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大決戰:及關於戰爭與和平的其他新作

回首大決戰:及關於戰爭與和平的其他新作

《回首大決戰:及關於戰爭與和平的其他新作》是馮內古特的遺作集,收錄了十篇此前從未發表過的小說和三篇雜文,以不動聲色的黑色幽默重現戰爭的瘋狂,回首不堪回首之往事,用文學的鏡頭捕捉了小人物掙扎求生的瞬間,展示他們無奈而又無助、滑稽而又可憐的眾生相。集子中的每一篇小說都以人為本,聚焦於人的行為和感受,避開了對戰爭的直接描寫,然而讀者依然能身臨其境地體會到戰爭給人民造成的巨大傷害。選集中既有《世界末日》、《無名戰士》、《回首大決戰》這樣充滿荒誕諷刺意味的幻想小說,也有包括《滿城哀嚎》、《先大棒後黃油》、《想開點》、《戰利品》等對作者親歷的二戰之殘酷的回顧與聲討,以及《獨角獸陷阱》、《司令的辦公桌》等反映小人物反抗強權和暴力的故事。這部遺作集展現的是作家一貫的態度:對戰爭和壓迫勢力的強烈批評,以及對普通人充滿深情的人文關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回首大決戰:及關於戰爭與和平的其他新作
  • 外文名:Armageddon in Retrospect and Other New And Unpublished Writings on War and Peace
  • 作者:庫爾特•馮內古特 (Kurt Vonnegut)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237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文學
  • 譯者:虞建華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2008848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回首大決戰:及關於戰爭與和平的其他新作》編輯推薦:黑色幽默大師馮內古特從未發表的遺作。他是地球上最不嚴肅的人,他立志做一個著名的悲觀主義者;他是一位父親、作家、畫家、軍人、和平追求者;他反對一切戰爭,是這個時代最需要聽到的聲音。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庫爾特·馮內古特 譯者:虞建華

庫爾特·馮內古特(1922-2007),德裔美國作家,黑色幽默大師,被認為是表現第二次世界大戰題材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馮內古特年輕時曾親歷二戰期間英美戰機對德國城市德勒斯登的轟炸,這段恐怖經歷對他來說刻骨銘心。日後他以此為素材寫出《五號屠場》,而這部反映戰爭的殘酷與荒誕的作品也成為當代美國文學公認的必讀經典。
《回首大決戰》是馮內古特過世後出版的遺作集,其中所收錄作品依然以戰爭為主題,把焦距對準捲入戰爭的小人物,捕捉和放大他們的生存困境,以作者一貫的荒誕、諷刺的幽默筆法,把被政治、軍事力量玩弄於股掌的小人物的命運表現得栩栩如生,體現出作家對他們深切的人文關懷。
馮內古特的其他代表作還包括《冠軍早餐》、《囚鳥》、《時震》等。為了向這位卓越的現代文學大師致禮,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一日,也就是他的七十七歲生日,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馮內古特25399號”。

圖書目錄

馬克·馮內古特:前言
馮內古特家書
庫爾特·馮內古特在印第安納波利斯市克羅斯會堂的演講
滿城哀號
世界末日
先大棒後黃油
生日快樂,一九五一
想開點
獨角獸陷阱
無名戰士
戰利品
就咱倆,山姆、
司令的辦公桌、
回首大決戰
譯後記

