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欽尚

嚴欽尚

嚴欽尚(1917—1992年) 江蘇無錫人。1940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地理系。1942年獲浙江大學地貌學碩士學位。1948年獲澳大利亞悉尼大學自然地理學碩士學位。回國後任浙江大學副教授、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1972年調任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1981年再度回到華東師大地理系任教授,並創辦比較沉積研究所,任首任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嚴欽尚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無錫
  • 出生日期:1917年
  • 逝世日期:1992年
  • 職業:自然地理學家
  • 畢業院校:中央大學
個人履歷,人物生平,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科研成就,長江三角洲及蘇北中部濱海平原形成機制,杭州灣北岸岸線變化規律,潮坪、海灘和貝殼堤沉積的研究,痛恨炒作,

個人履歷

生前為國家自然地理學專業博士點與博士後流動站的第一批導師,並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中國沉積學會理事、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委員、國際沉積學會會員、國際經濟古生物學家和礦物學家協會會員。他一生從事地學研究、教學工作,曾主持國家和地方的系列科研項目,在冰川與荒漠、河流與坡地、現代海岸與風暴潮沉積、油田地質以及環境演變等領域的理論和實踐中,均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也是中國第一個提出中國乾旱區沙地的沙是“就地而起”的學者。
嚴欽尚曾出版著作5部,發表了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論文60多篇。他與周廷儒等合著《新疆地貌》一書,對新疆的地貌特徵及演化作了詳盡精確的論述;由他主持的《現代海岸與河流沉積研究》獲1986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和1987年國家級科技進步三等獎,並相繼出版了《長江三角洲現代沉積研究》和《蘇北平原全新世地貌與沉積》。他主編的《地貌學》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後,在全國高校地理和地貌專業中廣泛使用,並受到各大學師生的高度評價,在1987年獲得了國家教委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嚴欽尚

人物生平

嚴欽尚(1917~1992),江蘇無錫人。自然地理學家,海洋地質學家,比較沉積學開拓者與倡導者。
嚴欽尚先生的學術生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從 1936 年起,到 1949 年止,這是他的學習階段。
1936 年,先生考入原中央大學地理系,次年抗日烽火起,隨校從南京遷至重慶,在後方完成了大學學業。就學期間,他主修地理學外.還副修了地質學.因抗戰需要,他自發考察西康省交通地理,他的工作為國防事業作了貢獻,也為他以後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40 年他進入浙江大學史地研究生部作研究生,師從著名學者葉良輔教授,在葉良輔先生帶領下考察了西康地區的自然地理情況,是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研究的首批中國學人。1944年,他以《貴陽附近地面與水系發育》為題完成了畢業論文。 1946 年 4 月,他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學習,在澳大利亞做了更細緻的地質地貌考察研究,兩年後他完成了碩士論文—— Development of thc Nepean River N.S.W, Australia。在這篇文章中,先生根據大量的考察數據,精闢地分析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邦Nepean河的發育史,論證它的發育早於濱海大斷裂而屬於先成河的性質,進而提出了河流由先成的濱海河谷形成,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對戴維斯地貌發育理論的補充。嚴欽尚先生因此獲悉尼大學碩士學位。當年葉良輔先生出任浙江大學地理學系系主任,嚴欽尚先生受自己導師之約,回到浙江大學任教。到1948年為止,嚴欽尚先生在走一條中國舊知識分子常見的路,留學歐美,研究經典科學問題。這條路的特點是,獲得國際承認,但是缺少獨立創新。

