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四川大學科技園創辦於1999年12月,2001年5月經國家科技部、教育部評估驗收後,正式批准為國家大學科技園並掛牌

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作為四川大學社會服務功能的有機外延,致力於創業企業孵化,高新技術研發,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目標。採用“專業化、法人化”的機制,吸引各種社會資源,轉化科技成果,通過設立各種專業公司的方式來實現各種功能,努力打造一個特色鮮明、國內一流的國家大學科技園。

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依託四川大學雄厚的科技、人才優勢,以及豐富的圖書和優良的設備條件,在四川省、成都市政府大力支持和指導下,通過近幾年的努力,逐步實現了 “三基地、一中心”,即技術創新基地、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和創新創業人才培育中心的目標。構建了創新創業服務體系、行政服務體系、投融資服務體系、中介服務體系和創新創業人才培育體系。2005年12月科技部正式批准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為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 建立時間:1999年12月
  • 目的:於創業企業孵化,高新技術研發
  • 原則:統一規劃、分步實施
  • 機制:專業化、法人化
  • 總建築面積:13萬餘平方米
發展狀況,依託平台,四川大學,師資力量,校園文化,科研能力,交流合作,發展規劃,發展思路,發展規劃,

發展狀況

四川大學科技園經過巨大的努力,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已初步形成了有利於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和產業發展的園區環境。
四川大學科技園分布示意圖四川大學科技園分布示意圖
引進社會資金,形成快速發展平台
科技園對四川大學資源與社會資源進行了整合,為四川大學科技園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四川大學與山東魯能集團公司等合作,引進社會資金6.05億元,共建四川大學科技園。現園內幾個功能區已分別啟動,初步形成了集成果孵化、企業孵化、科技產業、人才培訓、技術服務支撐為一體的快速發展平台。
1)孵化區的建設已成功見效 孵化區規劃總建築面積為13萬餘平方米,包括孵化大樓、科技創新中心和川大魯能創業大廈。已有2.8萬平方米,在建6萬平方米
2)市場信息和人才培養的信息網站已初步建成。
3)位於成都市高新區的能士信息安全產業化基地已建成。
4)位於綿陽科技城的川大綿陽科技園也正在規劃建設中,其起步區206畝中的孵化中心已建成並投入使用,綿陽高新區川大金鐘公司生產廠房正在建設之中。
企業孵化初見成效
四川大學投入300萬元孵化基金,以一批科技成果作價5187.7萬元,引進社會資金,分別與天科股份、四川光耀、明欣藥業、四川全興等公司合作組建了41家科技企業,已進入科技園孵化,其中,有國家級工程中心2個,省部級工程中心4個,尚有幾十家高科技企業等待入駐,企業孵化已初見成效。
例如:"川大智勝軟體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川大能士信息安全有限公司"、"四川國佳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博奧生物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四川國納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銳思稀土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它們均在不長的時間裡得到了長足發展,其註冊資金已由最初的數十萬元發展到了如今的1000萬元以上,其中資金規模在5000萬元以上的有5家,5000-1000萬元的有8家。其產品如川大智勝空中交通管制產品、能士NESEC安全VPN系統、新型聚銨脂醫用材料及其保險套製品、新型鑭鐠鈰(LPC)材料、生物活性材料及人工種植牙技術等,均有廣闊的市場,並已產生相當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服務體系的建立
四川大學科技園建設注重管理體制和機制創新建設,學校組建的科技產業集團公司,主要負責科技園的建設工作,重在構建孵化平台,整合服務資源,建設技術服務體系,為入園創業企業提供全過程和全方位的優質、高效服務,努力提高企業的孵化成功率,注重孵化新的產業生長點和經濟成長點,重點培育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企業。
四川大學科技園已與四川管理諮詢公司、四川協力管理諮詢顧問有限公司等達成協定,為入園企業和科技人員提供商業計畫、市場策劃、信息諮詢等服務。
魯能集團和四川大學合作共建四川大學科技園簽字儀式魯能集團和四川大學合作共建四川大學科技園簽字儀式
四川大學科技園建立了科技信息網站,為入園企業和科技人員提供科技成果信息、企業需求信息等。大學科技園孵化高新技術企業的過程也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過程。為此,科技園建立了教育培訓中心,進行企業家等培訓,以培養出高素質企業家和工程技術人才。
科技園努力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的人文環境,弘揚創新創業精神,促進大學文化和企業文化的融合,營造標新立異、兼收並蓄、勇於創新、堅韌不拔、容忍失敗、尊重個性、團結協作和寬鬆自由的創新創業氛圍。
成都市武侯區科委以及成都市工商局、國稅局、地稅局等的武侯區分局分別在四川大學科技園設立了業務點,為入園的企業和科技人員提供工商、稅務一條龍服務。武侯區政府責成科技園所在地望江辦事處負責整治科技園周圍的環境,辦事處還積極協助科技園做好稅務以及新企業的註冊等工作。
四川大學科技園已吸引了一些諮詢公司、市場策劃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金融機構、資產評估公司、人才培訓中心、信息網路中心等服務機構入園,為園內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投融資服務
科技園吸引了數家投資銀行、風險投資公司、科技創業投資公司以及一些大型企業,提供了一定的投、融資服務。迄今為止,通過各種渠道引入資金6.05億元,具體情況如下:
吸引大型企業集團、投融資公司融入資金2.4億元。其中山東魯能集團等大公司投入2.13億元與我校組建相關公司;風險投資公司投入風險投資基金。成都高新西區等風險投資公司在科技園設立了0.26億元的風險投資基金,同時成都高新西區風險投資公司還投資46.24萬元參與四川大學華大製藥廠的股份制改造。承擔國家各類項目獲得經費2.67億元。其中川大智勝公司2.1億元,川大能士公司等0.4億元。學校投入資金0.63億元

