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南湖船拳

嘉興南湖船拳

嘉興南湖船拳,亦稱江南船拳,是嘉興市、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流行於江南地區,是在“船”上進行的一種特殊的武術表現形式,主要分布於嘉興三塔塘 、南湖區解放街道、南湖區東柵街道、市區運河邊。

嘉興南湖船拳亦稱江南船拳,在2009年6月,“南湖船拳”被列為第三批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傳承人韓海華也是中國式鬥牛第一人“嘉興摜牛”的傳承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嘉興南湖船拳
  • 別名:江南船拳
  • 地位:嘉興市、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流行地區:江南地區
歷史,基本內容,

歷史

船拳根據在河渠縱橫交錯的水道表演的特點,兼收各派之長自成一脈,形成了南北交融、兼收並蓄的風格。具有體用兼備、內外兼修、短兵相接、效法水戰,剛勁遒健、神形合一,步勢穩烈、躲閃靈活的特點。進攻時出招敏捷,收招迅速;防禦時以手為主,似開似閉,以身為軸,原地轉動。船拳十分注重腿部、臀部和腰部的運動,步法極重馬步,以求操拳時穩健,經得起風浪顛簸。腿部是發力的重點,故十分重視轉腰、甩腰、下腰的動作。為進退自如,船拳十分重視馬步轉弓步,弓步轉馬步的動作,以體現進則帶攻,攻則帶躲閃的特點。
船拳不僅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內涵,更是成為了嘉興的“活化石”,默默見證了“京杭大運河”的變遷和“南湖”的發展。在嘉興的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經過船拳傳承人、嘉興市著名武術家蔡光圻先生和韓海華先生的發掘、整理、改編。以金庸先生根據對家鄉武學文化的理解重墨描述的“江南七怪”,以及他們所使用的七件獨門兵器,是船拳的精華。
嘉興又素被稱為“負海控江“的戰略要地,是重要的設防區域,歷來為兵家所重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嘉興一帶就是吳越古戰場。據《嘉興市志》記載,公元前496年,吳越爭霸,越國初敗,兵器盡被銷毀,為反抗侵略,“依水而居”、“人家盡枕河”的嘉興人藉助生產及生活工具作武器,船上的木漿、木櫓、竹篙,陸上的鋤頭、廚房刀剪,乃至漁家小女頭上的髮簪都逐漸演化成兵刃,並隨徒手拳術的心訣得以發展。使“船拳”進化為兼具進攻、防禦意義的武學文化樣式。而“船拳”中的“越女劍”,為越王勾踐取得“檇李之戰”大捷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延續到唐、宋、元、明、清及抗日戰爭時期,富庶的嘉興也常常因為戰略要衝、官家漕運的特殊位置而屢遭戰火。大量遷徙到嘉興的異地武術家帶來了繁花似錦的各種武學文化新元素,促使“船拳” 在傳承中蛻變、完善和發展。“船拳”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以本土的武術為基礎,融入外來武術的元素,得以傳承發展。
如今,“船拳”只是作為一種水鄉民眾的健身娛樂形式存在於民間,但由於傳統武術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船拳”這種幾近失傳的技藝正在被有心人發掘整理出來,為豐富水鄉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傳承傳統武術種類及其文化精神做出了一份貢獻。

基本內容

嘉興自古就有出拳船的風俗:“船拳”顧名思義,是在船上打的拳術或器械。那小小的船頭就是拳師們習拳練武之地。由於是在船頭僅有一張八仙桌稍寬的面積上練武,決定了船拳的一招一式,決不能象其他武術套路那樣,大面積的竄、跳、蹦、縱、閃、展、騰、挪。但它卻集拳種的基本招式之長,似南拳,亦非南拳;似查拳,亦非查拳。“船拳”,在船頭上習武,身動船幌,為了適應船身的移動,既要求習武人樁牢身穩,發揮技藝,又不能使習武人受船晃動的束縛,因而使船拳的一招一式不同於一般陸地習武。船拳,既要穩,又要輕。船拳的手法似出非出,似打非打,出招敏捷,收招迅速,如貓捕鼠,如箭在弦;防禦動作,以手為主,雙手不離上下,如門窗一樣,似開非開,似閉未閉,以身為軸,一般在原地轉動,船拳的獨特風格,自立於武林之中,為廣大江南人所喜愛。
經過船拳傳承人,嘉興市著名武術家蔡光圻先生和韓海華先生的發掘、整理、改編,昔日在船頭方寸之地習練的船拳被成功移植到陸上,在“船拳”徒手母拳基礎上,目前已經完整呈現為三套徒手套路及船篙、船槳等多種兵器套路。
徒手套路:包括船拳母拳以及發展出來的三套徒手套路。
器械套路:包括以十八般兵器以及運用長凳、船槳、船篙
等改良過的日常生產生活工具作為器械演練的數十種套路及對打。
徒手對練:以出步平穩、發勁順快的攻防套路為主,具有江南短打特色。多採用四平步,架勢短小而緊湊。
基本手型、手法:船拳的手型由拳、掌、指、勾等基本動作組成。其中拳法包括單直拳、雙直拳、下抄拳、下彈拳、沖天拳、單挑拳、雙挑拳、分開一字拳等。基本步型、步法:常見的幾種步型為:四平步、虛步、格擋步、丁字步等。步法的變換形式有:弓馬轉換、三角步轉換、丁步橫走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