後記

我與作家馮內古特似乎略有淵源。三十年前的一九七九年,文革動亂剛剛結束不久,全國撥亂反正,高校開始研究生培養,我有幸加入這一行列,在美國文學學者秦小孟教授布置的閱讀書單中,發現了馮內古特的《五號屠場》。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這位不同凡響的美國作家。書不厚,同以前讀過的所有作品完全不一樣,顛覆了我頭腦中原有的長篇小說的概念。當時我似懂非懂地看完小說,對作家全新的敘事方式既感到興奮,又有些困惑。二十年前的一九八九年,我在英國的東英格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參加由我導師負責的阿瑟·米勒研究會。研究會邀請馮內古特前來做講座,我第一次見到作家本人,同他一起喝咖啡交談,進行了近距離的交流,並得到了他的兩本簽名贈書,保存至今。十年前的一九九九年,我接到現已是譯林出版社總編的劉鋒先生的邀請,翻譯被馮內古特自稱為“封筆之作”的《時震》,開始逐字逐句細細擺弄他的作品,在翻譯的過程中繼續熟悉、了解和品味這位作家。《時震》是較早被譯介給我國讀者的後現代小說之一。二○○七年馮內古特不幸去世時,我正在翻譯他的代表作《五號屠場》,此書的中譯本二○○八年已由譯林出版社推出。《回首大決戰》是我翻譯的第三部馮內古特的作品,我依然戰戰兢兢,不敢懈怠。能把這位作家更多地介紹給我國的讀者,承擔這樣的任務我深感榮幸。
馮內古特被認為是表現第二次世界大戰題材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五號屠場》已是公認的當代經典。小說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掃除了所有的浪漫色彩,表現戰爭的瘋狂、恐怖和巨大的摧毀力量,也表現士兵承受的不堪承受的壓力,以及壓力下扭曲變形的病態心理。這本書成了負面表現戰爭的先驅之作,成為新戰爭小說的一種“範本”。作家的批判態度成為從此往後美國戰爭小說的基調:沒有英雄,只有受害者。在馮內古特的小說中,敵方我方的陣線變得模糊,正義非正義的界定也常常被置之一邊,但作家把焦距對準捲入戰爭的小人物,捕捉和放大他們的生存困境。作家採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把被政治、軍事力量玩弄於股掌的士兵的命運表現得栩栩如生。《回首大決戰》在主題上與《五號屠場》一脈相承,風格上繼續沿用‘‘冷幽默”,重現戰爭的瘋狂,回首不堪回首之往事,表達對人類的前途、文明的未來和理性的地位的無比關注。
馮內古特本人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歐洲戰場不久後在一次戰役中被德軍俘虜,然後被送到德勒斯登當勞工,在那裡親歷了英美空軍對這座不設防古城的狂轟濫炸。他的戰爭體驗主要是在戰俘營里和那場大轟炸中獲得的。儘管如此,他仍然看夠了不想看到的那一切:戰爭對生命的漠視,對人性的踐踏,對道德的挑戰,對常規的嘲弄。他把戰爭看作一幕荒誕劇,看成滌盪文明、摧折理智的自殘。他無法將耳聞目睹的一切從記憶中抹除,一直有話要說。他的這兩部小說出版時間相隔四十年,但兩者之問的呼應顯而易見:不管是發表於美國人民反越戰運動高潮中的《五號屠場》,還是身後出版的《回首大決戰》,字裡行間都滲透著對壓迫力量的強烈憤怒,也充滿對普通人的深情的人文關懷。
中國讀者相對熟悉馮內古特的長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別具風味但同樣精彩。《回首大決戰》中的前三篇不屬於小說門類,但具有文獻的價值:一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年輕的馮內古特從歐洲寫回的家信,其中絲毫沒有表現出戰爭倖存者的歡欣,但在文字間流露出一種以後瀰漫在他小說中的態度:潛藏在冷峻、俏皮、玩世不恭背後的無奈和憤怒;一篇是為他家鄉印第安納波利斯市“馮內古特年”啟動儀式準備的演講稿,但他在演講之前突然不幸去世:《滿城哀號》則是對德勒斯登轟炸的回顧,類似的譴責與聲討在《五號屠場》和其他作品中出現過多次,是來自作家心靈傷口的滴血,他舐了又舐,說了還說,非說不可。其餘都是短篇小說,大多都與戰爭有關。
《回首大決戰》收錄了十篇馮內古特此前從未發表過的短篇小說。《世界末日》將時間設定在未來,虛擬戰爭替代了真實戰爭,但戰場依然是瘋子表演的舞台。《先大棒後黃油》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戰俘營為背景,描寫飢餓的戰俘通過回憶各種美食食譜,“畫餅充飢”,想像戰爭結束後的美好生活。《生日快樂,一九五一》講述延續到和平時代的戰爭的負面影響,這種影響在一個無辜的六歲戰爭孤兒的扭曲心靈中反射出來。《想開點》的故事仍然發生在戰俘營,戰爭顛倒了原來認同的道德標準:戰前積極向上的青年舉步維艱,曾經遊手好閒的二混子則左右逢源。《獨角獸陷阱》回到“征服者威廉”占領英倫時期的歷史的過去,講述小人物反抗強權和暴力的故事。表現同樣主題的還有《司令的辦公桌》,故事發生在一個相繼被納粹占領、被俄國和美國“解放”的東歐小國,儘管“城頭變幻大王旗”,但壓迫猶在,反抗猶在。《無名戰士》在一場荒唐的競賽與過去的戰爭之間建立起了聯想。《戰利品》和《就咱倆,山姆》的故事都發生在戰爭剛剛結束時的一片混亂之中,前者通過一件小事反映戰勝軍給戰敗國民眾帶來的傷害,並表達了普通士兵內心深深的懺悔;後者是捲入戰爭的兩名德裔美國青年在硝煙散去時的不同遭遇。幾乎每篇小說都與戰爭有染,惟有末篇《回首大決戰》偏偏是個例外。這是一則半鬧劇、半寓言式的道德故事,諷刺異常犀利。篇名所指是《聖經》中提到的將發生於世界末日的善惡大決戰。
集子中每一篇小說都“以人為本”,聚焦於人的行為和人的感受,而避開直接描寫戰爭。讀者看不到腥風血雨的作戰場面,聽不到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但卻能跟隨作家走進陰雲籠罩、濁浪翻滾的災難世界,身臨其境去體驗悲劇,去接近那些被他們無法理解的勢力拋上拋下的身不由己的小人物。馮內古特用文學的鏡頭捕捉了他們掙扎求生的瞬間,展示他們無奈而又無助、滑稽而又可憐的眾生相。文學作品的力量在於,它可以讓人從個別聯想到普遍,從具體推演出概念,悟識到故事背後人類生存提供的經驗與警示。馮內古特的作品是一種批判文學,也是警世文學。《回首大決戰》展現的是作家一貫的態度與風格:批判犀利,洞察敏銳,文筆幽默;洋溢著一位人文主義者不甘於沉默、不屈於權勢的正義之聲。馮內古特一直是中國讀者喜愛的作家。希望這部小說集的翻譯出版,可以讓我們更多地領略這位大家的風采。

