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腔(呂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督府四平腔是一種典型的民間戲種,開始於清朝末期,從“周姑子”戲演變而來,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

督府四平腔的前三代傳人全部為男性,從第四代開始,才有女性參與表演。
督府村四平腔沒有正式的曲譜和劇本,100多年來全部靠老藝人口、手傳承,傳人李心田在晚年時曾經將戲詞和情節全部用文字記錄下來了。
四平腔產生於農村基層,流傳於民眾,完全是村民自編自演的民間戲種,在唱腔上保持了濃郁、鮮明的地方特色,以民間小調為基調,高亢嘹亮,尤其是其中的哭腔,完全採用了百姓哭喪時的腔調,聽起來婉轉悲切,既自然熟悉,又聲聲驚心。四平腔的念白,則是京劇念白的方式,服裝業與京劇服裝相同,是地方小調與全國大劇種融合而成的一個民間戲種。
四平腔從清末到現在,唱腔不斷完善和發展,曲牌有《四平調》《娃娃調》《哭腔》《刨》《乾谷楂》等。《四平調》是四平腔的主要調式。《娃娃調》輕鬆活潑,如小河淌水。《刨》調介於說和唱之間,一般是劇中角色向觀眾表達心理活動的道白。《哭腔》分為打悲和哭腔兩部分,打悲就是哭腔的叫板,用鋪墊的方式將後面的哭腔帶入。《乾谷楂》是念白的一種,一般是男性丑角表演,以快板的形式,表現輕鬆活潑的氣氛,語言押韻,幽默風趣。
四平腔的伴奏樂器主要是墜琴和月琴,另外還有堂鼓、鈸、鼓板等樂器,墜琴作為中原地區特有的樂器,與四平腔高亢激揚而不失婉轉的調式非常吻合,更增加了唱腔的地方特色。
經過100多年的創作和積累,四平腔有《雙增壽》《金環記》《三寶山》《二堂赦子》《粉紅江》《珍珠衫》《五福堂》《劈山救母》《北平府》《麒麟送子》《綾裙記》《修丁香》《井台會》《採藥》《繡鞋記》《韓湘子掛號》等十多個劇目,是目前為數不多的地方老戲種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