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生產調

四季生產調

四季生產調,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四季生產調流傳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元陽、綠春、金平、建水等縣的哈尼族聚居區,其起源時間的下限不晚於唐代。作為山區梯田生產技術及其禮儀禁忌的百科大典,《四季生產調》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單元的內容。引子部分強調祖先傳承下來的四季生產調對哈尼族的生存所具有的意義,其餘部分按季節順序講述梯田耕作的程式、技術要領,以及與之相應的天文曆法知識、自然物候變化規律、節慶祭典知識和人生禮節規範等。

2006年5月20日,四季生產調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Ⅰ-2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四季生產調
  • 批准時間:2006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 申報地區: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遺產編號:Ⅰ-24
  • 遺產別稱:十二月風俗歌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主要內容,表現手法,語言特色,演唱方式,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活動,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四季生產調流傳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元陽、綠春、金平、建水等縣的哈尼族聚居區,其起源時間的下限不晚於唐代。哈尼族《四季生產調》起源於何時,由於哈尼族先民沒有文字,《四季生產調》起源的具體時間不見文獻記載,這個問題已不可考證。但是,哈尼族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民族,哈尼族的梯田稻作文化也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文化,《四季生產調》又是其梯田稻作文化的一部分,應該說,《四季生產調》的出現相當遙遠。
《四季生產調》演出《四季生產調》演出
按照哈尼族先民的遷徙歷史推斷,哈尼族先民由遊牧轉向農耕,應該不早於西漢,不晚於唐代。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把漢代之前“西南夷”的社會經濟分為“耕田有邑聚”、“隨畜遷徙”和“或土著或移徙”三種類型。這裡說的“西南夷”,泛指生活在中國西南部的所有族群,當然包括哈尼族先民。但是,哈尼族先民的社會經濟屬於哪種類型,很難斷定。不過,唐代初年,哈尼族先民已定居紅河南岸的哀牢山區。唐代樊綽在《蠻書.雲南管內特產》中寫道:“蠻治山田,殊為精好。”這裡說的山田,就是梯田;這裡說的“蠻",應該是哈尼族先民,因為在雲南境內,只有哈尼族的梯田是一流的,堪稱“殊為精好”。這說明,唐代時,哈尼族先民的梯田稻作技術已很成熟。由此可以斷定,《四季生產調》誕生於唐代之前。
《四季生產調》作為哈尼族梯田稻作技術的經驗總結,唐代時已是非常成熟的歌謠。《四季生產調》起源距今,已經流傳了一千多年。

文化特徵

主要內容

《四季生產調》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單元的內容。引子部分強調祖先傳承下來的《四季生產調》對哈尼族的生存所具有的意義,其餘部分按季節順序講述梯田耕作的程式、技術要領,以及與之相應的天文曆法知識、自然物候變化規律、節慶祭典知識和人生禮節規範等,包括泡田、打埂、育種、撒秧、插秧、拔秧、栽秧、薅秧、打穀子、背穀子、入倉等過程及相關的民俗活動。《四季生產調》體系嚴整,通俗易懂,可誦可唱,語言生動活潑,貼近生產、生活,而且傳承歷史悠久,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它不僅是梯田生產技術的全面總結,也是哈尼族社會倫理道德規範的集大成之作。
《四季生產調》演出《四季生產調》演出

表現手法

在表現手法上,《四季生產調》大量使用對比、聯想、白描和擬人化的表現手法,寓意生動,韻味悠長。《四季生產調》中使用最多的是白描和擬人化的藝術手法。如《冬月的歌》:“河壩的霧氣,像長翅膀一樣飛起來了,冷風颳進寨子,翻動房頭上的茅草,小鳥縮在牆角不動,樹上的落葉滿地跑。”雖然直白、樸素,卻充滿了詩情畫意,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再如《正月的歌》:“正月來到了,山野的鳥獸動起來了;松林鷓鴣飛,草叢鶴鵲叫,山上馬鹿躍,山凹草豹叫,山溝野豬鬧,崖邊麂子跳......僅僅幾句白描,就勾畫出了初春時節山野里迷人的一面。

語言特色

鮮明的語言特色,是《四季生產調》藝術上的重要成就。它的歌詞,採取自由體,長短句,不事雕琢,淳樸自然,言簡意賅,卻給人一種獨特的審美享受。如《六月的歌》中唱道:“快扛起鋤頭,去把田埂鏟光滑。鏟下雜草漚肥料,老鼠不敢來做窩,害蟲不敢來吃秧。殺只小雞祭穀神,穀神常在秧苗旺。”每一句歌詞,都是日常用語,清新自然,淺顯平白,易記易懂,是農民們所喜歡的語言。

