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工業發展規劃

根據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年12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通知以川辦發〔2011〕91號印發《四川省“十二五”工業發展規劃》。該《規劃》分規劃背景,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最佳化產業布局,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轉變工業發展方式,規劃實施6章。《規劃》提出的主要目標是:充分發揮工業的主導作用,把加快工業化進程作為首要任務,走出一條順應時代要求、具有四川特色的又好又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路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省“十二五”工業發展規劃
  • 文號:川辦發〔2011〕91號
  • 發文單位: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發布時間:2011年12月28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通知,四川省“十二五”工業發展規劃,第一章 規劃背景,第一節 發展基礎,第二節 面臨形勢,第二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第一節 指導思想,第二節 基本原則,第三節 主要目標,第三章 最佳化產業布局,第一節 成都經濟區,第二節 川南經濟區,第三節 川東北經濟區,第四節 攀西經濟區,第五節 川西北生態經濟區,第四章 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第一節 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第二節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第三節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第五章 轉變工業發展方式,第一節 大力實施“5785”發展戰略,第二節 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第三節 加大技術改造力度,第四節 加快自主創新步伐,第五節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第六節 推動產業集聚集約集群發展,第七節 推進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第六章 規劃實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四川省“十二五”工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四川省“十二五”工業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四川省“十二五”工業發展規劃

根據《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四川省“十二五”工業發展規劃》。本規劃是指導未來5年四川工業發展的行動綱領,是四川工業領域編制其他規劃的重要依據。規劃期為2011年—2015年。

第一章 規劃背景

第一節 發展基礎

“十一五”時期是我省工業發展極不平凡的5年。面對“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的雙重影響,全省工業領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工業強省”主導戰略,全省工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規模總量邁上新台階,2010年全省工業增加值達到7326.4億元,5年間年均增長20.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全國排名由2005年的第10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8位。工業的主導地位更加突出,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總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34%上升到2010年的43.2%。優勢產業發展成效顯著,全省“7+3”產業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的85.2%。產業集聚水平不斷提高,園區工業增加值占全省比重達到60.5%。工業發展後勁顯著增強,5年來工業總投資達16824.1億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達9429.8億元;省級以上技術中心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4.3%提高到2010年的4.5%。“十一五”期間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32.03%,主要污染物排放化學需氧量消減5.43%,二氧化硫消減12.93%。“十一五”期間我省工業產品競爭力明顯提高,湧現了一大批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的優勢產品,2010年我省產量占全國份額超過5%的工業產品達到102種。災後恢復重建決定性偉大勝利,三年目標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災區工業發展全面超過震前水平。

第二節 面臨形勢

“十二五”時期,國際國內環境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和我省形勢,四川工業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難得的歷史機遇和諸多的風險挑戰並存。
從國際看,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格局、國際產業分工和市場需求出現新變化,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孕育新突破,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智慧財產權和標準等方面的競爭更加激烈,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我國工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複雜。
從國內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深入發展,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勞動者素質顯著提高,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刻不容緩。
從省內看,我省剛剛進入工業化中期,處於加速發展期,產業規模、產業結構、區域布局、發展模式、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正在發生明顯變化,全省上下合力加快發展工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各級黨委、政府前所未有地高度重視工業發展,具備了進一步加快發展的堅實基礎和有利條件。“十二五”時期,我省工業發展面臨國家進一步擴大內需、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大力支持地震災區發展振興和國際國內產業加快調整轉移、成渝經濟區與藏區跨越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等重大機遇。但是,我省工業產業層次較低,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亟待轉變,同時還面臨著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強化、綜合要素成本持續上升等諸多方面的挑戰。因此,未來5年,我省工業發展必須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髮展趨勢,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積極應對各種壓力和挑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努力實現我省工業又好又快發展。

第二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十二五”時期,全省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攻方向,繼續堅持以工業強省為主導,大力實施“5785”發展戰略,統籌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提高工業發展水平和質量,走出一條創新驅動、綠色低碳、高端切入、開放合作、加速推進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為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提供強力支撐。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市場導向,企業主體。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突出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能動性,創造有利於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和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
科技支撐,創新發展。突破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和核心技術,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擁有更多產品、技術和工藝的自主智慧財產權,促進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進一步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科學布局,集聚集約。以優勢企業為龍頭,以產業園區為依託,科學規劃統籌,促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強化協作配套,最佳化要素配置,引導相關產業向優勢產業帶集中、向特色產業園區(基地)集聚,形成專業化集群,支撐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城市群發展。
開放合作,互利共贏。加強對外交流,深化區域合作,以承接產業轉移為開放發展的核心,以產業鏈完善和提升為產業承接的重點,鼓勵企業“走出去”,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環境友好,持續發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不動搖,注重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套用,大力發展工業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快由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的粗放增長模式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集約發展模式轉變。

第三節 主要目標

充分發揮工業的主導作用,把加快工業化進程作為首要任務,走出一條順應時代要求、具有四川特色的又好又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路子。“十二五”期間全省工業力爭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總量速度目標。到2015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4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年均增長15%。
結構最佳化目標。到2015年,“7+3”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增加值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87%,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實現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5%左右。
技術改造目標。“十二五”期間,工業投資突破3.2萬億元,企業技術改造投資力爭突破2萬億元。
技術創新目標。到2015年,省級以上技術中心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4.7%,企業發明專利占比穩步提高,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600家以上。
節能減排目標。“十二五”期間,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3.5%,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單位工業增加值碳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達到國家和省上要求,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上升到72%。按期完成國家產業政策要求淘汰的落後技術、工藝和設備。

