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經緯

嚴經緯

嚴經緯(1969.9.16—),男,漢族,安徽馬鞍山人,祖籍江蘇江寧。大學文化,馬鞍山市國稅局幹部;政協花山區第六屆、第七屆、第一屆(新花山區)政協委員;民革黨員,民革馬鞍山市委員會參政議政委員會委員、機關支部支委。“感動江淮”優秀志願服務組織“馬鞍山市壹加壹助學協會”創建人、負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嚴經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69-9-16
  • 祖籍:江蘇江寧
個人事跡,相關報導,

個人事跡

嚴經緯利用業餘時間,帶領200多名助學志願者無私資助了近千名中小學生讀書,舉辦了無數次公益活動,給那些身處困境的留守兒童帶去了信心和希望,壹加壹助學搭建的愛心助學平台,也成為馬鞍山市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戰線上的一道炫麗的風景線。
曾經獲得: “民革全國社會服務先進個人”;“民革全省社會服務先進個人”、安徽省兒童慈善“愛心奉獻獎” 、 “感動江淮”人物 、“安徽好人”; 馬鞍山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馬鞍山市“希望工程愛心使者”、、 馬鞍山市“優秀志願者”、 馬鞍山市“道德先進個人”。

相關報導

愛心“1+1” 真情百分百
——記國稅幹部嚴經緯和他的愛心助學團隊
有這樣一個稅官,他十幾年如一日堅持捐資助學,把多名貧困生送進了大學校門;他在山區國小設立個人獎學金連續發放了9年, 94名特困生得到了資助;他曾捐出萬元工資為家鄉修建水泥路;他出資聘請律師為弱勢群體維權;他發動社會力量為患白血病、尿毒症的學生籌措醫藥費;他給苦孩子們送去了“免費午餐”;他還成功的創建了一支被省政府表彰的民間助學愛心團隊!
情系寒門學子 與希望工程結下不解之緣
嚴經緯是馬鞍山市國稅局一名普通的稅務人員,他為稅清廉,在納稅人中有著較好的口碑。八小時之外,他熱衷公益事業,樂於奉獻,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問及愛心起源,嚴經緯說了這么一句話“讀書改變命運,夢想成就未來”。這也是“1+1”愛心助學團隊的宗旨。他說他自己就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正是由於兒時的刻苦學習,才有了如今的從容生活,才有能力把家中老人照顧好,把孩子培養好,還有餘力去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每年嚴經緯都要拿出萬元工資用於捐資助學和訪貧問苦,還要貼補團隊運營的經費,僅是汽油一項,就要多花5000元以上。平時在食堂他都是素食,同事們開玩笑說“你做公益的錢就是這樣省下來的嗎?”嚴經緯經常和家人說,物質上以實用為主,品牌什麼的不重要,還有很多困難民眾生活很艱難。他有時間就去受助學生家看看,和他們聊聊天,給他們鼓鼓勁。“那些孩子太孤單了、太艱難了、太需要人幫助了!”這是嚴經緯經常念叨的一句話。
1999年的那年春天,嚴經緯通過共青團馬鞍山市委開展的“大手拉小手”的活動,與該市山南國小一名四年級的女童結了對子,承諾會一直資助她完成學業。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時光如梭,這一牽手就是十二年,直到那個孩子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才終止。對她的資助雖然告一段落,但是愛心傳遞沒有停止,已經拿工資的那個受助學生也效仿她的嚴叔叔,與一名外來工為子女的苦孩子結對幫扶,她也要把她送進高等學府的大門。
濮塘山區有一個叫命運多蹇的孩子,自小就被患重疾的父母寄養在擔任民辦教師的姑父家,就再也沒有回過自己家。由於學習勤奮,每年“六一”,他都能領到嚴經緯親手頒發的獎學金,一晃就是9年光陰,寒暑假期間,嚴經緯還帶他參加了連雲港海邊夏令營和黃山夏令營,並以730的高分考進了省示範高中。