依託平台

四川大學

四川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布局在中國西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大學。學校現任黨委書記楊泉明教授、校長謝和平院士。
四川大學地處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國”的成都市區,有望江、華西和江安三個校區,占地面積7050畝,校舍建築面積308萬平方米。校園環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園地。
四川大學由原四川大學、原成都科技大學、原華西醫科大學三所全國重點大學經過兩次合併而成。原四川大學起始於1896年四川總督鹿傳霖奉光緒特旨創辦的四川中西學堂,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近代高等學校;原成都科技大學是新中國院系調整時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華西醫科大學源於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會組織在成都創辦的華西協合大學,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西式大學和國內最早培養研究生的大學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學和原成都科技大學合併為“四川聯合大學”,1998年更名為四川大學,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就兩校合併為學校題詞並寄予深切厚望。2000年,四川大學與原華西醫科大學合併,組建了新的四川大學。李嵐清同志在考察新四川大學時說:“四川大學是我們改革最早的大學,對我國高校的改革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可以說是高校體制改革的先鋒。”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期間,吳邦國、溫家寶等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到四川大學視察慰問。

師資力量

四川大學承文翁之教,聚群賢英才。百餘年來,學校先後匯聚了歷史學家顧頡剛、哲學家馮友蘭、文學家李劼人、美學家朱光潛、物理學家吳大猷、生物學家童第周、植物學家方文培、衛生學家陳志潛、數學家柯召等大師。歷史上,吳玉章、張瀾曾執掌校務,共和國開國元勛朱德、共和國主席楊尚昆、文壇巨匠郭沫若和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和毛英才等曾在川大求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有50餘位是川大校友;2001年評選的近代50位“四川文化名人”中,有36人是川大校友。
四川大學學科門類齊全,覆蓋了文、理、工、醫、經、管、法、史、哲、農、教等11個門類,有30個學科型學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學院等學院。現有博、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7個,博士學位授權點229個,碩士學位授權點346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3個,本科專業126個,博士後流動站28個,國家重點學科46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4個。設有4所衛生部直屬附屬醫院。
四川大學大師雲集,名師薈萃。現有專任教師近4000人,其中具有正高級職稱的139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841人。學校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3人,“傑出教授”6人,國家“千人計畫”特聘專家3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8人和講座教授9人,“973”首席科學家6人,“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2人,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0人。

校園文化

四川大學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蘊、紮實的辦學基礎和以校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校風“嚴謹、勤奮、求是、創新”為核心的川大精神。近年來,學校圍繞創建一流研究型綜合大學的奮鬥目標,確立了“以人為本,崇尚學術,追求卓越”的現代大學辦學理念,構建了“以院係為管理重心,以教師為辦學主體,以學生為育人中心”的管理運行新機制,提出了“精英教育、質量為本、科教結合、學科交叉”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確立了培養“具有深厚人文底蘊、紮實專業知識、強烈創新意識、寬廣國際視野的國家棟樑和社會精英”的人才培養目標。現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萬餘人,碩博士研究生2萬餘人,外國留學生及港澳台學生1000餘人。2003年以來,學校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11項、國家精品課程20門,獲得百篇優秀博士論文17篇。

