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三日事件

從一把鑰匙著手,主人公“他”便開始了對接下來不久的情節的假構想象,那么真實,那么容易使人產生懸念。在“他”假設過後回到現實,期待著自己的假設是否能在現實中得到驗證,果如其然,“他”的一個個想像都在現實中一步步地實現了,然而對於一些事情是他一直都難以弄清楚的,比如那個靠在梧桐樹下的男子是誰?父母在房間裡討論些什麼事呢?四月三日會發生什麼事呢?其實這些問題在故事中自始至終都沒有得到解決,留給讀者的是無限的遐想和驚嘆。然而,“他”卻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像,開始對周圍的人產生了懷疑和警惕,對父母,對朋友都一直抱著敵對的態度,更多的是對自己應該怎么做的行為處於內心的矛盾與煎熬中,最後,他悄無聲息地離開了他所生活的地方與人群,他為此感到喜悅,也為父母與朋友的陰謀未能得逞為得意洋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月三日事件
  • 外文名:On April 3
  • 寫作思維:非理性的寫作思維
  • 類型:小說
描寫手法,精彩部分,懸念,作者簡介,

描寫手法

通過對主人公心理的描寫以及發生的現實的描寫,使他們之間產生環環相扣的情節,這些寫得非常精彩,讓人的思維也深陷其中,跟著情節的波動而變化,同時,也使人產生了無數懸念,增加了對小說的閱讀欲望。有時也讓讀者難以分清是想像的情節還是現實的情節。
四月三日事件
作者採用了非常態和非理性的寫作思維與手法,從人最細微的特徵—心理的描寫為側重點,使故事情節不免染上了有幾分離奇與詭異的色彩。同時,在這樣的一種壓抑的氣氛中,讓人同樣感受到了人內心深處隱藏的弱點與社會現實的陰沉的一面。這樣看似平實的文字,卻在字裡行間里滲透出了沉悶的氣息,慢慢地深入人心。作者以旁觀者的角度,用冷靜甚至冷漠的態度敘說著他人的故事,更讓人感受一股寒意。在余華的很多其他作品中,採用了這種旁觀者的角度去訴說故事的特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精彩部分

小說的精彩之處在於它通過人物內心一系列的假設,再與現實的情節產生聯繫與矛盾,“四月三日”本身沒有什麼實際明了的事件,只是一種隱喻和象徵,它是貫穿著小說的始末,讓主人公的生活更具有矛盾性與疑惑性。就拿文章的結局來分析,在“他”和白雪的對話中,白雪告訴了有關張亮他們上午的行動,然而“他”卻認為白雪已經學會表演了,白雪比他想像中複雜得多了,他甚至以為白雪與那個靠在梧桐樹下的男子是一起來暗示他什麼東西的,其實,這些完全屬於“他”自己的假設,最後他與翻臉並斥責了白雪,也假設了自己去廚房拿菜刀殺白雪的情節。他最終猶豫沒有實施這些可怕的假設。故事的最後是“他”和家人、朋友劃分了界限,獨自離開了原來的生活空間。看似是一種解脫的做法,真的是一種解脫嗎?“他”的生活會就此脫離危險嗎?可想而知,“他”已經走進了另一個極端,他的心靈早已慢慢畸形了

懸念

主人公是他,一個即將迎來18歲生日的少年。因為小時候他常到一個人的視窗去聽那人吹口琴,但後來,這個人在18歲時得病死了,於是口琴聲也死了。小說在結尾出很突兀地用逃離中的他的回憶交代了事件最初的起因。少年內心和精神都出現了嚴重幻象。
少年在病態中,他在幻想中的情節經常與他遭遇的情節在開始部分相吻合,這更加導致他對自己的感覺深信不疑,同時,這也是小說推動力的一個展現,某種懸念也就此浮現

作者簡介

余華,1960年4月3日生於中國浙江杭州,3歲時隨父母遷至海鹽,在海鹽讀完國小和中學,曾經從事過5年的牙醫工作,1983年開始寫作,至今已經出版長篇小說4部,中短篇小說集6部,隨筆集3部,其作品被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近三十個國家出版。曾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1998年),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2004年),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2005年)等。為杭州市文聯專業作家
四月三日事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