第二階段

嚴欽尚先生的學術生涯的第二階段從1950年起到1966年止,這一個階段嚴欽尚先生的工作主要是圍繞國家經濟建設開展研究同時關注基礎科學問題。嚴欽尚這一階段的學術生涯,反映了1949年的革命為知識分子的功能定位開拓了新領域,他們不能坐在書齋了,需要走到生產實踐中,而且他們需要獨創,可惜政治運動干擾了他們的學術活動。
1949年的人民革命勝利後,國家進入了一個熱火朝天的建設時期。在建國初期的1950 ~1952年,嚴欽尚專注於地質地貌學與水庫壩址、水利建設的調查研究。為建設浙江黃壇口及金華蘭溪一帶的水庫及淮河中、上游水庫等工程作地質地貌調查,寫了十餘篇研究報告。直接服務於這些工程項目。在基礎研究方面 1950 年,他考察了大興安嶺地質地貌,分別於1950 、1952 年兩次撰文提出第四紀時,冰川作用參與了大興安嶺及其鄰區的地貌塑造。
1953 年嚴欽尚先生赴陝北榆林-定邊一代考察,研究治沙工程,為有計畫地營造綠色長城的林帶提供了確切的依據。這個研究完成後,1954 年先生在中國 《科學通報》11 月號上發表了《 陝北榆林-定邊流動沙丘及其改造》一文。在這篇文章中先生根據大量的地層的沉積物資料,結合形態分析,提出:“就鄂爾多斯而言,沙是就地而起的”。這是中國沙漠形成是“就地起沙”論的最早文獻。
1955 ~1956 年,為配合中國自然地理區劃專題中地貌部分的工作,先生從事了浙江省地貌區劃工作。1957~1962年期間,他連續多年參加中蘇科學院合作新疆綜合考察隊的地貌研究工作。在三年多的時間裡,他的足跡遍及了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伊犁谷地、天山南北麓。考察期間,在總隊的支持下組成專題隊伍,由他領導先后綜合調查開都河流域和額爾齊斯一烏倫古河流城。在摸清流域內自然資源和經濟情況基礎上,提出開發利用的構想。對新疆的開發做出了貢獻。在注重套用研究的同時,先生仍然堅持著基礎科學,發表了《中國西部天山冰期的次數和性質問題》及《新疆額爾齊斯河與烏倫古河流城地貌發育》兩篇論文,並且與周廷儒等合著《新疆地貌》一書(可惜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本書於文化大革命後的才在科學出版社出版),這些工作是中國冰川學的發展和寒區-旱區開拓性研究的一部分。
1962 年後,先生與華東師大地理系地貌研究室師生開展對於鐵路工程地貌的研究。重點對寶成鐵路沿線的十餘個病害工點進行了勘查,查明它們的起因,提出了整治途徑和措施,並對西坡大滑坡重點剖析,寫成論文。經過這段研究,1962年先生於《科學通報》3月號發表題為《我國地貌學研究若干觀點的討論》一文,提出“地貌過去是從地質學的地理學中發展起來的,今後也絕不能減弱與這兩門科學的聯繫,同時更要注意從其它學科部門充實其內容。”“注意吸收技術科學和經濟科學的材料”,“進一步掌握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方法”。並且根據這個思想制定了《坡地發育與工程地貌研究計畫》,計畫從力學分析和物質分析入手,研究具有工程意義的坡面過程。這是一個龐大的計畫,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先生為地貌班學生專門開設了“坡地發育原理”課程,並編寫了有關教材。然而1966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嚴欽尚先生被迫停止了科研活動。他提出的《坡地發育與工程地貌研究計畫》被迫停止了。這個時期國際上地貌過程研究興起坡地研究,走的正是吸收技術科學材料、套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方法的路。1971年英國利茲大學的Mike Kirkby發表了Slopes:Form and Process,建立了地貌學研究的一個里程碑。每想到這件事,我就會想到溫家寶總理問的:為什麼新中國缺少大師?答:因為他們必須應付政治,如不應付政治的不然得不到社會力量的支持,大師只有由後人追認了。不過,這期間他所培養的一批大學生,畢業後分配到鐵道、水利和科學院等有關部門工作,經過多年的鍛鍊,很多人現在已成為整治滑坡、土石流的專家。新中國在培養工程技術人員方面,功不可沒。

