》在保證歷史完整性、真實性的基礎上,摒棄教科書的枯燥、晦澀,生動再現中國歷史的風雲變幻。要想酣暢淋漓了解中國歷史五千年,首選此書。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名人推薦

方誌遠教授站在現實與歷史的結合點上,以“全球”的視野,喚醒沉睡的古籍,向世人展示恢宏的中華民族歷史,既增長知識,又啟迪思想。
——王子今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

《國史通鑑》傳神地描繪了中國歷史長河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配以犀利點評,讓遠古鮮活,讓今人震撼,是真正意義上的“以史為鑑”。
——商傳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會長

《國史通鑑》在保證歷史完整性、真實性的基礎上,摒棄教科書的枯燥、晦澀,生動再現中國歷史的風雲變幻。要想酣暢淋漓了解中國歷史五千年,首選此書。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圖書目錄

總 序
第一章 炎黃春秋
全球視野
三皇事跡
炎黃時代
史家局限
第二章 禪讓是非
堯舜禪讓
“大禹”之大
不可複製
是是非非
第三章 天下為私
父死子繼
太康失國
得而復失
商湯來由
第四章 殷商景象
商湯代夏
浪子回頭
盤庚遷殷
武丁傳奇
第五章 武王伐紂
后稷故事
周原足跡
文王功業
牧野之戰
第六章 普天之下
百廢待興
分封諸侯
兄弟鬩牆
“三監之亂”
第七章 確切紀年
遭遇挑戰
與民爭利
防民防川
國人暴動
第八章 寄人籬下
山崩川竭
平王東遷
鄭國雄起
欺人太甚
第九章 甩手掌柜
多難興邦
人才難得
管仲模式
如此霸主
第十章 流浪君臣
後繼無人
左右為難
難兄難弟
實話實說
第十一章 晉文霸業
事出意外
勤王周室
城濮前戲
退避三舍
第二十章 鬥智鬥勇
鬼谷弟子
上駟下駟
一招制敵
小小插曲
第二十一章 合縱連橫
蘇秦開竅
合縱抗秦
張儀存舌
戲弄楚國
第二十二章 齊燕爭鋒
絕版禪讓
趁火打劫
黃金高台
樂毅進退
第二十三章 趙武靈王
趙國處境
胡服騎射
二元政治
玩火自焚
第二十四章 秦昭襄王
純屬意外
遠交近攻
夢的解析
長平之戰
第二十五章 天下一統
一波三折
奇貨可居
秦王嬴政
摧枯拉朽

