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合(漢語詞語)

回合(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回合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huí hé,指繚繞;環繞。泛指雙方較量一次。出自唐朝李群玉《宿巫山廟》詩之二:“廟閉春山曉月光,波聲回合樹蒼蒼。” 唐朝李端《鼓吹曲辭·巫山高》:“回合雲藏日,霏微雨帶風。” 金元好問《善應寺》詩之一:“平崗回合盡桑麻,百汊清泉兩岸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回合
  • 外文名:[round;bout]
  • 拼音:huí hé
  • 注音:ㄏㄨㄟˊ ㄏㄜˊ
  • 日本語:ラウンド
詞語概念,基本信息,基本解釋,引證解釋,車戰形式,主要戰爭形式,車戰開始,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回合
拼音:huí hé
注音:ㄏㄨㄟˊ ㄏㄜˊ

基本解釋

(1) [round;bout]
(2) 兩將交鋒時一方用兵器攻擊一次,另一方招架一次為一個“回合”
(3) 拳擊比賽所劃分的三分鐘的一個周期
十個回合的一次拳擊比賽
(4) [bout]∶摔跤比賽中的一次交鋒
(5) [rally]∶排球、網球比賽中雙方爭奪一分的往返擊球

引證解釋

1.繚繞;環繞。
唐朝李群玉《宿巫山廟》詩之二:“廟閉春山曉月光,波聲回合樹蒼蒼。”
唐朝李端《鼓吹曲辭·巫山高》:“回合雲藏日,霏微雨帶風。”
元好問《善應寺》詩之一:“平崗回合盡桑麻,百汊清泉兩岸花。”
2. 舊小說稱兩武將交鋒一次為一個回合。
《西遊記》第五五回:“交鋒三五回合,不知是甚兵器。”
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二回:“納林布祿忙拔刀對敵,戰了三五回合,不是努爾哈赤的對手。正惶急間,旁邊走過了布占泰,是烏拉部貝勒的兄弟,見納林布祿刀法散亂,忙向前敵住,納林布祿才一歇手,猛聽得大喝一聲,布占泰已被努爾哈赤活擒了去。”
3. 現泛指雙方較量一次。
王士美 《鐵旋風》第一部六:“經過這個回合的鬥爭,老支書巴雅爾才終於看清楚了朗布的一些眉目。”
4. 亦作“廻合”,環繞;迂迴曲折。
南朝 宋謝靈運《入彭蠡湖口》詩:“洲島驟回合,圻岸屢崩奔。”
南唐張泌《寄人》詩:“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欄斜。”
明朝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游日記五》:“其峽回合甚窅,葢雞足南峽之山所洩餘波也。”
5. 指道教修煉所達到的周身脈絡循環流暢的境界。
屠隆《彩毫記·訪道仙翁》:“從此去潛修密鍊,回合葆靈根。”
中國象棋術語“回合”中國象棋術語“回合”
6. 聚合匯合
唐朝劉希夷《公子行》:“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里。”
唐朝李端《巫山高》詩:“回合雲藏月,霏微雨帶風。”
明朝何景明《武關》詩:“微茫一線路,廻合萬重山。”
7、中國象棋術語。
對局中,雙方各走一著,稱為一個回合。
象棋術語指古代交戰時的一來一往。合是交、交戰的意思。
8、其他體育活動。
兩將交鋒時一方用兵器攻擊一次,另一方招架一次為一個“回合”
拳擊比賽所劃分的三分鐘的一個周期,打三分鐘是一個回合,休息一分鐘。
摔跤比賽中的一次交鋒
排球、網球比賽中雙方爭奪一分的往返擊球
9、遊戲。敵我雙方發動一次攻擊稱之為一回合,如夢幻西遊問道大話西遊夢幻誅仙仙劍奇俠傳3D回合等。

