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子陵鉤台

嚴子陵鉤台坐落在富春江七里瀧畔的富春山上,這裡“清麗奇絕,錦峰秀嶺”,自唐、宋以降即為東南名勝,李白曾有詩云:“鉤台碧雲中,邈與蒼山對。”
鉤台分東西兩台,為兩塊相距50米對峙的大磐石。東台上有亭,亭側之石坪,相傳即為嚴子陵垂釣處。西台因南宋愛國志士謝翱登台哭祭文天祥,故又稱謝翱台。
嚴子陵名光,浙江餘姚人,年輕時與漢光武帝劉秀為同窗好友,少有高名。劉秀稱帝後,嚴子陵改名換姓,隱居富春江畔。後被召到京師洛陽,任諫義大夫,他仍不肯受,歸隱富春山。
台下江畔建有石坊和嚴先生祠,石坊正面有趙朴初的“嚴子陵鉤台”題額,背面“山高水長”為沙孟海所書。
嚴先生祠唐時為嚴氏家祠,宋景祐間,范仲淹知嚴州時重建,並作有《嚴先生祠堂記》這一傳世傑作。文章開頭以一句“先生光武舊人也”,即點明了嚴子陵的特殊身份,今祠堂門額即為“光武舊人”。結束時的“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更是千古絕唱。
祠內藏有南宋隆興二年(1164年)刻的抗金名將張浚《過嚴子陵鉤台》題碑,明正統二年(1437年)刻的《重建嚴先生祠堂記》碑,明代重刻的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碑等。
嚴光是以“隱士”這一名稱流傳千古的。隱士現象是小農經濟時代封建專制制度下特殊的文化現象。嚴先生那種不事王侯、甘於清貧的精神與氣節,為歷代中國知識分子所激賞,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裡極為難得的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和精神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