序言

這是我和《百家講壇》的第三次合作,也是和中信出版社的第一次合作。
和《百家講壇》的合作始於2009年。那時的《百家講壇》正處於鼎盛期,朋友聚會、家人聊天,時時有人談及“百家”;閻崇年、王立群、易中天、于丹等老師也通過他們的講課,引導人們從各種各樣的選秀、搞笑節目中脫出身來,關注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如果說在20世紀90年代,余秋雨教授以一己之力,通過《文化苦旅》帶動了中國人的文化熱,那么,進入21世紀後,則是《百家講壇》扛起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激發大眾歷史熱情的大旗。
但是,當《百家講壇》邀請我時,我猶豫了。為什麼猶豫,說不清楚。當我們決定做一件事情,我們可能有十分明確的目的,至少是直接動機:當我們需要做出選擇而猶豫的時候,卻很難說出十分清晰的理由。勉強要說,也許有三個擔心:一是,擔心時間。我手上有多個課題,從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到橫向合作項目,得親力親為,是否有時間和精力在《百家講壇》開課?二是,擔心內容。《百家講壇》與大學講台不同,大學講台的核心價值是學術創見,《百家講壇》的根本要旨是雅俗共賞。選擇什麼樣的內容、採用什麼樣的方式表述,才能達到雅俗共賞?三是,擔心效果。我從來不畏懼上課,但素來不習慣“譁眾”,不屑於“取寵”,直到現在,聽到裝腔作勢的煽情就起雞皮疙瘩,所以感覺自己不適合做大眾節目。而電視節目恰恰是大眾節目,講究收視率和回頭率,要讓觀眾停留在這個節目,要讓觀眾手上的遙控器轉了一圈之後又回到這個節目來,不譁眾、不取寵、不裝腔作勢地煽情,能有收視率、有回頭率嗎?對於所有這些,心裡都沒有底。另外還有一個糾結之處:作為專業歷史研究者,做大眾節目是不是“不務正業”,同行怎么看?低頭抬頭都是圈子裡的人,和圈外朋友的友情客串畢竟不一樣。
但我最後還是上了《百家講壇》的“賊船”,否則就沒有後來的故事。編導王珊曾經很得意地對我說,只要是她看中的老師,就很難逃脫“追捕”。在這個過程中,毛哥(佩琦)和商傳兄的榜樣、邵鴻的反覆鼓勵、李鋒的多次鼓搗,都起了推動作用。但是,推動歸推動,最終決定上船,主意還是自己拿的。因為長期以來,我和邵鴻以及其他朋友一直在交流史學的功能問題、史學的大眾化問題,發揮史學的人文功能,讓大眾在歷史的講述中得到愉悅、有所感悟,向大眾傳播我們認為是正能量的歷史觀和價值觀,這既是歷史研究者的責任,也應該是十分快樂的事情。既然如此,還有比央視《百家講壇》更好的平台嗎?而王珊的誠懇態度也打消了我的一些顧慮:不過多考慮收視率和回頭率,按照自己的風格講,不是附和觀眾而是引導觀眾,把傳播對象定位在中等以上文化層面的觀眾。
於是有了與《百家講壇》連續三次的合作,其間固然有無數次就內容與形式的“被修理”與“反修理”、“被控制”與“反控制”,但我與《百家講壇》的合作也越來越默契。不少朋友問我,聽說《百家講壇》很霸道,不斷要求老師如此這般、這般如此。說心裡話,我沒有這種感覺。不知道是因為我接受意見很虛心,還是《百家講壇》對我很寬容。
第一次合作,講的題目是“大明嘉靖往事”。似乎是講嘉靖皇帝,但我把它講成了嘉靖時代,揭示的是普遍的歷史現象。其中的有些篇章,如“禮是打出來的”、“算賬要算政治賬”、“奸臣三部曲”、“忠臣是怎樣鑄成的’’等,我認為是可以成為經典的。
第二次合作,講的題目是“萬曆興亡錄”。同樣,主要說的不是萬曆皇帝,而是萬曆時代。萬曆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自由奔放的時代、一個酷似‘‘前資本主義”的時代,但中國社會並沒有由此進入近代社會,而是樂極生悲地退回到了嚴峻冷酷的古代社會。《北京晨報》資深記者陳輝曾經問我:《萬曆興亡錄》的電視節目已經有了很好的反響,你怎么評價由講稿改編出版的著作,這個著作中有哪些地方比較精彩?我很自信地告訴他:我的文字表述能力超過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辨能力超過形象描述能力,只要讀下去,處處是精彩,而且是“未刪節版”,所以著作應該比電視更精彩。從“是非張居正到“飛語的力量”,從“詞宗先生戚繼光”到“打虎英雄落平陽”,從“事情就個白認真”到“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從“人進我退”到“明朝國殤”,展示的是一個王朝由極盛到式微的各個方面的外在表現和內在因素,是一個王朝坍塌前無可奈何的多維背影。我甚至很得意地問他:你在其他著作中看得到這些信息嗎?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多次重複類似嘉靖、萬曆時代的似曾相識的樂極生悲的故事,所以,其意義遠遠不局限於明代。
這兩個題目講述的內容都在我的研究範圍之內,都是明代史,其中包含我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但當欄目組希望我做第三個節目時,我覺得不能再做明代了,應該做一個更大氣的題目,既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也爭取給《百家講壇》注入一些新的元素。
我曾經考慮徹底改變風格,講一個“方誌遠說金庸之韋小寶”。《鹿鼎記》是金庸為讀者提供的開啟中國江湖文化和廟堂文化迷宮的鑰匙,韋小寶則是破解中國古代“官場潛規則”和“黑道規矩”的嚮導,極有研究價值和解讀意義。但《百家講壇》希望維護我作為歷史學者的螢幕形象,否定了這個構想。
……
無論是這個節目還是這本書,和以前的節目、書一樣,也一定存在諸多錯誤。這些錯誤倒未必完全是因為以一人之力講述幾千年歷史,因為即使是說自己“地盤”上的明史,也會發生錯。原因是多方面的,用南昌話說,甚至是“邊打鑼鼓邊出鬼”,有時錯得莫名其妙。所以我對很多朋友說,自從《百家講壇》之後,我就再也不敢說自己不犯錯誤,對別人的錯誤也更寬容了。且不說不看講稿連續講40多分鐘,就是平時和朋友交流,也不免會有口誤。當然,還有不少習慣性的錯誤。比如,一個字從來就沒有讀準,但以為就是這樣讀的;一個事情一直在這樣說,怎么會錯,但恰恰一開始就可能記錯了。這其實也很正常,就算是電腦也可能有短路的時候。我能夠做到的,是儘可能地減少錯誤,特別在節目製作、作品校對的過程中儘可能發現並糾正錯誤。
在與《百家講壇》進行第三次合作之際,如果要我說對《百家講壇》的認識,我想表達這樣幾個意思:第一,十分感謝《百家講壇》,使我有一個與大眾交流、向大眾傳遞我的歷史觀和社會價值觀的平台。第二,由於種種原因,並不是每一位好學者都會走上《百家講壇》,所以決不能以是否上《百家講壇》作為評價學者的標準。第三,上了《百家講壇》的學者未必就是好學者,但上了《百家講壇》的學者一定是能講課的好老師,而且上了《百家講壇》之後,課會上得更好。第四,任何事物都有它發展的常態和異態。作為一個電視欄目,《百家講壇》已經度過了它開始的低迷和此後的極盛,進入到常態發展期,“說三國”、“說論語”的風靡不可能再現,但只要用心打造,《百家講壇》應該是央視的一個持續品牌,我願意和大家一起珍惜和愛護這個品牌。
《大明嘉靖往事》播出第一集的時候,我的孫女愛愛正好兩個月;《萬曆興亡錄》播出的時候,愛愛一歲四個月,不但可以很清楚地叫“爺爺”,還可以晃晃悠悠到處跑了。《國史通鑑》預播時,愛愛三歲半,在電視機前看節目,據說看了“好一陣子”,興奮地說,爺爺在電視裡講故事。她在看了“好一陣子”後發問了:“爺爺的故事什麼時候講完啊?”我沒有問“好一陣子”是多久,也許是3分鐘、5分鐘,或者是10分鐘。三歲半的孩子能夠聽這個講課“好一陣子”,除了感情因素之外,應該說節目還是有吸引力的。此後的發問,也一定是覺得這個節目沒有爺爺面對面地給她講“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兩個和尚,老和尚給小和尚講故事,老和尚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兩個和尚,老和尚給小和尚講故事……”好玩。
方誌遠
2014年3月10日
於東航MU5188次航班46A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