第三章 最佳化產業布局

根據主體功能區規劃,綜合考慮資源優勢、區位條件和產業基礎,立足不同區域發展定位,加快推進區域產業布局最佳化,因地制宜發展工業經濟,推動區域間產業差異化、特色化、集群化協調發展,為我省建設重要戰略資源開發基地、現代加工製造業基地、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和科技創新產業化基地提供強大的產業支撐。

第一節 成都經濟區

重點發展以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技術、石油化工、新材料為代表的成綿高新技術產業;以汽車製造、機車車輛、發電設備、工程機械和航空航天等高端裝備為代表的成德資重大裝備製造業;以太陽能、核能、風能、半導體照明為代表的成德眉雅新能源裝備產業;以現代物流、工程總集成總承包、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科技研發與技術服務為代表的成德綿生產性服務業;以肉製品、菸草、軟飲料、泡菜、茶葉、果蔬加工為代表的成德綿資眉雅飲料食品。成都是支撐全省工業發展的高地,要充分利用自身產業、交通、人才等優勢,發揮產業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強化與省內其他城市的區域合作,積極開展產業互動和產業轉移。

第二節 川南經濟區

立足川南產業、資源優勢,加快傳統優勢產業的改造提升和以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和節能環保裝備為重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打造西部重要的油氣化工基地、能源工業基地、裝備製造基地和飲料食品產業基地,形成全省工業發展新的增長極。發揮樂山、宜賓、瀘州臨港工業優勢,以“黃金水道”和港口為依託,發展壯大機械製造、能源、化工等支柱產業,重點打造川南沿江重化工產業帶。深入挖掘自貢、內江、樂山等老工業城市增長潛能,推動老工業基地發展轉型,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力度,加快頁岩氣開發力度,壯大提升飲料食品、機械製造、輕工紡織、冶金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著力打造“中國白酒金三角”核心區域,建設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白酒區域品牌。加大自貢國家節能環保裝備研製基地建設力度。

第三節 川東北經濟區

依託龍崗氣田、普光氣田、羅家寨氣田、通南巴構造帶的天然氣開發,積極推動達州、廣安、南充、巴中等地發展以天然氣為主要原料的化工產業,打造天然氣化工產業集群,建設西部重要的天然氣化工基地。加快紡織、服裝、絲綢、食品、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的改造升級,發揮龍頭企業、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的帶動作用,推動產業鏈條向高附加值的兩端延伸,提高產業集中度和整體競爭力。以糧油、畜禽、果蔬、茶葉、食用菌、林木及其他特色農業為重點,加快南充、達州、巴中、廣安、遂寧、廣元等地的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建設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加強產業協作配套,依託重慶汽車、機車產業基地和成都龍泉經濟開發區汽車產業,加快南充、廣安、遂寧、達州等地的汽車、機車配套零部件等機械加工業發展。積極承接重慶、成都兩大經濟區的輻射帶動,在產業布局上堅持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協調互動,把廣安建設成為川渝合作示範區。

第四節 攀西經濟區

以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建設為主導,整合資源、集中開發、延長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占領產業高端,加快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創新開發模式,促進水電資源與區域優勢礦產資源的結合,形成全國最優越的區域開發條件,最具競爭力的產業成長環境。加強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和開發,依託攀鋼公司和攀鋼西昌釩鈦綜合利用項目,深化大型釩鈦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的戰略合作,延伸產業鏈條,促進企業集聚,開發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含釩含鈦產品,建設全國重要的釩鈦產業基地。推進稀土資源與開發企業的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把引進企業與引進技術創新能力、資本實力相結合,開發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依託攀西地區磷資源,打造磷化工基地。加快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可持續開發,積極發展有色金屬深加工,建設中國重要的有色金屬深加工基地。大力推進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三江流域豐富的水電資源開發利用,建設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生產基地。圍繞菸葉、熱帶作物、馬鈴薯、生物能源林木等優勢特色農產品,加快發展深加工和綠色食品,強化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打造國家級優質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基地。

第五節 川西北生態經濟區

貫徹落實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的政策,堅持因地制宜、生態優先、適度發展的原則,科學確定區域產業空間布局,積極推動民族地區特色資源開發和特色產業發展。依託三江流域的水電資源開發,積極發展以水電為主的清潔能源產業。加快發展鋁、鋰、矽、磁材、人工晶體等新材料產業,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推進民族地區農牧產品的產業化,大力發展以氂牛、青稞、蕎麥、核桃、花椒、俄色茶、野生菌等為主的綠色食品深加工業。培育壯大中藏藥業,推動川產道地藥材的產業化,建設全國重要的藏藥產業化基地。大力扶持以唐卡、羌繡、藏飾為代表的民族民間手工業,積極開發生態及民族特色旅遊商品。

第四章 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十二五”期間,四川工業發展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推進產業的轉型升級,不斷提高工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可持續性,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努力形成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傳統產業轉型提升的新格局,加快構建具有四川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一節 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

