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瀘州方言研究

四川瀘州方言研究

著者所指的瀘州方言,實際上是瀘州主城區和瀘縣共同通用的語言,而以瀘州主城區的語言為州方言的代表 。方言是語言逐漸分化的結果,而語言的分化往往是從移民開始的。根據現存族譜和實地調查,兩代,瀘州的人口,基本上是由湖廣(今湖北省) 遷蜀的移民及其後裔。也就是說,其先祖籍河南,遷居湖北,後來由湖北移入四川,由湖北孝感鄉遷瀘者尤多;少部分來自福建廣東浙江江蘇湖南,其中福建廣東的多是客家人,浙江一帶主要是抗日戰爭時期內遷的居民。故今瀘州人並非古蜀人的後裔。因此,瀘州話同四川境內的絕大多數方言(即屬於西南官話的四川話) 一樣,與湖北河南方言比較接近,與國語距離也不大。

基本介紹

  • 作者:李國正
  • 出版社: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出版時間:1997-9
  • 頁數:247
  • 定價:TWD 350.00
  • 裝幀:平裝
  • ISBN:9789578424074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廈門大學中文系李國正著,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聯合發行,1997 年9 月台北初版。16 開本,260頁,33 萬字。
著者首先將瀘州話的形成與移民聯繫起來,不僅揭示了瀘州方言同瀘州人口源流的關係,並且其方言特點也可以從中得到解釋或證明,而結論亦自然可信了。
該書的重點是對瀘州話與國語在語音、辭彙、語法幾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以此展示出瀘州方言的特點和它同國語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區別,並在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對某些語言現象作了理論上的說明,以期對方言的流變、現代漢語國語的形成、以至整個漢語史的研究,能提供一些參考資料。第一章概括描寫了瀘州話的聲韻調系統、音節結構和聲韻配合關係,並列有單音字表。四川話的語流音變不太多,然而著者在第二章對瀘州話的語流音變卻做了較細的分析。先分析一般音變,即連續變聲、連續變韻、連續變調;然後著重剖析了兒化音變,並且從兒化的範圍及引起的韻母變化、兒化詞的構成手段及兒化詞的功能諸方面一一同國語進行了對比,說明瀘州話的兒化音變不僅範圍廣泛,而且顯得單純整齊並具有地方特色。
第三、四、五章是重中之重。在將瀘州話的聲韻調與國語語音、中古音進行比較分析之後,著者還就中古語音的痕跡和客話的影響,舌尖前、後聲組的歸併,蟹攝開口二等見系特殊音讀[ iai ] [ ian ] ,流攝唇音及個別莊母字特殊音讀(如某、皺) ,入聲調類長期保留的主要原因一一作了計論。瀘州方言辭彙與國語辭彙的差異表現在詞形、詞義、詞素、詞的音節、構成方法等各個方面:或者詞形各異、詞義相同,或者詞形相同、詞義有別,有受外來影響的方言詞,有比喻和擬聲的方言詞,還有古語詞的保留。瀘州話辭彙的單音詞一般比國語同形詞意義範圍廣; 疊音名詞,三、四音節的名詞和形容詞較為豐富;並保留著一部分古漢語詞。這些情況一方面同其音系的簡單(有字音節僅1000 余, 國語為1300 個) 、語音系統的發展變化相聯繫;另一方面,多音、疊音詞的構成,又與語法系統密切相關。在討論瀘州方言較之國語有獨特個性的一些語法現象時,詞法比較中就名詞(“些、家、伙、角、瓜、巴郎、子、殼、氣、巴、桿等後綴) 、動詞(打、倒) 、形容詞(前綴、後綴) 、代詞、數量詞、語氣詞等分別作為比較;句法比較則包括:數量詞與名詞的搭配關係,名詞詞組,形容詞詞組,“程式副詞+ 形+ 量”(太小砣) “, 形+名”(麻人) “, 動+形”(吃月白)等以及各種句式。
綜觀全書,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著者通過親自調查,掌握了較為豐富的實際材料,全書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書中附錄的同音字表、辭彙表、標音材料、俗語材料就是經過全面深入調查所歸納整理出來的。二是對瀘州方言在語音、辭彙、語法方面的分析比較全面、細緻。在四川方言的調查研究中,可以說這是第一本重在研究官話方言點的專著。李國正先生“長期搞古漢語,只是業餘寫點四川方言的文章”,他的《四川話流、蟹兩攝讀鼻音尾字的分析》(《中國語文》1984.6)《四川話兒化詞問題初探》(《中國語文》1986. 5) 、《瀘州方言本字考》(《語言研究》1988. 2) 、《瀘州話名詞的特殊詞綴》(《語文研究》1996. 4) 已見其功底。這本《四川瀘州言言研究》是台北中華發展基金會為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關係良好發展、鼓勵兩岸學術交流,作為“國學精粹叢書45”而出版發行的。它的出版不僅為我們保存了一份方言史料,對四川方言的調查和研究亦將有所推動,這是值得稱道的。

作者介紹

李國正, 男,1947年4月出生於四川瀘州,籍貫重慶永川,教授。1985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漢語史專業。曾任廈門大學中文系副主任、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現任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生導師、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教授、馬來亞大學客座教授、韓國仁荷大學客座教授、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客座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博士點通訊評議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議專家、教育部學科評估專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評議專家、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通訊評議專家、福建省辭書學會副會長、四川瀘州市語言學會名譽會長。主要貢獻:創立了生態漢語學。中國新聞社1991年6月28日發布《廈門大學一教師創立生態漢語學引起關注》的新聞,稱作者“創立了生態漢語學,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許多國家的報刊轉載了這一新聞,國內五家刊物發表了評價文章。在國內外已出版《生態漢語學》、《四川瀘州方言研究》、《古漢語文化探秘》、《漢字解析與信息傳播》、《網路文學的語言審美》、《文學修辭學》等10部學術著作,在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台灣中國大陸的學術刊物上已發表70餘篇論文。代表性論文有《四川話流蟹兩攝讀鼻音尾字的分析》、《四川話兒化詞問題初探》、《“蔡蔡叔”辯詁》、《說“亂”》、《〈詩經〉親屬稱謂詞研究》、《〈紅樓夢〉前八十回“紅”字研究》、《〈紅樓夢〉後四十回“紅”字研究》(英文稿)等。獲美國CICSC科學文化信息中心千禧優秀論文獎、福建省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10個獎項。亊跡被收入美國《世界名人錄》、《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世界華人突出貢獻專家名典》、《世界文化名人辭海》等一百餘種辭書。

作品目錄

引文
第一章 瀘州音系
第二章 語流音變
第三章 從與國語語音和中古音的比較看瀘州方言的語音特點
第四章 從與國語辭彙的比較看瀘州方言的辭彙特點
第五章 從與國語語法的比較看瀘州方言的語法特點
結語
附錄一:同音字表
附錄二:辭彙表
附錄三:表音材料
附錄四:俗語材料
主要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