噡

噡 拼音: zhān, 筆劃: 16,部首: 口 五筆輸入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噡
  • 拼音:zhān
  • 筆劃:16
  • 部首:口 
基本信息,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本義多言、小作辯解。
《荀子·非相》:“然而口舌之均,噡唯則節。”王先謙註:《說文》:“詹,多言也。”《莊子·齊物論》“小言詹詹”,《釋文》引李頤註:“詹詹,小辯之貌。”俗加“言”作“譫”。《眾經音義》十二引《埤蒼》云:“譫,多言也。”從言之字或從口,故“譫”又為“噡”矣。噡唯則節者,或辯或唯,皆中其節也。
《荀子》中”噡“做”小作辯解“之義。這段話說的是”小人之辯“,小人是怎么說話的?小人就是騁口舌之辯,當君主不滿時小作辯解為己開脫(大作辯解則是將責任推給君主,故而只能小作辯解);當君主問臣下意見、發布命令時,當然是唯唯諾諾,應聲附和,不論是”噡“還是”唯“,都符合保護自己的利益。
筆畫數:16;
部首:口;
筆順編號:2513513344111251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職廉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廉切,𠀤音詹。《廣韻》噡,言語也。《集韻》多言。《荀子·非相篇》口舌之均,噡唯則節。《集韻》本作譫。
《集韻》都甘切,音儋。噡噡,煩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