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1號

回聲1號

回聲1號的設計者是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的工程師奧沙利文,他設計這隻“氣球”的目的是用來測量大氣邊界的密度,而貝爾實驗室通信研究室的主任約翰·皮爾斯卻賦予了這隻“氣球”一個新使命。這位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博士早在1954年起就研究通信衛星。最初,他在參加一個工程會議時計算出了衛星通信需要的功率,得到大家認可後,他又把它擴寫成詳細的技術論文。1955年,美國火箭協會出版的《噴氣推進》雜誌以《軌道無線電中繼系統》為題刊登了這篇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回聲1號
  • 設計者:奧沙利文
1960年8月12日,美國用德爾塔D運載火箭把一個特殊載荷送上地球軌道。軌道高度為1600公里,這個載荷不同以往,它進入軌道後膨脹成一個直徑30米的大氣球。你也許會問,為什麼要用昂貴的火箭發射一個氣球呢?其實,它不是一個真的氣球,它的名字叫回聲1號,是人類發射的第一顆試驗型無源通信衛星,也是人類在衛星通信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經過約翰·皮爾斯與十幾名研究人員的努力,回聲1號誕生了。雖然像是一隻氣球,但是它的材料卻不是普通氣球用的橡膠,而是一種特別結實的聚酯薄膜。別看薄膜的厚度只有0.08毫米,薄得還不如香菸盒上的包裝紙,卻可以抵禦隕石的襲擊。為了增加氣球對無線電電波的反射能力,薄膜的表面還塗上了一層更薄的鋁箔,使反射率達到90%以上。發射前,回聲1號被擠癟後裝進一個容器內,入軌兩分鐘後在軌道上展開,然后里面的升華劑被陽光照射後膨脹成“大氣球”。
回聲1號為衛星通信試驗提供了極大幫助,它在發射成功的第一個月內就協助科學家完成了400多項試驗。
包括第一次通過衛星直播的語音通訊、第一次圖像信息的傳遞、第一個橫跨大陸的衛星電話等。“回聲1號”也是第一批受到太陽風影響的衛星,由於“回聲1號”體積巨大,其表面也採用增強型的反射金屬薄膜,因此來自太陽的光子對衛星可產生較大的作用,使其偏離了軌道。
當回聲1號還在太空飛行時,四年後美國又發射了回聲2號,它與回聲1號相似,只是直徑增加到41米,厚度也略有增加。但其同樣也是一顆被動通信衛星,配備了表面溫感探測器和內部壓力感測器,可以更好地控制衛星入軌後的膨脹姿態,使整體形狀更加光滑,這有助於對無線電波信號的反射,因此其會比“回聲1號”要先進一些。回聲2號首次實現了美國和蘇聯之間的衛星通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