發揮我省在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科技人才、軍工技術、市場需求等多方面的優勢,加快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突破關鍵共性技術,大力推進產業深度集聚整合,最佳化提升發展層次和水平。
(一)電子信息。加快推進我省經濟社會信息化,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提升電子信息產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和分工的能力,做實做強電子信息產業。重點發展軟體與信息服務、通信與網路、平板顯示與智慧型視聽、計算機及外設、積體電路、電子信息技術套用設備及裝備、電子基礎元器件及電子材料等產業集群。大力攻關高端軟體、晶片設計、系統集成、新型顯示、敏感及感測器件、新型電子材料等關鍵技術。大力發展軟體與信息服務、通信與網路產品、平板顯示與數字視聽產品、計算機及外設產品、積體電路、信息技術裝備與套用電子產品、電子元器件及電子材料等。
(二)裝備製造。依託現有裝備製造優勢,抓住承接產業轉移和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的重大機遇,加快提升裝備製造產業規模,積極實施重大技術裝備“3+9”工程,即著力打造德陽、成都、自貢3大裝備製造基地,重點發展清潔高效發電設備、重型機械及容器、石油天然氣鑽采輸送設備、軌道交通設備、工程施工機械、節能環保設備、航空航天裝備、智慧型製造裝備、民生用機械設備等9條產業鏈。圍繞國際國內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加強以水電、火電、燃氣為重點的發電設備研發製造,開發大型水電機組、大功率超臨界和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火電機組、重型燃氣輪機組。以實現產品成套化、性能高端化為突破口,以整機產品、關鍵零部件與功能模組、基礎原材料等為重點,加強系統集成技術、基礎配套產品和自動化控制技術研究,大力發展發電設備、重型裝備、機車車輛設備、工程機械、節能環保裝備、數控工具機和石油鑽采成套設備等重點產業鏈,積極開發航空、海洋等領域高端鑄鍛件產品。
(三)油氣化工。堅持“基地化、大型化、規模化、集約化、精細化”的發展方向,深入整合產業要素資源,著力在資源開發工藝上進行嫁接,推進產業向精細化方向發展,提高加工深度和產業附加值。突破天然氣化工、鹽化工、現代煤化工和磷硫化工等產業核心技術。推進石化深加工及精細化發展,培育壯大石油化工、精細化工和橡塑深加工等產業鏈。調整天然氣化工產業結構,發展天然氣製取高效複合肥、乙炔、氫氰酸、烯烴等。加強優勢資源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推進氣鹽氟結合,發展化工新材料。積極發展現代煤化工和磷硫鈦化工。加大工程塑膠新品種開發及工程塑膠的深加工和套用技術、新型氟矽橡膠開發及有機矽、氯、氟材料套用技術、特種纖維及複合材料技術的攻關力度,大力發展氟矽材料、聚苯硫醚及纖維、芳綸、聚芳醚醚腈、玄武岩纖維等產品,研究開發碳纖維、聚碳酸酯等產品。
(四)汽車製造。強力引入大品牌大企業,推進整車製造產業上規模、上水平。傾力打造整車製造業集群,實現我省汽車製造業“現代化、規模化、集群化”目標。圍繞一汽大眾、一汽豐田、吉利高原、四川南駿、重汽王牌、綿陽華瑞、成都大運、東風南充等整車生產企業,著力推動汽車及零部件配套體系建設和發展。重點開展整車設計、汽車發動機、變速器、傳動制動系統、汽車電子等關鍵技術攻關。全力推動轎車、城市越野、中重輕型載貨車、客車、專用車、汽車發動機及關鍵零部件等產品結構升級。突破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等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儲能系統、快速充電系統和電子控制等關鍵技術,大力發展整車、關鍵零部件產品,加強供應鏈建設,延伸完善配套產業鏈。加快新能源汽車供能配套設施建設步伐,推進CNG、LNG汽車研發製造和推廣套用。
(五)飲料食品。圍繞滿足居民消費升級和提升食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需要,加速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提高農產品深加工水平,切實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形成推動工業經濟成長的新亮點。突破超臨界萃取、冷藏保鮮、新型滅菌、高精度定量罐裝技術、產品包裝關鍵技術,強化原料基地和質量控制體系建設,重點發展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白酒、肉製品、糧油製品、菸草、軟飲料、果蔬製品、泡菜、茶葉及乳製品等產業。大力發展地方名優特食品,提升產業附加值,擴大市場占有率。依託我省特有的地質氣候條件和白酒產業基礎,加快推進“中國白酒金三角”建設步伐,鞏固白酒產業在全國領先地位,進一步提升品質、品牌影響力。
(六)現代中藥。圍繞構建現代中藥產業鏈,通過創新和技術改造,套用現代科學技術,大力推進我省現代中藥產業發展。突破道地藥材種植(養殖)、中藥飲片加工炮製、藥材粉碎、中藥提取、分離純化和線上檢測等關鍵技術,加強藥品生產過程質量管理,重點支持國家基本藥物生產和供應。積極開展新藥開發、上市品種二次開發和保健品開發認證,豐富中藥新產品、新劑型。加強扶持川貝母、川芎、丹參、半夏、石斛等川產中藥材GAP基地建設。加強中藥標準體系研究、藥效基礎成分物質研究和藥性安全性評價工作,積極開展中醫藥項目國際交流合作。
(七)釩鈦鋼鐵。以攀西釩鈦資源綜合利用為基礎,釩鈦產品結構調整為重點,積極提升技術裝備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把我省建設成為世界知名的鈦材料和釩鈦優質鋼鐵生產基地。突破釩鈦磁鐵礦冶煉新流程、釩清潔生產、氯化法鈦白生產等關鍵技術,大力發展釩鈦低微合金深度開發、多元優質鈦合金等高檔鈦材料核心產品,進一步延伸釩鈦產品鏈,提高航空航天、核電風電、高速鐵路、汽車、高強度機械等特殊用途含釩鈦鋼材比例,積極發展多元優質鐵合金、高強度結構鋼、優質不鏽鋼、高附加值焊接材料及合金產品。
(八)能源電力。依託豐富的水能和天然氣資源,以提高能源電力對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供給率為出發點,加大水電梯級開發力度,優先支持流域龍頭調峰水電站建設,建成三江七片兩線為基本格局的水電基地。加快川東北天然氣勘探開採力度和川南、川東、攀西煤炭資源開發整合以及煤氣化綜合利用建設步伐,大力推進頁岩氣開發,積極開發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加快分散式能源建設,豐富電力生產結構。按照“適度超前”原則,以跨區域電網通道尤其是西北西南輸電網路建設和天然氣管道建設為重點,加強與華中華東電網、西北電網、川東北輸氣管道、華中輸氣管道的互聯互通,進一步最佳化提高電力調度和天然氣調配能力。
(九)航空航天。積極承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大力發展航天電子、衛星套用等高技術產業和航天技術套用產業,完善航天產業鏈。增加航天核心技術儲備,強化自主創新,提高產品競爭力。促進航天先進技術的市場轉化,培育知名品牌,著力打造國家級軍民結合型航空航天產業基地。重點推進軍機、公務機、無人機等整機研製項目,爭取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的技術攻關及其產業化項目,積極參與大中型飛機機頭等關鍵設備產業分工,加快發展航空航天電子產品,大力發展飛控、液壓、燃油、電源等航空設備。
專欄1 特色優勢產業重點項目(略)