車戰形式

主要戰爭形式

古代社會,無論東西方,都存在一個以車戰為主要戰爭形式的時期,在中國是商朝至西漢初期。春秋尤以車戰為主,如《左傳﹒隱公四年》有:“秋,諸侯復伐鄭……諸侯之師敗鄭徒兵。”沈欽韓《春秋左傳補註》云:僅敗其徒兵,足見鄭雖敗,未受大創。如果車戰敗了,那就是大敗了。又如《左傳隱公元年》:“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即只言車數,而不言人數。依上可見,車戰之重要。
按《司馬法》所說:車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步卒就是前面所說到的“徒兵”。所謂的甲士三人,就是戰車上左面的“射”,用弓箭,作遠程攻擊;中間的“御”,戰車是一車四馬,中間兩匹為服,左右兩邊的稱“驂”,或“騑”,御就是駕駛員;右面的“車右”,執戈盾,作近戰防禦,備制非常。
甲士三人中,“射”“御”都是經過貴族教育的,周朝時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都是貴族的課程;而“車右”更是選孔武有力、忠誠果敢的勇士擔任,如《左傳?宣公二年》:“秋七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提彌明死之。”裡面的“其右”就是指“車右”,《公羊傳》於此處則說:“趙盾之車右提彌明者,國之力士也。”這也再次說明戰車為什麼重要。因為這“甲士三人”都是貴族精 英和無敵勇士。而戰車後面的徒兵,主要是所謂"國人"。
甲士三人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但有特殊情況,那就是君主、主將坐在車上的時候。當此時,主將居中,御者居左,車右位置不變。由於主將在該車上,所以車右更是勇士中的勇士;而御者是偏在一側駕馬的,更得技術超群。所以《左傳》中介紹戰爭時,幾乎都要說明主將的御者和車右,如《左傳·桓公三年》:“三年春,曲沃武公伐翼,次於涇庭。韓萬御戎,梁弘為右。”《左傳·閔公元年》:“晉侯作二軍,公將上軍,大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左傳·閔公二年》:“冬十二月,狄人伐衛衛穆公……渠孔御戎,子伯為右,黃夷前驅,孔嬰齊殿。及狄人戰於熒澤。”“大子帥師……狐突御戎,先友為右;梁餘子養御罕夷,先丹木為右。羊舌大夫為尉。”

車戰開始

車戰開始時,戰車駛向對方,兩方開始交戰:先是遠程,射者對攻;戰車靠近後,車右用戈矛交戰;然後戰車擦身而過,駛向遠方,再是弓箭對射。這個過程成為“合”。合就是交、交戰的意思,如《左傳·成公二年》的“鞌之戰”中,御者解張說:“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吾折以御,左輪殷紅。”車右鄭丘緩也說:“自始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現 在日本說交戰,還是用“合戰”,最著名的“源平合戰”,大家都聽說過。戰車駛遠之後,各自必須再兜過頭來,準備第二次對攻。這個戰車掉頭的過程,就是“回”。然後兩車再駛近而“合”。一個“回”,必有一個“合”。戰爭就這樣不停的“回”“合”“回”“合”的繼續下去。直到有一方敗北,在“合”之後,不再“回”,直接駕車而逃。
因為逃跑的一方是“合”完逃跑的,所以不用減速,直接衝出戰場,因而有一定的速度優勢;而勝利的一方,在“合”完之後,必須要減速再來一個“回”,才能發現對方的逃跑,從而再加速追逐,這就存在一個距離劣勢和一個速度劣勢,一般很難追上。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出現“鞌之戰”中“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的情況。也因為這個原因,古代車戰很難活捉對方的主將。當然也有例外,或出現偶發情況,比如《左傳?桓公三年》載,晉國武公跟翼侯作戰,翼侯逃跑,結果“驂絓乃止”,就是逃跑途中,御者不注意,駕車的四匹馬中靠邊上的馬被樹枝掛住了,沒跑掉,被活捉了。由此也可見,在車戰中,御者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的原因還有一個:古代車軌是統一的,《左傳·隱公元年》說:“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用“同軌”來代稱天下,就能說明這個問題。在車戰時,戰車必須循著前一次的車轍而行,否則就會發生戰車對撞、或者“回”的時候“合”不到一塊兒的情況。當逃跑的時候,就不用再循著前一次的車轍印了,故而《左傳·莊公十年》“齊晉長勺之戰”的時候,曹劌“下視其轍”,根據“視其轍亂”,就能判斷出齊師戰敗了。
西漢武帝以後,由於作戰的對象由中原內部變為北方匈奴,作戰的決定力量也由車戰而變為騎戰,“回”“合”的壯烈情況漸漸不再出現。但“回合”一次來說明作戰中的一次交鋒,卻一直流傳至 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