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

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以下簡稱川抗所)創建於1965年,曾隸屬於中國醫藥工業公司、化工部、國家醫藥管理總局、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2013年8月劃轉進入成都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
  • 創建於:1965年
  • 四個突破點:創新研究、國際合作、產業發展
  • 簡稱:川抗所
歷史沿革,機構概況,特色貢獻,公司戰略,

歷史沿革

1965年11月,因國家建設需要,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以下簡稱川抗所)由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原抗菌素研究室整體內遷至成都組建成立;先後隸屬於化工部、燃料化學工業部、石油化 工部、國家醫藥管理總局和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2013年8月劃轉進入成都大學。經過54年的建設發展,川抗所已經從單一的抗菌素研發機構成長為實驗室研究與中試孵化、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套用開發並舉,產學研特色明顯的國家主要藥物研發機構和藥學人才培養基地。

機構概況

沿革:於2013年1月30日下午在北京,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學院(成都大學)三方通訊簽約的全部步驟完成,川抗所劃轉成都學院(成都大學)的框架協定正式簽署,標誌著川抗所併入成都學院(成都大學)進入了實質階段。
領域:川抗所專注抗生素研究45年,成果斐然,先後研發了100餘種抗生素,在麻醉、精神類藥物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主要研究領域有:抗感染藥物、抗病毒藥物、抗腫瘤藥物、免疫增強劑、麻醉鎮痛藥物、抗抑鬱藥物、免疫抑制劑、降血脂藥物、心血管病藥物、糖尿病藥物。
資源: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具備完整的研發和中試體系,擁有國家新抗生素工業性試驗基地、中國醫藥集團安全評價中心、國家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抗生素研究和評價重點實驗室、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質量檢測與標準研究平台等優勢資源;擁有生物研究部、化學研究部、質量研究部、藥理研究部、製劑研究部、信息研究部、中藥研究室七個專業研究部門;發行《中國抗生素雜誌》、《國外醫藥抗生素分冊》兩本專業學術期刊;擁有抗生素信息網、醫藥科技圖書館和醫藥數字圖書館
職工:現有在崗職工300餘人,其中,高級職稱100多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34人,獲國家中青年突出貢獻專家3人。
教育:我所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確定碩士學位授予點,擁有微生物與生化藥學、藥理學、藥物化學生物化工4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先後為國內醫藥界培養碩士150餘人,具有獨立評定正高級職稱的評審權。
(以上數據據2017年10月該院官網顯示)

特色貢獻

特色:作為工業性研究所,我所96%以上科研成果實現產業化,產業化後所衍生的經濟效益超過1000億元。
貢獻:與國內外200多個企業進行項目合作,研發成果已全部推廣至生產企業,大部分形成工業化生產,占據該品種主要的市場份額,部分產品已批量出口。其中,許多品種被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研究所全球首創抗結核利福黴素系列,創新藥物利福噴丁得到了WHO的高度評價,開創了“間隔給藥、督導化療”新療法!
榮譽:建所以來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近百項,獲國家發明創造二等獎、科技進步一等獎及部省以上獎勵60餘項。申請發明專利100餘項,獲得新藥證書96項。我所連續多年保持了省級文明單位、全國醫藥行業優秀政工企業、省先進科研院所等先進稱號,湧現出全國 “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醫藥行業勞動模範等先進個人。

公司戰略

一個定位:立足於抗生素及相關領域的創新研究和產業化實踐,保持在該領域的核心地位 ,通過技術創新和國際合作,把川抗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一流競爭實力的藥物研究機構。
三個目標:發揮國家級研究所的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國藥集團科技軟實力。充分發揮科技研發中心的作用,提高集團科技創新能力,加速集團工業發展,助推集團“三步走”戰略。加強中試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提高科技成果孵化水平,促進產業發展,形成科研、產業良性互動。
四個突破點:創新研究、國際合作、產業發展、拓展融資渠道
五個措施:管理體制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創新平台建設、市場行銷體系建設、黨建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