第二節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充分發揮我省科技、產業和軍工優勢,堅持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導向,有選擇性地加快培育和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創新、技改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一批擁有關鍵、核心技術專利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興產品,打造新的產業增長動力,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下一代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新一代寬頻移動通信、下一代網際網路設備和智慧型終端的研發和產業化,力爭在三網融合、物聯網、雲計算研發和示範套用上有所突破。重點發展高端軟體、寬頻通信與泛在網、新型顯示、積體電路、信息技術裝備、智慧型終端、高端計算機、新型敏感元器件與感測器等一批核心基礎產業。大力攻關雲計算、積體電路、可信網路計算平台、新型顯示及材料、高性能多業務承載網、射頻識別、數字虛擬等關鍵技術。
(二)新能源。突出新能源資源開發轉化和裝備製造兩大重點,促進新能源裝備推廣套用與產業發展互動,推動能源結構清潔化和產業結構低碳化,建成國家重要的新能源產業基地。突破新一代核能技術、先進反應堆、整機(系統)集成、關鍵模組產品等關鍵技術。大力發展核電及民用核能利用裝備,風能、太陽能及生物質能發電裝備,超臨界和超超臨界燃煤機組、超臨界循環流化床機組、煤清潔高效利用裝備、大規模儲能電池裝置和智慧型電網裝備。加大頁岩氣開發力度。研發推廣核能、風能、光伏電池、太陽能功能材料、生物質燃料、生物質發電、燃料電池、鋰電池、儲能技術等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裝備產品。積極開展電動汽車技術研究,大力推進節能汽車發展。
(三)高端裝備製造。發揮大企業、大項目帶動作用,全面提升高端裝備製造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智慧型化、專業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發展,建設國家重要的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基地。以提升工藝技術和材料品質為基礎,突破空間基礎設施、高速鐵路成套技術、精密高速數控工具機、柔性化及系統集成等核心技術。以航空設備、航天與衛星套用裝備、軌道交通設備及機車車輛產業、智慧型設備與基礎製造裝備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大飛機機頭及機載設備集成、通用飛機、大型渦扇發動機、北斗衛星導航套用關鍵元器件、大功率電力內燃機車、經濟型城際雙動力動車組、高速重載鐵路貨車等機車車輛產品和其他高速軌道交通裝備,積極發展以數位化、柔性化為核心的高速精密數控工具機、工業機器人及數控成套智慧型製造裝備。積極開發空間服務系統、亞軌道科學研究火箭。
(四)新材料。堅持技術創新與產業化相結合,推進產業集聚發展,建成國家重要的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基地。積極加強釩鈦磁鐵礦煤基直接還原技術、高端氟矽製造、先進環保的稀土冶煉分離技術、高精度硬質合金及製品製造、稀土功能技術、表面生物活化及抗凝血和組織增生改性等關鍵技術研究套用,開展納米、超導、智慧型等共性基礎材料研究。以釩鈦新材料、矽鋰新材料、化學新材料、稀土新材料、超硬新材料、生物醫用新材料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芳綸Ⅱ和芳綸Ⅲ、高品質鈦白粉、高純大直徑多晶矽和單晶矽、特種有機矽、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硬質合金數控刀具、新型人工器官等關鍵產品。
(五)生物醫藥。以生物技術為龍頭,大力推進疫苗、血液製品、診斷檢測試劑、醫療器械的研發和產業化、規模化,將我省建成國家重要的生物醫藥創新和產業化基地。著力開發基因工程藥物、抗體藥物、預防重大傳染性疾病的新型疫苗、危重傳染病的快速體外診斷試劑。支持包括中西藥物新劑型、生物醫藥中間體特別是抗生素領域中間體的產業化,支持傳統中藥工藝的現代化技術改造。利用生物技術解決現有血液製品血源短缺的瓶頸,突破哺乳動物細胞無血清大規模培養的關鍵技術,多肽和蛋白質純化的關鍵技術,引導生物發酵在藥物研發方面的廣泛套用。鼓勵自主創新,扶持先導化合物結構最佳化設計和活性化合物高效合成,進一步加強與完善新藥藥理學研究及毒理學評價體系建設。
(六)節能環保裝備。加快節能環保重點工程建設,提升裝備製造技術和服務水平,逐步形成自貢節能環保裝備研發製造基地、攀枝花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遂寧資陽西部高效照明產業基地、金堂節能環保裝備製造產業基地、綿陽節能家電產品製造和廢舊家電回收利用基地、內江西南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基地等6大分工明確、特色鮮明、具有區域和全國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將我省建設成為全國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研製基地,推動節能環保裝備製造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突破高效清潔燃燒技術、釩鈦磁鐵礦綜合利用技術、高爐爐頂壓差發電、純燒高爐煤氣發電、純低溫餘熱發電、有機廢水處理等關鍵技術,帶動能效整體水平的提高。以節能裝備、資源循環利用裝備、環保裝備產業為重點,加快資源循環利用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示範,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再製造產業化水平。重點發展高效節能技術產品,開發節能電器、半導體照明(LED)、無極燈等綠色照明產品。
專欄2 戰略性新興產業“611”計畫(略)

