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縣誌

嘉祥縣誌

本志始修於1982年,上限一般起於事物發端,下限止於1990年,個別資料適當下延。志書除概述、大事記、人物外,共設專志27篇,依次為:行政·建置、自然環境、人口、經濟綜合管理、農牧漁業、林業、水利、工業、交通·郵電、商業、糧油購銷、財政·稅務、金融、城鄉建設、政黨群團、政權·政協、公安·司法、軍事、人事·勞動、民政、教育、科技、文化藝術、文物名勝、衛生·體育、民俗·宗教、方言。篇下設章,章下設節,節下設目,目下設子目,計158章、466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嘉祥縣誌
  • 始修時間:1982年
  • 下限時間:1990年
  • 章節:158章、466節
基本信息,嘉祥縣誌,

基本信息

本志始修於1982年,上限一般起於事物發端,下限止於1990年,個別資料適當下延。志書除概述、大事記、人物外,共設專志27篇,依次為:行政·建置、自然環境、人口、經濟綜合管理、農牧漁業、林業、水利、工業、交通·郵電、商業、糧油購銷、財政·稅務、金融、城鄉建設、政黨群團、政權·政協、公安·司法、軍事、人事·勞動、民政、教育、科技、文化藝術、文物名勝、衛生·體育、民俗·宗教、方言。篇下設章,章下設節,節下設目,目下設子目,計158章、466節。