序言

當我的聲音聽起來像個印第安納波利斯人的時候,我最信任自己的作品,別人似乎也最信任我的作品,因為我就是個印第安納波利斯人。
我們還不如互相往臉上扔奶油蛋糕。
——庫爾特關於反戰運動對
越戰進程實際影響的評語
寫作對我父親而言是一種精神體操,是他唯一真正信仰的事業。他希望事情走上正道,但從未想過他的作品在事情發展過程中會有多少作用。他的榜樣是先知約拿、林肯、麥爾維爾和馬克·吐溫。
他寫好後改了又改,然後再改,看著寫好的東西口中念念有詞,一遍又一遍,一前一後晃著頭,做著手勢,變化著音調和節奏。接著他停頓下來,若有所思地將剛剛寫好的打字紙從打字機上猛然撕下,揉成一團扔掉,重新開始。看上去像大人消磨時間的古怪方式,但當時我只是個孩子,並不明白太多的事理。
他在語言方面有特別的天賦。年過八旬仍然能夠做《紐約時報》上的拼詞遊戲,用筆快速填寫,從不問別人。一旦我告訴他拉丁文的動詞出現在最後,從未學過拉丁文的他,就能邊看邊翻譯我的拉丁文作業。他的長篇小說、演講、短篇小說,甚至書封上的評語都經過仔細推敲。如果有誰以為庫爾特寫幽默作品或散文輕而易舉、一揮而就,那么他肯定沒有嘗試過創作。
他最喜歡的幽默段子之一,是一則關於一個走私獨輪車的傢伙的故事。很多年來,一名海關邊防稽查員每天仔細搜查他的獨輪車,一無所獲。
最後這位海關稽查員快退休的時候,他問那個傢伙:“我們已經是朋友了。這么些年我每天都搜查你的獨輪車。你到底是走私什麼東西的?”
“我的朋友,我走私獨輪車。”
庫爾特欣賞自己的幽默,常常俯下身子蜷成兩半,狂笑不止,臉埋在大腿中朝上看。如果突然引起一陣咳嗽,情況會有點怕人。
有一次我抱怨稿酬太低,一篇寫了一個星期的文章只拿到五十美元,他對我說應該把另一筆數目計算在內:如果我刊登一則兩頁的廣告宣布我能寫作,得花費多少錢。
在庫爾特看來,任何寫作或有寫作意圖的人都是特殊的。他願意提供幫助。不止一次,我聽到他慢慢地、耐心地對設法與他通上電話的喝醉酒的人講解,如何使一則故事或一段幽默——那輛獨輪車——產生效果。
“那人是誰?”
“我不知道。”
一旦庫爾特開始寫作,他就登上了探索的歷程。他知道(因為以前曾發生過),只要他不停地邁步朝前走,他就有可能撞上好東西,然後就可以不斷加工,使之成為自己的作品。但是庫爾特也常常缺乏足夠的自信。他擔心自己江郎才盡,想出的好構思可能是最後一個,以前獲得的成功可能會枯萎、消逝。
他擔心兩腿太細,不是打網球的好手。
他很難讓自己變得高興,但寫出好東西時又很難掩飾心中的喜悅。
因“思緒堵塞”無法創作的那幾個月,有時候甚至整整一年,是他人生中最苦惱的日子。為了疏通思緒,他什麼都願意做,但對心理醫療十分緊張,疑慮重重。在我二十出頭到二十中段時,他不經意間曾流露出擔心,害怕治療會使他變得正常,見怪不怪,因為那將是他創作的終結。我試圖讓他放心,對他說心理醫生遠沒有那么高的水平。
“如果你不能寫得清楚明了,多半你的思緒依然混亂,遠不是自己感覺的那樣清晰,’’他對我說。如果你覺得有些東西他寫得散亂而欠緊湊,也許你是對的,但為了保險起見,請再讀一遍。
一個大蕭條年月中在印第安納長大的孩子,決心要當個作家,當著名作家,而事情的結果正是如此。有多大的機率?他把很多意大利麵條朝牆上甩去,因此才養成非常敏銳的意識,知道有哪些能夠粘在牆上。
