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女寺村

四女寺村

四女寺村位於武城縣、德城區、河北故城縣交界處,大運河南岸。

四女寺村是原恩縣的一個歷史文化名鎮,1956年3月恩縣撤銷後劃歸武城,是原四女寺鎮政府所在地,四女寺鎮於2000年5月撤銷,劃歸滕莊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四女寺村
  • 別名:四女寺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武城縣
地圖信息,
清代恩縣多年在四女寺村設立左衙,即恩縣第二衙門。故民間有“恩縣衙門在寺上”之說。恩縣成為華夏僅有的一縣兩治縣份。該村除四女寺的傳說外,舊時還有建於西漢,的“四女仙姑祠”和石佛寺、清真寺、玉皇廟、娘娘廟、城隍廟、關帝廟、山西會館等古建院落十餘座。著名自然景觀“槐蔭清風”,又名“四女遺槐”,曾被列為恩縣八景之一。明嘉靖十六年《恩縣誌》有詩讚“四女遺槐”:
水繞千家市,庭留四女槐。
晴雲連葉密,淑氣促花開。
日晚玄蟬集,秋深烏鵲來。
西風幾搖落,楨幹尚堪裁。
四女寺的傳說。相傳西漢景帝時,安樂鎮有一戶傅姓人家,為人和善,經常救濟窮苦鄉鄰,頗受百姓稱讚。傅氏夫婦年屆五旬,膝下只有4個女兒,四女不但姿色出眾,而且個個聰慧過人。一年,她們在為雙親做壽時,見父親並無喜色,便問究竟。父親長嘆道:“為父雖有你們姊妹四個,但如今你們已到出嫁年齡,日後無人為我們養老送終,怎能無憂”。四姊妹便商定,雖無兄弟,我們也能為父母養老。從此,四姊妹就改著男裝,矢志不嫁,以共同服侍二老。為表心愿,四姊妹各植一槐,並對天盟誓:槐枯則嫁,槐茂則留”。為爭養雙親,四姊妹各暗中用熱水澆燙她人之槐,以免貽誤其他姊妹青春。誰知熱水澆槐,槐愈繁茂,四女只得同室事親,日夜誦經,卷不釋手,以祝父母長壽,遂修道成仙,舉家超升。人雖飄然而去,但四棵槐樹依然亭亭玉立。後人為紀念四女,便為其建祠塑像,樹碑立傳。遂將“安樂鎮”名改為“四女樹”。後又將“四女樹”更名為“四女寺”,一直沿傳。
四女寺的傳說,除流傳於周邊縣份外,還沿運河遠揚千里。歷代官員及文人墨客為此留下了許多精美的遊記、詩詞,對四女“和睦事親”的美德大加讚譽,使四女寺更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2007年,“四女寺傳說”已申報省、市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工程。省、市級申報材料已製作完成,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獲批准。
四女祠建成之後,香火極盛,吸引了來自周圍10多個縣份的百姓朝拜,漸漸形成廟會。自西漢延續至民國2000餘年間,四女寺廟會向無中斷。一年兩度廟會,舟車輻湊、車水馬龍。隨著歲月流淌,四女寺店鋪林立,商賈雲集,買賣興隆,成為當地方圓百里有名的商業集鎮。
當年四女寺“山西會館”用秘方釀造的傳世美酒“狀元紅”,惜在清末失傳。這座歷史悠久的四女祠,在1957年衛運河拓寬時也被拆掉。這都成為當地文化史上的重大遺憾。當地今僅存四女塑像照片及碑文,其它祠內文物已全部遺失。
《重修恩縣誌》載有管異之撰寫的《恩縣四女祠碑》碑文,知縣張光祖撰寫的《四女傳》,後又新挖掘出土道光年間張祥河記《四女寺詩有序》石碑。四女寺村民顧奎龍老人,生前經過多年潛心研究,憑藉自己的繪畫功底,據記憶繪出了四女寺古建築效果圖及四女寺平面圖,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四女寺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明代有都御使郭麟、郭鏜;清代紅學家郭種德,著有《郭批紅樓夢》傳世;當代有地理歷史學家侯仁之、鐵道部前負責人郭魯等。
四女寺地處京杭大運河碼頭和“九州通衢”官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938年10月,駐德州日軍沿德(州)恩(城)公路南下,包圍了駐紮在四女寺村的恩縣抗日義勇軍,營長宋景周、副營長李蘭亭率部隊,在村東阻擊日軍。擊斃日軍20餘人,打傷100餘人。我軍官兵200人壯烈犧牲。日軍在四女寺村燒殺搶掠。燒毀房屋60餘間、店鋪3家,殺死村民80餘人,搶劫財物無數,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四女寺慘案”。

地圖信息

地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附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