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變動

《四時變動》是宋代法醫學家宋慈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四時變動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宋慈
  • 作品出處:《洗冤集錄》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四時變動
春三月:屍經兩三日,口、鼻、肚皮、兩脅、胸前肉色微青;經十日,則鼻、耳內有惡汁流出,(匹縫切,脹臭也)脹;肥人如此,久患瘦劣人,半月後方有此證。
夏三月:屍經一兩日,先從面上、肚皮、兩脅、胸前肉色變動;經三日,口鼻內汁流、蛆出,遍身 脹,口唇翻,皮膚脫爛, 胗起;經四、五日,發落。
暑月罨屍,損處浮皮多白,不損處卻青黑,不見的實痕。設若避臭穢,據見在檢過,往往誤事。稍或疑處,浮皮須令剝去,如有傷損,底下血 分明。
更有暑月九竅內未有蛆蟲,卻於太陽穴、髮際內、兩脅、腹內先有蛆出,必此處有損。
秋三月:屍經二、三日,亦先從面上、肚皮、兩脅、胸前肉色變動;經四、五日,口鼻內汁流、蛆出,遍身 脹,口唇翻, 胗起;經六、七日,發落。
冬三月:屍經四、五日,身體肉色黃緊,微變;經半月以後,先從面上、口、鼻、兩脅、胸前變動。
或按在濕地,用薦席裹(角埋瘞)〔著〕,其屍卒難變動。更詳月頭、月尾,按春秋節氣定之。
盛熱:屍首經一日,即皮肉變動,作青黯色,有氣息;經三、四日,皮肉漸壞、屍脹、蛆出、口鼻汁流、頭髮漸落。
盛寒五日,如盛熱一日時;半月,如盛熱三、四日時。
春秋氣候平和,兩、三日可比夏一日;八、九日可比夏三、四日。
然人有肥瘦、老少。肥少者易壞,瘦老者難壞。
又南北氣候不同,山內寒暄不常,更在臨時通變審察。

作者簡介

宋慈(1186~1249年),南宋法醫學家。字惠父,建陽(今屬福建)人。幼習儒,長入太學,能文。嘉定十一年(1217年)進士。曾於贛州、長汀、邵武軍、南劍州、湖南、廣東等地為官,四任提點刑獄公事。辦案詳審,雪冤禁暴,平其曲直。嘗謂“獄事莫重於大辟,大辟莫重於初情,初情莫重於檢驗”。“每念獄情之失,多起於發端之差,定驗之誤,皆原於歷試之淺”。故尤重刑命案件現場檢驗。且博採諸書,自《內恕錄》以下凡數家,薈萃釐正,增以個人審案檢驗經驗,撰成《洗冤集錄》五卷。淳祐七年(1247年)刊於湖南憲治。後世法醫檢驗諸書多本此。內記人體解剖、屍體檢查、現場勘察、死傷原因鑑定及急救、解毒等內容,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有系統之古代司法檢驗專書。近世譯成朝、日、英、德、法、荷諸國文字,受到國際間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