組建愛心團隊 踐行“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2005年,嚴經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帶著6000元文體用品來到安徽金寨縣走訪革命老區中國小。孩子們光著腳丫走在陡峭的山路上,校舍窗戶上糊著的報紙和塑膠布,那一幕幕在他的腦海里始終揮之不去。回到馬鞍山以後,他產生了組建志願者隊伍的想法,在團市委的支持下,一個由嚴經緯發起、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和企事業單位共同參與的民間志願助學組織——“1+1”愛心助學團隊成立了!“1+1”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如今,已經發展助學志願者兩百餘人,每年可以資助貧困學生近200名,他們計畫走遍市縣所有農村學校。經濟資助、心理輔導、義務家教、法律援助、免費午餐、參觀遊覽、為受助孩子家庭尋找脫貧致富、走出困境的項目等等,都是他們盡義務的範圍。
走訪特困生家庭是項艱巨的任務,每年,嚴經緯和他的夥伴們都要走進一個個貧困生的家庭,不論有多遠,路有多難走,也不管是酷暑高溫,還是寒冬臘月。每一個受助學生的家庭都必須走到,每到一家,他都要留下自己的手機號碼,叮囑孩子:“有困難就打電話給叔叔,我們一起來解決”。沒有路了,扒開樹枝、莊稼進去;車開不了,徒步前行;輪渡不通的時候,繞道過去;車胎爆了,補好再走……因為要掌握第一手的資料,對助學金申請表的每一項內容進行核實,把每一分錢善款都要用到真正需要的孩子手中,來不得半點疏忽。
記不得有多少回了,晨曦微露的時候,嚴經緯和他的愛心夥伴們就出發了,繁星點點的時候,他們還在返回市區的過江輪渡上。有時候,一個上午要跑五六個學生家庭,一兩點沒吃上飯很正常的事情。很多時候,他會接到家裡來的電話,老父親病了要去醫院,母親連續三年做手術,孩子上補習班要接送……嚴經緯只能一遍遍的對著電話說“對不起!”。
馬鞍山市東城花園有一個令人心酸的的家庭,一家四口是征遷安置戶,爺爺身患帕金森,父親精神殘疾,九歲的兒子下肢癱瘓,極度貧瘠的家庭讓雲南籍母親徹底失去了信心,離家出走一去不返了。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微薄的低保金,起居要指望78歲的老奶奶照料。嚴經緯走進他們家的時候,心情特別沉重,尤其是聽到那個殘疾孩子一聲聲“我要上學、我要上學”的哭喊時,他暗下決心再困難也要圓這個孩子讀書夢!他當即請來了社區主任和學區學校的校長,三方坐在一起共同商量孩子入學的事情,結果達成了一致意見,由社區購買一輛殘疾人專用電瓶車,黨員志願者協助家長每天接送,學校方面負責接收和在校期間的照顧,學習費用則由1+1助學金全部承擔,首批助學金2000元已經發放到位。
舉辦公益活動 關愛留守兒童身心健康
每年寒暑假,嚴經緯都要多方聯繫,精心安排,組織受助學生舉辦海邊夏令營、黃山夏令營、參觀博物館、圖書館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他還與銀江智谷產業園合作在保利大劇院出資30萬上演了八場國內外兒童音樂劇,每場都把部分演出票送到老舊社區,送到低保家庭和困難家庭的孩子手中,讓他們也能欣賞到一場場視覺盛宴。
關注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就不能不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嚴經緯邀請北大心理學專家集中授課,用了幾天時間給36名農村一線青年教師系統學習了心理輔導技能,以便他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學以致用,對那些孤兒、失依兒童以及殘疾兒童進行有效溝通,及時干預,讓笑容重新回到孩子們天真無邪的臉上。培訓班過後,嚴經緯還鼓勵隊員們參加國家心理輔導師資格考試,通過以後為受助學生服務。
全年54個雙休日,嚴經緯基本上只能休息一天,十幾年來,志願服務時間超過6000小時。一次走訪,一次公益活動,看似只要一天或者半天的時間,但是台前幕後的準備需要耗費很多的精力。尤其是安全責任,就像一把利刃懸在嚴經緯的心坎上。嚴經緯說:如果發生一次意外事故,我就要用一生的辛苦努力去補償。更讓他揪心的是往往接到求助電話,卻超出了他們的救助能力,比如一些身患重疾的學生本人或者親屬找到他,動輒幾十萬的醫藥費,則讓他一籌莫展。儘管如此,嚴經緯沒有放棄,他和他的愛心夥伴們四處奔走,積極籌措,先後救助了四名身患尿毒症、白血病、心臟病的重症學生。“三八”婦女節那天,團隊開始啟動對該市八中一名病重的國中生特別救助,通過各種途徑以及媒體的呼籲,短短十一天就為他籌到了157000元醫藥費,那個苦命的孩子得救了!