第三節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面對新形勢、新變化,堅持以規模化、品牌化、高端化為發展指向,加快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信息化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提升傳統產業整體競爭力。
(一)機械。用信息化技術和綠色製造工藝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機械工業,進一步推動機械工業管理和服務現代化,積極發展機電液一體化產品,提升產品水平、質量和可靠性,在研發提升重大技術成套裝備水平的同時,大力提升和發展機械基礎件、基礎製造工藝及基礎材料,努力推進我省機械產業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大力提升鑄造、鍛壓、熱處理、焊接、表面工程和切削加工等基礎製造工藝,推進機械工業所需的小批量、特種優質專用基礎材料攻關,提高“四川造”成套機械設備大型鑄鍛件、基礎零部件、基礎工模具、關鍵原材料省內配套能力。
(二)冶金(有色)。充分利用我省豐富的水電資源優勢,以開放和技術創新為抓手,在壯大普通有色金屬冶煉及深加工產品規模的同時,全力發展高性能有色金屬新材料,實現產業產品升級,努力打造中國西部的稀有金屬工業強省和水電冶煉一體化有色金屬產品生產大省。通過自主研發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突破低品位難選礦採選、金屬冶煉、連鑄連軋、不鏽鋼深加工和型材鍛造等關鍵技術瓶頸,提升工藝裝備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強行業準入管理,積極推廣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工藝,大力淘汰落後產品與產能,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高性能、特殊用鋼鐵產品,開發板、帶、箔等高性能高精度鋁材、銅材和銅、鋁、鉛、鉬、鋅、鎂合金及製品,推進產業產品鏈的延伸和產品結構升級。
(三)建材。儘快形成我省建材工業的產業聚集力、要素轉化力、市場競爭力和行業帶動力,使四川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建材產業基地和建材物資交易中心。大力推廣浮法玻璃、玻璃纖維、建築陶瓷純氧燃燒技術,推廣窯爐餘熱回收利用、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和低溫餘熱發電技術,提高資源循環利用和節能減排水平。以水泥、平板玻璃等產業為重點,切實加強行業準入管理。加大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新型建材、無機非金屬新材料和特殊功能型、節能型、資源綜合利用型建築材料,化解部分行業產能結構性過剩矛盾。
(四)輕工。加快運用高效節能裝備、信息化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改造傳統輕工產業,提升造紙、製革、日用玻陶及製鹽等行業的規模化水平。提升家具、鞋業等原創設計水平。推動半導體技術、變頻技術在照明燈具、家用電器行業的套用,大力發展LED燈、無極燈等新一代節能光源和智慧型變頻、節能節水等資源節約型家用電器產品。推動改性技術在塑膠行業的套用,發展可降解塑膠和特種功能型塑膠製品。
(五)紡織。突破寬幅印染、高檔服裝面料、高性能化學纖維、苧麻染織、生物質纖維材料產業化等關鍵技術,推廣新型清潔、節水型印染設備及新型節能減排技術,提升紡織業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大力發展品牌服裝、家紡製品等高附加值產品,積極發展產業用過濾除塵、醫用、特殊裝飾用紡織品。

第五章 轉變工業發展方式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大力實施“5785”發展戰略,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推進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後,通過產業集聚集約集群發展和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促進我省工業轉型升級。

