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本真:“教育與人”的哲學探索

回歸本真:“教育與人”的哲學探索

《回歸本真:“教育與人”的哲學探索》是2019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建軍。

基本介紹

  • 書名:回歸本真:“教育與人”的哲學探索
  • 作者:馮建軍
  • ISBN:9787300264172
  • 定價:68元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5月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教育人學是教育哲學的當代形態,它以教育中完整的人為對象,研究完整的人及其教育的問題。本書以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為指導,分析批判了傳統教育哲學本體論的思維方式導致了人的失落。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生成論代替傳統本體論,從社會歷史實踐中人的存在規定出發,回到“具體的人”,回歸教育的本真。
本書依據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與趨勢,探討了主體與教育、生命與教育、公民與教育、教育承認正義與美好教育生活等新時代的教育人學主題,確立教育人學的思想,並以教育人學思想引領新時代的教育改革。新時代教育改革必須回歸育人初心,回歸教育本真,確立人是教育的原點,堅持育人為本,喚醒主體生命自覺,激揚生命潛能,培育在全面發展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本書以人學視野審視教育問題,建構教育理想,適合於充滿激情和理想的教育工作者閱讀。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教育人學導論
一、教育哲學的“人”與人的“教育哲學”
(一)哲學:本質意義上的人學
(二)人性觀:教育哲學的核心
(三)教育哲學中“人”的失落
(四)人的自覺與教育哲學的人學使命
二、作為學科的教育人學
(一)何謂教育人學
(二)教育人學的學科性質
(三)教育人學的主題
(四)教育人學研究的方法論
三、馬克思主義實踐生成論教育人學範式
(一)本體論本質主義人學範式及對其的反思
(二)實踐生成論人學範式的提出
(三)馬克思主義實踐生成論人學範式下的人性觀
第二章 走向人的教育
一、向著人的解放的目標邁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價值 取向回顧
(一)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衝破教育的政治化, 確立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方向
(二)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教育對人的發現
(三)21世紀初:教育對人性的彰顯
二、回到“人”:世紀之交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共同主題
(一)教育本質研究的人學視野
(二)教育目的研究指向真正的“人”
(三)教育功能研究轉向本體功能
(四)以“人”的方式研究“教育與人”的關係
三、回歸“真實的人”:當代中國教育改革的哲學
(一)教育對“人”的回歸
(二)認識“真實的人”
(三)基於“真實的人”的教育觀念
四、教育成“人”:依據與內涵
(一)類生命:人之為人的根本
(二)交往實踐:類生命的生成機制
(三)教育:成“人”之道
五、人性視域與教育之道
(一)人性假設與教育學之“基”
(二)人性困境與教育之“惑”
(三)人性解放與教育之“道”
第三章 主體與教育
一、社會形態與主體嬗變
(一)“人的依賴關係”下人的發展
(二)“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發展
(三)“自由人的聯合體”中人的發展
二、群體主體與依附性教育
(一)群體、群體主體與群體主體性
(二)古代社會的依附性教育
三、主體性與主體性教育
四、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
(一)從主體性到外在的主體間性
(二)從外在主體間性到內在主體間性
五、從主體間性到他者性
(一)對主體間性的質疑與批判
(二)他者性理論的基本觀點
(三)師生關係:非對稱的責任關係
六、從他者性到公共性
(一)公共性:共生體的主體間性
(二)他者性承認:走向共生主體的公共性
(三)公共性中的主體間關係:共在、共生、共育
(四)培育公共性
第四章 生命與教育
一、生命是教育的邏輯起點
(一)對以往認識“人”的方式的反思
(二)人是雙重存在的複雜生命體
(三)教育因生命而發生
二、回歸生命:教育的價值選擇
(一)“工具性教育”質疑
(二)教育“軸心”的轉換
(三)回歸生命的教育
三、生命特性與教育訴求
(一)生命的特性
(二)關注生命的完整性
(三)凸顯生命的靈動
(四)張揚生命的個性
(五)喚醒生命的自覺
四、生命化教育的原則
(一)自然性原則
(二)自主性原則
(三)體驗性原則
(四)生活化原則
(五)個性化原則
第五章 公民與教育
一、公民身份與公民教育
(一)成為公民:當代社會發展的要求
(二)身份認同:公民身份的重要組成
(三)公民教育:公民身份的“再造”與“創造”
二、多元公民身份
三、個體公民身份認同教育
四、國家公民身份認同教育
(一)國家認同的內涵與構成
(二)國家公民身份認同的挑戰
(三)應對挑戰的國家公民身份認同教育
五、社會公民身份認同教育
(一)社會公民身份認同的對象:公民“社會共同體”
(二)社會公民身份認同的核心:公共精神
(三)培育公民公共精神之路徑
六、全球公民身份認同教育
第六章 教育承認正義與美好教育生活
一、教育正義:從關注“分配”到關注“承認”
(一)兩種不同的正義及其關係
(二)教育分配正義及其局限性
(三)教育承認正義及其實現
二、不羞辱:教育承認正義的底線
(一)教育羞辱及其危害
(二)不羞辱:正派教育的首要原則
(三)不羞辱的局限及其超越
三、人的尊嚴:教育承認正義的追求
(一)尊嚴何以成為教育的價值規定
(二)人的“未完成性”是尊嚴和教育的共同源泉
(三)教育提升人的尊嚴
(四)教育培養人有尊嚴生活的能力
(五)教育過程必須是有尊嚴的
四、創造新時代美好教育生活
(一)美好教育生活:新時代教育發展的要求
(二)美好教育生活的價值規定
(三)創造美好的教育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