我十六歲那年,他未能在科德角社區大學找到一份教英語的差使。我母親說她到書店用假名訂購他的書,這樣書店裡至少還會進他的書,也許其他人會來購買。五年以後他出版了《五號屠場》,得到百萬美元多本書的出版契約。一下子很難適應命運的突然變化。現在回首往事,大多數人會以為庫爾特成為一名成功的,甚至著名的作家,是“理所當然”的結果。在我看來,這樣的結果很有可能不會出現。
他常說,他當作家是因為自己別無所長。他成不了一名好雇員。在五十年代中期,他曾一度短暫地被《體育畫報》雇用過。他到雜誌社報到,接到任務寫一篇短文,報導一匹賽馬越過圍欄試圖逃跑的新聞。庫爾特一整個上午瞪著那張白紙,用打字機寫道:“那匹賽馬越過了他媽的欄桿,”然後走出辦公室,又成了自由職業者。
我從未遇到過比他對食物更無興趣的人,部分要歸結於他不斷抽菸的習慣。他曾抱怨活得太久。我對他說,上帝一定感到好奇,想知道一個人類到底能抽掉多少支煙,而且他難免想知道,接下來從庫爾特嘴裡冒出來的到底是什麼。有時候你沒法把他當真:他說該寫的他都已寫完,現已無話要說,但他從四十多歲就開始說自己已無甚可寫,而年到八十好幾仍然有令人驚奇的好作品問世。
他最激進、最大膽的想法是:努力工作、努力思考、努力讀書和努力寫作也許是有道理的。
他是個作家,相信創作過程的魔力——既能作用於他本人,也能作用於讀者。讀者的時間和關注對他而言是神聖的。他與讀者心心相印,因為他意識到內容並不是小說的全部。庫爾特過去曾經,現在仍然像一味餌誘毒品,或是一柄適履鞋拔。一旦讀者上鉤入癮,勉力跨過門檻,其他作家也就變得容易接近了。
“還有人在中學畢業後讀我的作品嗎?”
他教人如何敘述故事,教讀者如何閱讀。他的作品在今後的很長時間裡仍然會有這樣的功能。他過去曾,現在仍然抱有顛覆傳統的觀念,但不是人們想像的那種反叛。他是我所認識的人中離怪誕瘋狂定義的最遠的一個。不吸毒。不飆車。
他總是希望站在天使一邊。直到戰爭真正打響的那一刻,他都一直不相信伊拉克戰爭真的會爆發。這件事讓他心碎,不是因為他對伊拉克情有獨鐘,而是因為他熱愛美國,相信造就了林肯和馬克·吐溫的國家和人民,會找到正確的方法。他相信,就像他的拓居先民一樣,美國應該可以成為一盞明燈,一個人間樂園。
他無法不思考當前的問題:我們花那么多的錢,在一個遙遠的地方炸毀建築,殺害人民,讓全世界的人對我們產生憎恨和恐懼,而這些錢用於公共教育和圖書館才更加值得。不難想像歷史將證明他是正確的,也許歷史已經作出了證明。
閱讀和寫作本身是顛覆行為。它們所顛覆的是這樣的觀念:存在的必定是合理的;你是孤家寡人;沒人與你有同樣的感受。讀庫爾特的作品時,讀者會產生這樣的感覺:事情並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不可更變。就因為他們讀了一本要命的書,這個世界就已經是一個略略不同的場所。真是不可恩議。
眾所周知,庫爾特患有憂鬱症,但如同很多眾所周知的事情一樣,人們仍可以找到充分理由來對此表示懷疑。他不想活得高高興興,他說過很多讓人氣餒的話,但說實在話,我認為他從來沒有沮喪過。
他就像一個生性外向的人卻喜歡自己性格內向,一個善於交往的人偏要成為孤獨者,一個幸運的人寧可自己命運不濟。一個樂觀主義者擺出了悲觀主義的姿勢,希望引起別人注意。直到伊拉克戰爭,直到他生命的最後階段,他才真的變得情緒憂悒。
