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樓村(廣東省揭西縣坪上鎮下轄村)

四樓村(廣東省揭西縣坪上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廣東省揭西縣坪上鎮四樓村,位於坪上鎮東南方向,距離鎮政府3公里。為純農業山村,耕地面積約625畝,山地面積200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四樓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揭西縣坪上鎮
  • 電話區號:0663
  • 郵政區碼:515425
  • 地理位置:粵東
  • 面積:1900畝
  • 人口:1700
  • 方言:客家話,半山客
  • 車牌代碼:粵v
坪上鎮四樓村
四樓村,位於坪上鎮東南方向,距離鎮政府3公里。為純農業山村,耕地面積約625畝,山地面積2000畝。東鄰四和村,西近西門村,南接連城村,北毗曲湖村。村東南方向有金山做屏障,村北面有石內河水護村而過,村中有石門樓山泉水穿村而出,水源豐富。故池塘星羅棋布,稻田阡陌交通。自古為南遷先民擇居之福地。
據村中老者相傳,該村寨在宋時期由南遷先民聚集形成,已有千年歷史。在明代鄉約形成之時,為員埔約之一。當時水路發達,石內河連線大溪,直出揭陽,水深河寬,鄉民多有行船,在應隆市自發形成貨物集散中心,人氣鼎盛一時。應隆市內,住房次第,商市林立。民間流傳:未有坪上圩,先有員埔圩。只是時過境遷,後來河床堵塞,河道變淺變窄,加之各種原因,坪上圩也逐漸建立起來,再次因為地勢低矮,多有水患,多數人搬走了。到1970年橫江水庫決堤,水沖毀了許多建築,此後唯剩下一戶人家居住了,真謂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在宋元明清之間,鄉間歷有十八姓之多,或遷入,或移出。在民國至現代,趨於穩定。現在為黃姓聚居之村落。1950年,由原先的應隆市,雷公坑,張屋樓,新寮四個自然村組成四樓村,並沿用至今。
該村地形東南方向有小山包圍,東西方向比較開闊,屬於半丘陵地帶。其中新寨依山而建,坡度平緩,與雷公坑形成兩對照。新寮也是依山而建,與應隆市(員埔圩)相對照,自南向北,新寮地勢高,而應隆市(員埔圩)地勢低沉。縣道xs100經過本村。村道與鄰村相通,交通比較方便。村中供奉三山國王、土地爺、天后聖母、四大天神等。主要供奉為三山國王,建有王爺廟一座,初建日期不詳,1997年村民集資重修。宮廟壁貼瓷片,鋪設琉璃瓦,頂飾有龍鳳戲珠,光彩照人,煞是好看。村民每日輪流到宮廟點燈供奉祭拜,祈求人畜平安。每年正月初二,村民請出三位王爺、四大天神、天后聖母神像,出巡遊街,家家戶戶祭拜,鼓聲炮竹聲喧天,香火鼎盛。遊街完畢,並有纏老爺活動。即當天傍晚,在村場中心燃燒起大篝火,數百支炮仗綁在竹竿上面整裝待發,勇敢的鄉民們祭拜過老爺之後,就四個人一組輪流扛著神像繞著篝火堆跑,屆時有鄉民手持點燃的炮仗竿在後面追趕,場面煞是驚險。可是活動下來,也沒有鄉民受傷的,甚是神奇。
四樓村
而此風俗已有兩三百年歷史之久了。到了九月十三,為王爺進殿日子。村人先搭好帳篷,畢恭畢敬的請出三位王爺及眾神像。村民皆用水果三牲祭拜一天,爾後大戲班唱足三天三夜,年年如此。
村中老寨多以潮汕民居為主,有四點金、下山虎等。其中雷公坑寨,清民時期,規劃完好,三街六巷,初具規模。只是後來村民搭建房屋,現只能依稀認出當初的規劃,而村中老房屋,幾十年沒人居住,風吹雨淋,現多已損毀。近年來,村民生活條件逐漸改善,原先的舊房多拆了重起房屋。現在多以混泥土結構住房為主。路面也由原來的泥土村道,變成了水泥硬底大道。員埔圩內,原來曾有祠堂一座,不過在文革期間已經拆毀,現存遺址能看到石墩石柱,大門等,規模宏大,甚是可惜。
四樓村
現在該村黃姓居民,都為漢族,自明代從福建遷來,已有五百多年歷史。由於地處潮汕地區,經過幾百年的相磨融合,潮客多有通婚,人文風俗受到潮汕文化影響很深,已經半潮化了。所以,當地所說講客家話,又被稱為半山客。2015年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為零,人均年可支配收入5636元。主要經濟收入以種水稻、蔬菜、瓜果,養殖生豬、家禽、塘魚和外出務工等為主。全村中共黨員36人,村兩委幹部4人,鎮黨代表3名,鎮人大代表3名。全村共有520戶人家,總人數約2100人。
該村20世紀中葉通電,80年代初期通電話,21世紀初通網路,2010年通自來水,村道部分實現水泥硬底化。設有國小教學樓,文化中心大樓一座,文體設有籃球場,寨場中心搭有戲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