演唱方式

《四季生產調》是一首徒歌,演唱時沒有樂器伴奏,也沒有表演動作。這種演唱,在很大程度上屬於吟唱,有歌唱,有吟誦,由於沒有樂器伴奏,這樣的吟唱,對演唱者的嗓音、演唱技巧和記憶力有很高的要求。在哈尼族中,很多人對《四季生產調》的歌詞和曲調比較熟悉,莫批(《四季生產調》的真正傳人)每唱錯一句,大家都會記在心裡。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莫批就像一個歌手,《四季生產調》唱得好不好,人們心中有桿秤,《四季生產調》唱得好的莫批,會有大批的崇拜者和追隨者。一樣的《四季生產調》,不同的莫批會有不同的演唱風格。這種演唱風格,是由莫批自身的條件決定的,也是由莫批對《四季生產調》的理解決定的。莫批不同風格的演唱,通常會得到人們的認可。
四季生產調四季生產調
正規的《四季生產調》演唱,一般在重要的公眾場合進行,如逢年過節的民眾聚會上,村寨祭祀活動期問,或其他公眾聚會場合。人們野外聚會時,莫批會演唱《四季生產調》。最常見的演唱,是在賓客滿堂的筵席上。這時,大家一邊喝酒,一邊吃肉,乘著酒興,莫批會動情地演唱《四季生產調》。通常的演唱方式,是由莫批一人吟唱。眾人應和。莫批每唱完一段,聽眾就會和一聲“薩——薩——”或“薩——依——薩——”。這種和聲,是對莫批吟唱的讚頌,類似於“好啊好”、“唱得好啊”。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四季生產調》見證了哈尼族梯田稻作文明的變遷歷程,對人類梯田稻作文明所具有的歷史和科學價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它直白、樸素、幽默風趣的語言表述風格給人以親切感人的藝術享受和審美體驗。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口傳心授的《四季生產調》都在哈尼族社會的生產、生活中起著指導作用。
四季生產調四季生產調
《四季生產調》不僅具有文學、音樂方面的價值,而且在哈尼族社會的生產、生活中起著指導作用,也見證了哈尼族梯田稻作文明的變遷歷程,對研究人類梯田稻作文明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生活實用價值
《四季生產調》與其他民間文學作品的最大區別,就在於生產生活中的實用價值。《四季生產調》是哈尼族農業生產的教科書,也是哈尼族日常生活的教科書。
《四季生產調》的字裡行間,幾乎都在講述農業生產知識和生活常識以生產知識為例,《四季生產調》詳細地介紹了每個季節乃至每個月梯田稻作的程式,從泡田、打埂,一直講到育種、撒秧、插秧、拔秧、栽秧、薅秧、割谷、打穀、入倉,詳細地說明了梯田稻作的每一道工序以及技術要求、注意事項。哈尼族農民就是一邊哼著《四季生產調》,一邊按照《四季生產調》講的稻田耕作程式和技術要求,開展稻田耕作的。至於生活常識,在《四季生產調》中也是隨處可見。如什麼時間來什麼鳥,什麼時間開什麼花,什麼時候雞鴨發情,什麼時候牲畜愛動,什麼時候人該做什麼事情,等等,都有交待。《四季生產調》在生產生活中的實用價值,在民間歌謠中是獨一無二的。
民俗學研究價值
《四季生產調》詳細地記述了哈尼族的節慶活動、宗教祭祀,以及生活習俗,是研究哈尼族梯田稻作文化不可替代的民俗學資料,具有極高的民俗學研究價值。
節慶活動在哈尼族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幾乎所有哈尼族重要節慶,在《四季生產調》中都有反映,如祭寨神、六月年和十月年等。《四季生產調》不僅生動細膩地描繪了什麼時間過什麼節,還描寫了節日期間做什麼、怎么做。這些描寫,對哈尼族開展節日慶祝活動具有指導意義,也是研究哈尼族節慶習俗的重要材料。《四季生產調》還描寫了一系列大型的祭祀活動,也描寫了很多小型的祭祀活動,並且對祭祀活動的時間、方法、祭品,甚至祭品的形狀和顏色等等,都做出了具體規定。
科學研究價值
《四季生產調》總結了哈尼梯田生產過程中許多獨特的、符合客觀規律的農業生產知識和生態環境知識。這些知識,對於了解哈尼族梯田稻作農業生產,研究梯田稻作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四季生產調》中記載的這些生產知識,是哈尼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活動中不斷積累的,它既是生產實踐的經驗,又是寶貴的科學知識,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傳承現狀

隨著社會的變遷、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到來,尤其是隨著外來強勢文化大量湧入,哈尼族年輕人的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哈尼族《四季生產調》的傳承出現了後繼乏人的局面。能系統傳唱《四季生產調》的長輩藝人和祭師已屈指可數,潛心學習四季生產調的年輕一代哈尼人鳳毛麟角。《四季生產調》的搶救、保護迫在眉睫。
由於種種原因,現有的《四季生產調》的漢語譯本,大多數翻譯質量不高,句子拗口,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韻味,影響了《四季生產調》的傳播和欣賞。

傳承人物

朱小和,男,1940年9月出生。2007年6月,朱小和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申報。項目名稱:四季生產調。

保護措施

1989年,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哈尼族四季生產調》,該書由白祖額收集、段貺樂翻譯。
2010年7月,雲南民族出版社推出了最新版本的《哈尼族四季生產調》,這是以哈尼文、國際音標、單句直譯、單句意譯、整體意譯的對照體為形式出版的。此版本在前一版本基礎上增加了白們普的演唱,此部分哈尼文記錄由楊學真完成,漢文翻譯由白金山,龍元昌完成,國際音標由陳拉抽完成。 “四季生產調”雖有不同版本,但主要內容相同。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2月10日至2018年3月18日,雲南省相關部門與高雄佛光山共同主辦了“七彩雲南·相約台灣”文化月活動,在文化月期間,2018年2月28日,高雄佛光山舉行主題日活動。在主題日活動中,擅長哈尼族《四季生產調》演唱的陳夏苓,通過靜態展示、現場製作、互動體驗等方式,展現雲南傳統的精湛工藝技法和古樸的藝術風格。
四季生產調四季生產調
2019年3月28日,在雲南省紅河州元陽縣哈尼歷史博物館的演出節目中《四季生產調》也參與其中。

榮譽表彰

2018年7月6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首批優秀成果推介會”在國家圖書館舉行,25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之一的四季生產調被評為優秀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