第一節 大力實施“5785”發展戰略

“5785”發展戰略,即打造5條特色產業帶、7大支柱產業、8個重點園區、50戶龍頭企業。“5785”發展戰略以企業為點、以產業帶為線、以五大經濟區為塊,推動全省工業面上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逐步形成四川工業發展的新格局。
(一)構建5條特色產業帶。根據資源優勢、區位條件、產業基礎和主體功能區規劃,依託不同區域發展定位,以城市、產業園區為載體,形成比較優勢突出、區域特色鮮明、區際良性互動的產業帶狀、集群、集聚發展。
——成德綿廣遂內電子信息產業帶。重點發展計算機、智慧型視聽、積體電路、通信與網路、新型顯示、軍事電子、軟體與信息服務業、電子信息技術套用設備及裝備、電子節能照明與光伏等。
——成德綿自內資裝備製造產業帶。重點發展汽車及零部件、清潔高效發電設備、重型機械及容器、石油天然氣鑽采輸送設備、軌道交通設備、工程施工機械、節能環保設備、航空航天裝備、智慧型製造裝備、民生用機械設備等重點產業鏈。
——成德資眉內宜瀘飲料食品產業帶。重點發展優質白酒、菸草、肉食品、糧油製品、方便食品、泡菜、飲料與果蔬加工等產業鏈。
——成眉樂自瀘宜遂南達化工及新材料產業帶。重點發展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鹽化工、氯鹼化工、磷硫化工、煤化工和新材料等產業鏈。
——攀西和三江流域特色資源產業帶。加快水能和釩鈦、稀土、稀貴金屬、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以及菸葉、熱帶作物等特色農業資源的開發和綜合利用。
(二)打造7大支柱產業。著力打造電子信息、裝備製造、能源電力、油氣化工、釩鈦鋼鐵、飲料食品、汽車製造等7大支柱產業,力爭到“十二五”末每個產業工業增加值均超過1000億元。
(三)建設8個重點園區。把產業園區作為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產城融合的重要結合點和有效突破點,根據產業園區建設需要布局城市新區,通過城市新區建設服務產業園區發展。大力實施“521計畫”,到“十二五”末,力爭建成8個銷售收入超千億元的園區(基地),其中1000億元園區(基地)5個,2000億元園區(基地)2個、3000億元園區(基地)1個。全省產業園區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的比重達到70%。
(四)培育50戶龍頭企業。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繼續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培育工作,推動大企業大集團迅速做強做大,發揮好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到“十二五”末,力爭培育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企業50戶。

第二節 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堅持把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作為加快全省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戰略重點,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工業各領域的套用、滲透和融合。
(一)實施重點工程。區域上聚焦成、德、綿、眉、廣、攀、宜等地區,以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和“1525”工程培育園區為載體,啟動實施區域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工程。行業上重點在重大裝備、釩鈦鋼鐵、能源電力、食品飲料等“7+3”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內部各行業,推廣和深化信息技術套用,啟動實施行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工程。企業上重點支持100戶大企業大集團、小巨人企業、成長型中小企業等龍頭企業和產業鏈關鍵企業,啟動實施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示範工程建設,普及10000家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套用企業。
(二)推進項目建設。以數位化研發、智慧型化生產、精細化管控為重點,圍繞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綠色發展四大環節,大力實施一批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示範項目。在研發設計環節,支持電子信息、工程機械、航空航天、重大裝備等行業企業,實施一批計算機輔助設計集成套用項目,提升工業產品研發的智慧型化水平。在生產製造環節,支持機械、汽車、紡織、鋼鐵、電子等行業企業,實施一批生產設備的數位化、智慧型化、網路化改造項目,提高精準製造、高端製造、敏捷製造能力。在經營管理環節,支持企業加快採用基於網路和面向市場的供應鏈管理、企業資源管理、客戶關係管理等先進管理信息技術。在綠色發展環節,實施一批對鋼鐵、石化、有色、建材等行業主要耗能設備和工藝流程的智慧型化改造項目,加強對能源資源的實時監測、精確控制和集約利用。
(三)完善服務體系。在重點產業園區、產業集群積極培育和發展集信息化規劃、諮詢設計、項目實施、系統運維和專業培訓為一體的信息服務業。探索建立面向中小企業的研發設計平台,提供工業設計、虛擬仿真、樣品分析、檢驗檢測等軟體支持和線上服務。建立一批面向產業集群的技術推廣、質量評價、管理諮詢、融資擔保、人才培訓、市場拓展等信息化綜合服務平台。
(四)創新推進機制。建立和推廣實施工業企業信息化、工業化融合評估體系和行業評估規範,加快建立第三方開展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評估的工作機制,引導企業開展自評估,充分運用評估結果加強對企業信息化的支持。引導和支持民營企業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研究建立和推廣企業信息化規劃、項目管理規範、項目後評估方法和考核機制。建立定期溝通、協調行動的部門間協同推進工作機制。

第三節 加大技術改造力度

以最佳化產業結構,繼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重點,加快以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產業水平。
(一)擴大技術改造投資規模。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資力度,力爭“十二五”期間全省技術改造投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工業投資中的比重逐步增加。以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釩鈦鋼鐵、有色、建材、化工、醫藥、汽車、輕工、紡織等產業為重點,積極推廣套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和新材料,支持企業技術升級、設備更新和生產流程再造,加快淘汰落後技術和設備,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大力提高企業信息化水平,深化信息技術在企業研發、生產過程、產品集成和經營管理中的套用,推動生產裝備數位化、生產過程智慧型化和產品信息化。積極推廣套用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技術,重點支持節能、節水、節材等技術和裝備的推廣套用,促進高污染、高耗能行業實施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安全生產等方面技術改造。
(二)組織實施一批重點項目。密切跟蹤重點產業的技術升級路徑和發展趨勢,編制和實施技術改造導向目錄,突出技術改造投資重點和方向。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科技成果產業化轉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節能減排等領域推動實施一批關聯度大、帶動作用強、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的重點技術改造示範項目。建立省、市、縣三級技術改造項目庫,形成三級重點技改項目庫相互支撐、聯動推進的新局面。
(三)落實完善支持政策。堅持和完善並聯審批制度,提高技術改造項目的行政審批效率。認真落實國家各項技術改造扶持政策,對鼓勵類產業和外商投資優勢產業項目符合條件的進口自用設備免徵關稅。落實國家關於固定資產的進項稅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有關財稅政策,加速企業固定資產折舊。落實國家有關購置使用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和安全生產專用設備投資額10%的抵免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政策。落實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及相關高新技術企業扶持政策。