第三階段

嚴欽尚先生研究的第三階段,從1970年起到1992年先生辭世時止。這一階段中,先生擺脫了傳統地貌學方法和觀點的局限,汲取了沉積學的方法和新成就,開拓了海洋地質學研究,創造性地進行了比較沉積學研究,在科研、育人兩方面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1970年,以嚴欽尚先生為核心,在華東師範大學成立了海洋地質專業,1972年2月這個專業三十餘名教師遷入同濟大學地下工程系, 1972~1975年期間,在他領導下編譯季刊《海洋地質譯叢》,為我國海洋地質學的研究建立基礎。1975年正式成立海洋地質系。1978年,國家撥亂反正,取消革命委員會,他出任海洋地質系第一任系主任,組織了海洋地質學的全面研究。這一期間,先生主編了中國第一部《海洋地質學》,該書將海洋地貌學與海洋地質學融為一體,重視沉積過程在海洋地質中的作用和現代沉積研究,介紹中國近海和世界大洋地質勘探成果。在1970-1975年間,中國知識分子曾經得到一個坐下來研究科學的機會。一些重要研究也在這個時候完成。
從1974年起,先生在同濟海洋地質系內,組成科研專題組,從事蘇北油田沉積相的研究,課題組與地質部門密切配合,聯合攻關,選定富含油氣層段的第三系阜寧群二段為重點課題。研究過程中,他對全取芯的標本逐個反覆觀察、討論、磨片鑑定,採樣分析,最後得出結論,認定含有孔蟲層段曾受海水浸淹,屬海陸過渡相沉積。這一結論對我國東部幾個新生代含油盆地相當層段的沉積環境有了進一步的發現,為以後大港和勝利油田、三水盆地的開發提供了理論基礎。事實上,當先生等在蘇北油田從事岩相研究時,我國油田地質方面對這方面研究還限於某些政治爭論中。嚴欽尚先生對蘇北下第三系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對岩石相研究,澄清了成油環境某些關鍵性科學問題。1979年他在《地質學報》一期上發表的論文《蘇北金湖凹陷阜寧海侵的沉積環境》,是我國闡明我國東部地區成油環境的重要論文之一。
在探討古沉積的同時,先生又根據英國學者對北海油田特點與科研組選定浙江舟山普陀島現代海岸沉積,研究海岸沉積物類型和海灘不同單元沉積相的標誌。當1981年14號颱風肆虐之際,他組織許世遠等不失時機地現場觀測了風暴潮沖淤作用過程,建立了風暴沉積層序,證實了在正常浪基基面以上濱岸帶可以發育和保存風暴沉積的猜想,1981年發表了《舟山普陀島現代海岸帶沉積》。現代海岸帶沉積特別是風暴潮的研究,解釋了北海油田富含石油地層的成因,對於認識含油地層特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普陀島成為了海洋地質學、油田地質學的重要參考地區。
1981年先生回到華東師範大學,籌建比較沉積研究所並任所長。1980年代的十年內,先生與所內外同仁和研究生們通力合作,前後發表具創造性的學術論文20餘篇。

科研成就

主要論述的發現有:

長江三角洲及蘇北中部濱海平原形成機制

他的課題組對長江三角洲平原南部的上海附近濱海平原、太湖平原、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和蘇北濱海平原等的第四紀沉積環境演變,做了分區深入研究;他進一步研究上海西郊和蘇北中部濱海平原貝殼沙堤的沉積特徵和沉積環境,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長江三角洲及蘇北中部濱海平原形成機制。

杭州灣北岸岸線變化規律

通過水系分析與沉積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他發現在距今7000~4000年間,長江三角洲南翼發育了複合彎曲沙嘴,其後經歷過沖淤變化,在現今岸線之內仍可找到沙嘴末端彎鉤部分,這樣結果與許世遠等關於長江北岸雁行式沙島並岸模式聯合,闡明了在海侵過程中扇形三角洲的一種發育模式。

潮坪、海灘和貝殼堤沉積的研究

發現存在風暴潮的潮坪具有沉積物粒度細、生物擾動弱、潮溝規模小何人字形交錯層理少見等特點,剖析了普陀島東岸沙灘和西岸粉沙質泥灘沉積物特徵,建立了含碳沉積模式。

痛恨炒作

嚴欽尚先生在這個時期成為了旗幟性人物,一個旗幟性人物往往只能組織創新了,他的成就取決於自己的團隊。當然還有炒作,嚴欽尚先生對炒作深惡痛絕的。1988年有人約稿撰寫他的學術成就。我根據他1954年在《科學通報》上發表的文章論述了“就鄂爾多斯而言,沙是就地而起的”提出在中國他最早提出“就地起沙”學說。他看了後,大發雷霆,:“我只說了鄂爾多斯士就地起沙,沒有斷言全國,怎么這樣拔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