嘉祥縣誌

嘉祥修志始於明代。明萬曆年間,知縣龔仲敏主修《嘉祥縣誌》。清順治年間,張太升主修《嘉祥縣誌》;乾隆年間,倭什布主修《嘉祥縣誌》;光緒年間,知縣章文華、訓導官擢午重修《嘉祥縣誌》。
嘉祥縣位於魯西南,於金皇統七年(1147)置縣,因魯哀公西狩在此獲麟故事,取其祥瑞之意,定名為嘉祥縣。縣治初設在山口鎮,正隆三年(1158),因水患由山口鎮遷至橫山之陽,大定十五年(1175),復因水患,縣治由橫山之陽遷至萌山南麓,即今址。 1990年,全縣轄4個鎮、14個鄉,710個行政村,總面積971.6平方千米。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山脈多是東北、西南走向。石灰岩地質儲量90億噸左右,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南部孟良山最高,海拔243.1米。有大小河流共35條,總長362.3千米。縣屬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9℃,降雨量661毫米,無霜期211.6天。 1990年,全縣人口70.44萬人,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族、壯族等2 3個少數民族,共1770人。 新中國成立前,嘉祥縣農業發展極為緩慢,產量低而不穩。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領導農民改造土壤,興修水利,推廣良種,植樹造林,防治病蟲害,發展農業機械,提高農業技術水平,農業生產不斷發展。1985年,嘉祥縣被列為全國棉花推廣中心縣,1986年被列為商品牛基地縣。199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31766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19790萬元。 土特名產質優量大,分布廣,種類多。大蒜、菊花、細毛、長山藥等聞名遐邇,有的為古代貢品,現今暢銷國內外。另外,魯西黃牛、黃垓大膘牛、青山羊等也是海外知名。 嘉祥工業起步較晚。1949年只有一家國營酒廠,其他為個體經營,依附於農業,分散在鄉村和集鎮。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工業發展迅速。20世紀80年代,基本形成了建材、糧油加工、紡織、家具、機械、服裝、化工、造紙等門類較齊全、結構較合理的工業生產體系。1990年,全縣擁有工業企業3912個,從業人員4.5萬人,工業總產值65081萬元,為1949年的1669倍,1978年的26.2倍。 1990年,境內公路15條,總長227千米。縣城至各鄉(鎮) 全部通汽車。濟菏鐵路橫穿嘉祥中部。位於縣城武城路南端、洙水河北鄰的嘉祥港,設計年吞吐量20萬噸。縣境南部還建有濟寧機場。全縣郵路總長度為1411.6千米,其中農村郵路1303千米。市內電話實現自動化,農村電話單機達1052部。商業發達,市場繁榮。社會商品零售額25102萬元,為1949年的83.7倍。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提高。1990年,縣內職工平均工資194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55元。 居住條件不斷改善,農民舊時的土房已被磚石結構的平房或瓦房所取代。全縣農民人均住房面積14.3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8.3平方米。 教育、 文化、科技、衛生、體育等事業迅速發展。1990年,全縣有國小332所,農技中學2所, 國中34所,高中3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在校學生102461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2%;有國小教師3714人,中等學校教師1625人。全縣有文化館、站19個,電影院5個, 各類電影放影單位82個,廣播電台1座,廣播站18個,電視差轉台1座。有科研機構3個,科技服務組織226個,各類專業技術人才9774人,其中具有高、中級專業技術職務的1588人。 境內名勝古蹟眾多。國家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氏墓群石刻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曾子廟氣勢磅礴,巍峨莊嚴;青山寺四季常青,自古被稱為“人間勝地”和“世外洞天”。 嘉祥地靈人傑。春秋時有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曾參;東漢有以信義著稱的廬江太守範式;東晉有號稱“兗州八伯”之一的太尉郗鑒;北宋有著名文學家王禹?和“蘇門四學土”之一的晁補之;元代有剛正不阿的禮部尚書曹元用;明朝有為政清廉的太僕寺少卿黃嘉賓和執政嚴明的兵部右侍郎高斗光;清朝有農民起義軍首領宮文彩和筆記小說《小豆棚》作者曾衍東;民國時期,有曾為馮玉祥將軍治病的名醫李言讓和抗日民族英雄曾志尚;新中國成立後,有著名山東梆子演員竇朝榮,捨己救人的少年英雄郭祥令和滅火戰鬥英雄吳懷林等。 新編《嘉祥縣誌》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點和地方特色,如在農牧漁業篇中增設了土特名產一章;在自然環境篇中,詳細記述了每座山的位置、走向、高度、占地面積等;在文物名勝篇中,增設武氏墓群石刻一章。尤其注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本縣實行改革開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發展的記述。
嘉祥名人事跡
《修德堂藥鋪》始於清,康熙四十七年,家學源遠,累世業醫,代代相傳,迄今歷九代,三百餘年,為我縣較為罕見的世醫,其積累了很多婦科治療經驗,吳氏婦科先後經吳棟、吳文恩、吳來聘、吳瑚、吳凡清、吳世厚、吳殿鑾、吳殿勛、吳學科、吳國領九世相傳。
吳棟,
字朝柱,幼習儒,壯習醫,學宗濟陰綱目、擅通經舒絡湯,晚年研製黑神丸,獨具匠心,視為秘方,作為傳世之寶,代代施捨,活人甚眾。
吳世厚
,嘉祥縣名老中醫,繼承家學,日診百人,名揚遐邇,因其醫技高超,求診者全活甚眾,被嘉祥、巨野、鄆城及周邊地區百姓譽為“活神仙”。時值巨野縣張油坊村張氏,患產後風,危在旦夕。吳至病家時,已聞哭聲四起,知病已危,診之曰:“寧讓病人含藥而死,不讓病人不藥而亡”隨施家傳絕技,藥到病除。鄆城縣張海村李密忠之妻患血崩,久治不愈,身體虛羸,弱不勝衣,先後經鄆城、巨野名家醫治,病情有增無減,眾醫束手,囑其回家料理後事,後求吳診治,服藥八劑而愈。一時巨野、鄆城認為吳能起死回生,傳為佳話。晚年著家傳秘書《婦人胎前產後良方》集眾家之長於一書,立方用藥,獨樹一幟。
夏庭征
,“嘉祥縣四大名醫之一”,嘉祥縣嘉祥村人,幼讀私塾,面壁十年,精通四書五經,而後拜師於陶官屯婦科世家吳世厚門下,從師六年,盡得所傳,善長內科,精於婦科;1984年3月當選嘉祥縣第一屆政協常務委員,1987年4月當選嘉祥縣第二屆政協常務委員。
吳殿鑾、吳殿勛,
態度和藹,平易近人,其臨床經驗豐富,醫術精湛,為吳氏婦科之翹楚,聲名遠播,求診者遠及黃河北、黑龍江省等地區。
吳學科,
熟讀經典,盡得家傳,讀書力行,常自滾瓜爛熟,讀醫書不下百餘種,求理亦深,善治各種婦科疾病,尤其對男女不孕不育症,胎前產後病,有深入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用藥精當,獨樹一幟。
吳國領,
讀大學5年,學習祖國醫學及現代醫學,師從多位名醫,繼承家學開拓創新,精研婦科、男科,尤其對不孕不育症,痛經、囊腫、肌瘤,有較深入研究臨床治病常獲奇效。
吳氏婦科(修德堂藥鋪),因歷經戰爭及文革動亂,許多珍貴文物牌匾、藥櫃、藥具未能保存下來,實乃一大損失。現存有《婦人胎前產後良方》、《吳氏家傳育子秘書》、《吳氏家傳婦科秘書》手抄本,此乃傳世之作,將為吳氏婦科傳承發揚起到了很大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