為農村中國小援建圖書室是1+1愛心助學的一個品牌公益項目。採取向社會募集,隊員捐贈、團隊購買等方式,一車車圖書被他們送到了偏遠山村學校。他們還在城區學校巡迴開展“我為山區小朋友捐本書”的主題活動。鼓勵城裡的小朋友與山區的孩子交朋友,實現他們“一人一本課外讀物”的夢想。嚴經緯還帶領隊員們趕赴和縣烏江鎮“中國好人”葉連平興辦的“留守兒童之家”,為那裡的孩子們增添了圖書和文體用品;他還帶領團隊幫助博望區新市鎮梅山國小332名留守兒童實現了“小小夢想”。
為了更加規範的管理好團隊,有序的開展公益活動,嚴經緯向民政部門申請註冊成立了“壹加壹助學協會”,並於2013年1月20日召開了第一屆會員大會,通過了協會章程,選舉產生了理事會,從此1+1愛心助學翻開了新的一頁。未來歲月里,除了繼續做好捐資助學和公益活動以外,嚴經緯還想與多家用人單位商談,合作辦學,開辦職業技術類專業,專門培養那些由於家庭貧困已經輸在起跑線的孩子,讓他們學得一技之長,儘早就業,改善他們一家的生活窘境。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正是出於執著的追求,嚴經緯情系寒門學子的善舉在詩城馬鞍山家喻戶曉,市委宣傳部還把他的事跡收錄進《與文明同行》一書中;《團結報》、《中國文明網》、《金陵晚報》、《安徽統戰》、《馬鞍山日報》、《皖江晚報》等全國多家媒體予以報導;市電視台《道德廣角》欄目曾製作專題報導他和他的愛心團隊。他本人先後榮獲馬鞍山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市“希望工程愛心使者”、市“道德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還入選市第十九屆“十佳道德模範”、2011年6月份中央文明辦《中國好人榜》“助人為樂類”候選人。2012年11月16日,他作為“民革全國社會服務工作先進個人”代表應邀赴京接受表彰,並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鐵農和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的親切接見。
2012年12月他被安徽省民政廳、省婦聯、省文明委、省兒童基金會聯合表彰,授予“安徽兒童慈善愛心奉獻獎”;2013年2月27日在全市宣傳工作會議上,他被授予“馬鞍山市優秀志願者”榮譽稱號。2013年6月,他再次被民革安徽省委授予“民革全省社會服務工作先進個人”,他創建的1+1愛心助學團隊(壹加壹助學協會)和他本人雙雙被安徽省政府授予“感動江淮”優秀志願服務集體(個人)典型。2013年9月被評選為“安徽好人”。
就這樣,嚴經緯利用業餘時間,帶領200多名助學志願者幾乎踏遍了詩城的每一寸土地,無私捐助了近千名中小學生讀書,舉辦了無數次公益活動,給那些身處困境的留守兒童帶去了信心和希望,壹加壹助學搭建的愛心助學平台,也成為馬鞍山市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戰線上的一道炫麗的風景線。
2015年7月1日,嚴經緯和他的公益夥伴們眾籌30萬元,發起成立了安徽省首個民間公益孵化基地——“公益之家”!嚴經緯帶領著全市近30個公益團體,每月舉辦公益沙龍,開展項目大賽、公益徒步大會等活動,促進了馬鞍山民間公益事業的蓬勃發展。
2016年1月4日,嚴經緯參與籌建的公益素食館開張了,當年實現營收303萬元,純利54萬元,全部用於訪貧問苦和公益事業。全市超過18萬人次來店就餐,招募了2400多名義工為素食館提供志願服務,央視和人民日報都給予了報導。
2016年12月份,花山區成立了社會公益組織聯誼會,嚴經緯出任聯誼會首任會長,嚴經緯更忙了,每月編輯《信息月報》,定期開展社區志願服務集中日活動,每季度組織培訓,出台考核辦法,舉辦公益項目創新大賽,嘗試“1+3”抱團發展模式,讓社區、公益組織、機關單位和愛心企業“四位一體”無縫對接,整合各方資源,發揮各方優勢,服務社區民眾。僅僅2019上半年,《中國社會組織》《中國志願》等中央級媒體都以較大篇幅報導了聯誼會開展的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