第四節 加快自主創新步伐

順應全球技術革新步伐加快、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加快突破優勢產業鏈上共性、關鍵和平台技術,大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一)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以開發新技術、實現產業化為主要目標,從產品設計研發到製造、行銷、服務,先行策劃制定並同步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和策略,加強核心智慧財產權的創造和相關智慧財產權系統的集聚,通過創造、收購、繼承、保護和管理,提升智慧財產權工作的整體水平,使優秀創新成果成為核心競爭力。建立健全政府資金引導、企業投資主體、風投資金拉動、金融資本支持、上市融資擴張的技術創新投資新機制,研究實施創新評價體系,強化智慧財產權在創新中的導向作用,加強智慧財產權政策的引導扶持和服務,引導企業充分利用創新資源,提升核心競爭力。
(二)加速創新成果產業化。緊緊圍繞提升企業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創新成果產業化能力,通過加快推進重大產業技術創新專項、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專項、企業技術創新專項、企業信息化專項、企業技術中心創新能力提升專項、工業設計專項等重大專項,培育一批龍頭骨幹企業,掌握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鼓勵推動一批技術創新成果實施產業化,提升我省工業發展水平和綜合競爭力。推動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實施“創新成果產業化工程”。結合《軍用技術轉民用推廣目錄》,支持和推進軍工科技成果轉化,實現軍用技術民用化。
(三)加強創新體系建設。支持優勢產業鏈的龍頭骨幹企業普遍建立企業技術中心,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完善形成以國家級中心為核心,省級中心為骨幹,市級中心為支撐的三級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積極打造企業為主體的技術研發平台、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平台、行業技術創新服務平台、產學共建平台等四個平台。

第五節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方針,加強規劃引導,強化法律、經濟、行政等多種措施,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推動工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促進工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一)提高工業低碳化發展能力。綜合運用結構調整、新技術推廣、政策引導、法規強制等多種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有效控制工業領域溫室氣體排放。加強節能調度,實施清潔能源優先、減排優先的有序供能、用能政策。加快低碳技術和設備研發套用,推廣清潔發展機制,建立和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在各市(州)和重點企業推行碳計量審計和碳減排目標考核,推進低碳企業試點示範。
(二)深入推進工業節能節水減排。堅持“控制增量、調整存量、上大壓小、淘汰落後”和“工程減排、結構減排、管理減排”的總體工作思路,突出抓好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節能節水減排工作。完善工業節能節水地方法規,加強用能用水定額管理,制訂完善並嚴格執行主要耗能產品能耗限額和產品能效地方標準,制定並嚴格執行主要耗水產品水耗限額和產品水耗地方標準。探索開展產業園區節能規劃和分散式能源規劃工作。抑制高耗能產業過快增長,加強新建、擴建、技改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探索開展新建、擴建、技改項目節水評估和審查。健全工業節能市場化機制,加快推行工業領域契約能源管理,探索推進工業領域契約節水管理,推廣先進節能節水技術和產品。加強節能節水能力建設,完善工業節能節水監管體系。深入推進能源審計、重點行業能效對標和能耗限額管理,啟動高耗能行業能效線上管理試點。加強能源和取用水計量基礎工作,提高重點企業用能和用水統計水平,加快能源管理中心建設和企業能源管理體系認證。強化工業污染防治,對污染減排工業項目和不穩定達標的企業實行掛牌整治,在重點污染行業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全面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加強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防治、固體廢物監管和危險廢物處置。
(三)依法淘汰落後產能。按照“明確目標,加強組織,落實責任,強化措施,完善機制”總體要求,充分發揮市場基礎和企業主體作用,以市場手段為主,綜合採用法律、經濟、技術和行政等手段,堅決淘汰落後產能。利用財政、金融、價格、稅收等政策鼓勵和引導企業主動實施淘汰,鼓勵企業優先採取兼併重組和轉產升級的方式,妥善處理資產債務、人員安置等問題,努力營造有利於落後產能退出的市場環境。充分發揮法律法規的約束作用和技術標準特別是能耗限額標準的門檻作用,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節約能源、清潔生產、安全生產、產品質量、職業健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加大執法處罰力度,依法淘汰落後產能。
(四)大力發展工業循環經濟。以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為目的,推進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積極制定地方標準,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建立完善循環經濟統計評價制度和標準體系。開發套用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再製造、零排放和產業連結技術,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重點在鋼鐵、有色、煤炭、電力、化工、建材、輕工等行業開展循環經濟試點,深化重點園區、重點企業的循環經濟試點,加大對試點園區、試點企業的技術和資金支持,打造一批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和示範企業,探索建立適合行業特點和區域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重點污染行業全面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在產業園區進行清潔生產審核試點工作,推動企業加強設備與技術更新、工藝與流程更新、產品重組與設計更新,推動生產過程節材節能、廢棄減降化、產品環保化。
(五)積極發展再製造產業。加快制定再製造產業發展的政策與規劃,建立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明確再製造標準體系,提高再製造發展水平。加強再製造重點技術研發與套用,推進廢舊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工具機、大型冶金設備等重點領域的再製造產業發展。加快再製造產業的舊件回收、技術標準、環保全全保障等支撐體系建設,規範再製造產業發展,重點支持和培育一批再製造示範企業。