科研能力

四川大學科研實力雄厚,標誌性成果不斷湧現。學校現有9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工程中心,1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9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有9個國家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及課程教學基地,5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4個全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國家藥物臨床實驗機構,1個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2001年以來,學校共獲國家科技三大獎18項。2008年,學校科研經費突破10億元,發表國內科技論文總數列全國第5位,SCI收錄論文數列全國高校第6位。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學校先後編撰出版了《漢語大字典》、《全宋文》、《中國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設成果。近年來,2名教授的研究成果相繼入選《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第一、二批十大優秀成果,入選總數全國高校並列第一位。
四川大學積極主動服務於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社會的能力不斷增強。學校是全國高校6家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之一、全國10個智慧財產權保護試點大學之一。四川大學科技園是國家最早批准的15個國家大學科技園試點之一,已孵化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在內的科技企業50餘家。近年來,學校與江蘇、四川、西藏、新疆等50多個省(自治區)、市和百餘家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建立了23個高水平校地企產學研平台。學校接受了全國上千家企業委託進行的技術開發、技術改造項目3068項,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已成為相關行業的主導技術。

交流合作

四川大學已與42個國家和地區的150餘所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與美、歐、澳等10多個國家的33所國際知名大學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學生聯合培養體系。學校與美國加州大學、華盛頓大學聯合建立了九寨溝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究中心,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共同組建了中美大學戰略規劃研究所,與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共同組建了中德能源研究中心,與國務院扶貧辦、國務院西部開發辦、UNDP和世界銀行共同組建了中國西部反貧困研究中心,與香港理工大學共同組建了四川地震災後重建支援及研究中心。
四川大學圖書館藏書700餘萬冊,人文博物館珍藏文物4萬餘件,自然博物館收藏動、植物標本60餘萬件(份),檔案館和校史展覽館珍藏歷史檔案9000餘卷。學校體育場館設施齊全、設備先進。學校還建有校園網、分析測試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國家外語考試與出國留學人員培訓機構以及成人教育與網路教育學院等,主辦有42種面向國內外發行的學術刊物。

發展規劃

發展思路

四川大學科技園發展思路是:貫徹中央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把四川大學科技園建設成為高新區的創新源,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立足四川,輻射西南,面向全國,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把科技園建設與學校的發展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根據我校的技術優勢和國家的需要,在電子、生物醫藥、新材料、環保及機電一體化等五大領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及產品,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或集團;依靠政府的巨觀指導和支持,面向社會,擴大開放,產學研結合,充分發揮我校的社會影響和信譽,推動同企業合作創業;建立風險投資基金,有針對性地選擇一批技術成熟度較好、有良好市場前景的項目進行孵化,使科技園擁有一批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拳頭產品;強化科技園的資本運作,利用證券市場為高科技企業提供的優良融資環境,與上市企業合作,利用其殼資源借殼上市,或運作園內企業在創業板或主機板上市,募集充裕的資金,以用於科技園建設和科技企業的孵化。

發展規劃

四川大學科技園按"統籌規劃、全面開放、以人為本、市場驅動"的原則,堅持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相結合、市場機制與企業運作相結合,引入社會資金和中介機構,構築完善的創新平台,使科技園真正成為高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企業孵化基地、人才培養基地、高新技術的輻射源。
科技園按實體園區和虛擬園區建設。實體園區分主園區和分園區。
主園區按三區五村規劃建設,即科技成果孵化區、企業孵化區、科技產業區。科技產業區按產業群,分為五個產業村,即電子信息技術村、生物技術及製品村、新材料及精細化工村、環保技術及工程村和機電一體化村。
川大華西藥業、 川大魯能產業區將入駐成都高新區。
智勝軟體公司、力騰軟體公司等入駐武侯科技園。
川大科技園以分園區的方式向外輻射,以點帶面,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川大科技園第一個分園區在綿陽國家科技城高新區建設。川大綿陽科技園由新材料基地、生物醫藥基地和創新人才培訓基地組成。虛擬園區:不以地理邊界為紐帶,而以資源共享資格為紐帶,聯合周邊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形成項目源,為虛擬園區內的企業提供共享資源。
2008年8月19日上午,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南區)奠基儀式在成都高新區大源組團隆重舉行。[6]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南區)項目是成都高新區天府新城的核心項目之一,建成後將成為我國西部地區新的具有標誌性的科技園區。為建設該項目,四川川大科技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成立了四川川大科技園(南區)開發有限公司作為項目建設平台公司,註冊資本金為3448.28萬元。按照規劃,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南區)將分別建成院士科技園、企業研發中心、創業中心以及孵化中心,總建築面積30.8萬平方米,總投資達12億元,容積率為3.81,停車位設定 1682個,預計2011年12月前竣工。
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南區)位於成都市高新區國際金融服務區的核心區,占地135.5197畝。項目由四幢高標準甲級寫字樓組成。其中,A座100米,B座130米,C座100米,D座200米。高層塔樓兩兩成組,分為兩個辦公單元,每組辦公單元由底層共享大堂聯結,形成互相分區又互為聯繫的群體關係。見右圖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