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華嘉陵江大橋

嘉華嘉陵江大橋

重慶嘉華嘉陵江大橋工程是重慶市直轄十周年獻禮工程,是重慶新的城市規劃中聯繫重慶市南北主發展軸上的主要紐帶,也是主城區道路網路體系中4條縱向主幹道居中的一條主要道路動脈幹線,其中嘉華隧道最大開挖斷面面積230.06平方米,創國內市政公路交通隧道施工新紀錄,嘉華大橋主橋橋面寬 37米,創亞洲主橋橋面最寬紀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嘉華嘉陵江大橋
  • 地址:中國重慶市
  • 主橋橋面寬:37米
  • 地位:亞洲主橋橋面最寬
  • 興建時間:2004年12月29日
  • 通車時間:2007年6月16日上午9時20分左右
大橋資料,橋樑簡介,建設歷程,技術創新,

大橋資料

橋名:重慶嘉華嘉陵江大橋
橋型: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
路徑:138+252+138m
設計單位: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 重慶市設計院
施工單位: 中鐵八局
砼用量: 約55200m3
鋼材用量: 約9600t
正橋造價: 約1.9億
完成日期:2007年6月

橋樑簡介

為把嘉華嘉陵江大橋系列工程鑄造成精品,施工單位中鐵八局一公司創新理念,科學組織,嚴格管理,積極套用“四新”技術,實現了自己乾一項工程,樹一座豐碑的承諾,在大橋竣工通車之際,嘉華大橋、華村立交、嘉華隧道以其一流的施工質量,被重慶市民譽為重慶最好的大橋、最好的立交、最好的隧道之一,嘉華大橋薄壁空心柔性墩技術、高品質混凝土施工技術、高精度合龍以及大跨度梁式橋的施工技術範例入編由交通部、建設部、鐵道部編撰的《面向創新的中國現代橋樑》一書。2008年,該工程先後榮獲重慶市巴渝杯優質工程獎和四川省建設工程天府杯金獎, 經中國質量協會、全國用戶委員會審定,榮獲2008年全國用戶滿意建築工程,同時攬獲2008年度中國鐵道工程建設協會火車頭優質工程獎一等獎,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建設歷程

2004年12月29日,重慶嘉華嘉陵江大橋正式動工興建。
嘉華嘉陵江大橋
2007年6月16日上午9時20分左右,在嘉華嘉陵江大橋北橋頭,市長王鴻舉宣布:“嘉華嘉陵江大橋順利竣工,正式通車!”
大橋北延伸段
2010年11月29日下午三點,包括鴻恩寺隧道、大慶村立交與李家坪立交二期工程的重慶嘉華大橋北延伸段通車,這段長2.5公里的路段,打通了嘉華大橋北橋頭的交通瓶頸,為觀音橋商圈分流,形成一條貫穿主城南北的新主幹道。
據悉,嘉華大橋於2007年通車,由於分流道路配套不完善,造成兩端上、下橋路口容易發生擁堵。為打通這一“斷頭路”,2008年底,嘉華大橋北延伸段李家坪至大慶村開建。該路段的通車,大大緩解了渝中、九龍坡、江北、渝北的過江交通瓶頸問題。嘉華大橋南與北兩端延伸段,形成一條貫穿主城南北的快速幹道。隨著嘉華大橋北延伸段通車,華新分流道、觀音橋環道、螞蝗梁等堵點將被打通。今後,楊家坪、大坪至北環的車輛,不用經過觀音橋環道。經北環進入渝中半島,或開往楊家坪商圈,也無需再走華新分流道,為觀音橋商圈車輛分流。據了解,從嘉華大橋到北環只要5分鐘時間。
大橋南延伸段一期
2011年12月29日,嘉華大橋南延伸段一期舉行了通車儀式。
緩堵節點:嘉華隧道、袁家崗立交等區域。
項目介紹:2009年9月開工的嘉華大橋南延伸段一期,為快速路“四縱線”黃沙溪立交至鵝公岩大橋段,全長1.78公里,雙向六車道,包括鵝公岩立交、大黃路立交。
該項目的建成通車,意味著嘉華大橋與鵝公岩大橋實現互通,不再繞行抵達。從嘉華大橋往南坪、楊家坪方向的車輛可在鵝公岩立交處形成互通,不用再經袁家崗、大坪繞行。大黃路方向車流也可經大黃路立交直接進入鵝公岩大橋。

技術創新

該工程的關鍵技術與創新
(1) 主橋橋墩採用全國同類橋樑中罕見的薄壁箱型單墩,同時,橋墩兩側設分水尖(防撞及導流構造)與橋墩相結合成整體。
(2) 為努力克服國內同類橋存在的結構裂縫及梁體結構下撓問題,在設計理論、技術措施、施工方法上採用多種對策進行有效控制。
① 採用高性能混凝土,同時採用了混凝土的耐久性設計,對各類參數提出了科學系統的要求。施工時採用混凝土自動噴琳養護系統,確保混凝土的高品質性能。
② 為應對可能出現的不可預見的下撓等現象,箱梁內預留體外預應力系統。
③ 進行嚴格的建設管理、嚴密的施工監控,通過參數敏感分析技術、合理的預拱度設定、關鍵參數的識別修正、合龍前對頂措施等措施,確保成橋線形和內力狀態符合設計要求。全橋合龍精度平均為4mm(上游6mm、下游2mm)。
④ 最佳化掛籃工藝,對掛籃的傳力系統、錨固系統、行走系統作了多項改進,使施工臨時荷載對永久性結構的影響降到最低。
(3) 最佳化施工組織設計及施工工藝
① 在水深3-5m,流速為2m/秒的江心處,採用土石圍堰施工,採用鋼筋籠超前阻流,克服堰體被沖刷及雍水對堰體造成的阻水側壓力影響;達到較為理想的止水效果,在同類基礎施工中屬成功典範。
② 承台採用了大體積混凝土一次性澆築技術(h=6.5m,V=4500m3)、 “環宇大體積混凝土一線通”大體積混凝土內部測溫系統及蓄溫水混凝土的保溫養護工藝,保證了大體積混凝土澆注質量。
③ 最佳化模板工藝,最大一次性懸臂澆築重量達(322t),最大懸臂一次性澆築高度達(模板高度14.80m)。
④ 施工採用斜拉式桁架施工棧橋工藝、高性能泵送混凝土技術、萬能桿件支架系統(約60m高)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