第六節 推動產業集聚集約集群發展

堅持“積極發展、擴區建園,提高辦園水平”的總體方針和“一園一主業,園區有特色”的布局要求,將產業園區作為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的重要載體,繼續實施“1525工程”和“521計畫”,推動產業集聚集約集群發展。加強園區發展規劃指導,做大做強園區主導產業,以關聯項目形成產業鏈,以產業鏈最佳化提升產業園區,以特色產業園區構建特色產業集群,以不同區域間的產業集群打造產業帶。通過產業帶、產業集群和產業鏈的發展,突破行政區域限制,增強區域間的產業聯繫、利益聯繫、互利合作,形成5大經濟區之間的互動發展、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
(一)互動發展促進產城一體。按照有利於產業發展的原則最佳化城鎮空間布局,圍繞工業發展需求完善城鎮功能,以產業的增長促進城鎮的擴張,以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的增強支撐產業發展,有序推進產業園區化、產城一體化。切實加強產業發展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鎮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交通發展規劃和新農村建設規劃等多規銜接、統籌共建。依託德陽、綿陽、廣元、攀枝花等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建設,創建以重大裝備、數字視聽、軍民結合、釩鈦鋼鐵等為特色優勢產業的示範新城區。依託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宜賓五糧液工業集中發展區等“中國白酒金三角”核心區建設及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郎酒、全興、沱牌等名酒名鎮打造,創建以酒窖、酒肆、酒莊、酒街、酒鎮為特色,橫跨釀酒原料基地、白酒生產基地、白酒物流交易中心、酒文化展示體驗和旅遊等為一體、三次產業共生的示範新城區。依託自貢、樂山打造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創建以節能環保、光伏矽材料為特色優勢產業的示範新城區。依託資陽、遂寧城市新組團,創建以汽車、機車製造和現代物流為特色優勢產業的示範新城區。
(二)全力推進天府新區建設。抓住全力推進建設天府新區的機遇,重點發展總部經濟和循環經濟,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以現代製造業為主、高端服務業集聚、宜居宜業宜商的國際化現代新城區,力爭再造一個“產業成都”。將天府新區打造為產城互動的示範,促進跨區域的要素最佳化配置,進一步探索不同行政區域間的利益平衡機制。實現現代產業、現代生活、現代都市三位一體協調發展,為建設成渝經濟區新的增長極、打造西部地區重要經濟中心、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提供有力支撐。
(三)提高園區集聚發展水平。強化產業園區科學規劃,推動產業園區優先制定主導產業發展規劃,牽總帶動園區要素保障規劃、功能配套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和區域規劃環評。圍繞規模化、基地化、特色化,深入推動產業要素資源向園區集中布局,支持產業園區集群化發展,著力提高產業集聚規模效應。不斷完善產業園區供電、給排水、防洪、供氣、道路、環保、通信、消防等基礎設施。規劃建立一批園區投融資擔保平台和技術創新、專利信息、信息網路、物流中心、質量檢測、循環經濟、員工培訓、專業市場等公共服務平台。不斷提高產業園區的開發利用水平,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探索創建“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加大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千億元園區的培育力度,布局一批重特大產業化項目,擴大產業規模,提升發展層次,增強輻射帶動力。加快培育壯大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積極推動省級開發區擴區、區位調整和轉型升級,扶持一批省級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在符合條件的地方增設省級開發區。總結推廣“飛地園區”和合作園區的成功經驗,加強統籌協調,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機制,推動區域間協同發展。
(四)推動園區特色發展。不斷強化園區產業特色和功能定位,突出產業高端引領和龍頭企業帶動,推動園區產業關聯、成鏈、集聚、集約、合作“五向發展”,著力推動運行方式集聚化、布局方式集群化、發展方式集約化,按照“一園一主業”的布局要求,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功能完善、聯動發展的產業園區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帶動關聯產業和配套產業集聚發展,積極發展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優勢產業集群。支持建設一批省級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和產業承接示範基地。

第七節 推進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

積極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加快發展中小企業,構建龍頭引領帶動、中小企業專業化協作、精特新配發展的現代產業分工協作體系。
(一)培育大企業大集團。積極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建立健全大企業大集團培育的服務協調機制,強化“直通車”服務,簡化審批程式,推進戰略資源向大企業大集團集中,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省內企業通過合併和股權、資產收購等多種形式積極在省內外、國內外實施重組整合,加強併購和投資合作。依託萬億產業帶打造和培育優勢產業的重大機遇,發展大企業大集團,充分發揮大企業大集團的龍頭帶動作用和產業帶動作用。
(二)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圍繞推動中小企業量的擴張、質的提升,培育“小巨人”、“成長型”中小企業,推動中小企業專、精、特、新、配發展。加快全省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打造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促進規模以下企業成長,提高小微企業發展能力。營造全社會創業氛圍,推進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完善創業政策,培育創業主體,強化創業服務,以創業促進就業。深入實施“國家100萬中小企業培訓計畫”,推動中小企業提高管理水平。
(三)深化國企改革。加大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力度,完善出資人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國有大型企業股份資本改革,鼓勵民間資本參股,最佳化國有企業股權結構,逐步提高國有企業證券化率。解決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不斷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繼續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

第六章 規劃實施

通過完善產業政策、公共服務、要素保障等具體措施,確保完成四川省“十二五”工業發展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第一節 保障措施
(一)完善產業政策體系。…………。
(二)實施充分開放合作。…………。
(三)強化要素保障。…………。
(四)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五)強化產品與質量建設。…………。
(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七)營造良好政務環境。…………。
(八)大力發展行業協會。…………。
第二節 規劃落實
(一)明確規劃實施主體。…………。
(二)強化規劃約束力。…………。
(三)加強動態評估和調整。…………。
附屬檔案:名詞解釋(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