家中出現了超現實的怪異事故:他服用了過量的藥片,結果被送進精神病醫院,但並沒有什麼危險。不到一天時間裡,他就在活動室里上躥下跳,與人打桌球,交朋友。看上去就好像他在模仿一個精神病患者,但又不很逼真。
醫院裡的精神病科醫生告訴我:“你爸爸有憂鬱症。我們要給他服用抗抑鬱劑。”
“好的,但是他看上去沒有憂鬱病人通常的症狀。他未顯行動遲緩,也沒有悲傷的樣子,而且理解力仍然很強。”
“他曾經企圖自殺,這是事實,”精神病醫生說。
“是的,可以這么說。”他服用的所有藥物都沒有到有毒的量。就算是泰諾,他也只服用了屬於治療範圍的量。
“你不認為我們應該讓他服用抗抑鬱劑?我們必須採取栗些措施。”
“我只想讓你知道,他看上去不像患有憂鬱症。很難說清楚庫爾特到底處於何種狀況。但我也沒說他沒問題。”
我的追捧者與庫爾特的有所不同,兩者的區別在於,我的冬粉們知道自己患有精神疾病。①
用個打棒球的比喻:庫爾特投擲比接球好。他經常會寫一些、說一些關於家人的不太友好且帶挑釁性的話。我們漸漸習以為常。庫爾特就是這個樣子。但當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一心想當著名悲觀主義者的庫爾特,想必十分羨慕林肯和馬克·吐溫的孩子的早逝,看到這話他氣得發抖。
“我只不過想吸引讀者,除了你誰也不會真把我說的當回事。” “我知道幽默是怎么回事。”
“我也知道。”
咔噠,又一聲咔噠,我們掛斷了電話。
“如果我要死,但願這事不會發生。”
每隔幾年他就寫信給我,告訴我如果他死了,有哪些事情要我做。除了最後一次外,每次寫出信後他又打來電話,告訴我那封信不是自殺通知書,讓我放心。在他寄給我最後一封“要是我死了”信件的前一天,他寫完了將要在印第安納“庫爾特·馮內古特年”啟動儀式上做的演講發言稿。兩個星期後他摔了一跤,傷了頭,不可逆轉地把命根子折斷了。
他們讓我替他做這次發言,我不得不比其他大多數時候更仔細地研讀他最後的講演稿。我不禁暗自驚詫:“有些話純屬胡言,他到底是怎么矇混過關的?”是他的讀者和聽眾包容了他。我很快意識到,聽我讀這篇發言的是徹底愛上我父親、願意跟隨他到任何地方的全會堂、全世界的聽眾。
“(我)像百分之五十的異性戀羅馬天主教神職人員那樣恪守禁慾主義”是一句沒頭沒腦的話。“討厭的傢伙的定義(是):一個在屁股上裝一副假牙啃咬計程車后座墊子的人。”“‘嗅客’是一個好聞女孩腳踏車坐墊氣味的人。”①喔喲,我親愛的老爸出格到什麼地方了?然後他又會談及一些切中要害,勇敢而真實的東西,你們將信將疑,因為他剛剛講過禁慾主義、變態佬和嗅客。
“我說什麼也不會去當醫生。那該是世界上最糟糕的職業。”
我們最後的一次交談:
“你多大年紀了,馬克?”
“我五十九,老爸。”
“已經老了。”
“是老了,老爸。”
我非常真誠地愛他。
選集中的這些作品大多沒有標上創作日期,此前全部都沒有發表過,但自成一體,非常合拍,不需要我做任何評述。即使你對其中某篇不感興趣,你也可以欣賞它的結構、語言節奏和遣詞造句。如果你從庫爾特那裡未能學到閱讀和寫作的技能,也許你應該選擇乾點別的事情。
他在最後的演講稿中寫下的最後的話,也是他合適的告別詞。
感謝你們的捧場,我該走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