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鹼性顆粒細胞

含嗜鹼性顆粒的白細胞。外周血中數量通常低於1%,表達高親和力IgE Fc受體,能特異性結合IgE,在炎症或I型超敏反應中,能通過脫顆粒而迅速釋放肝素、組胺和其他活性介質。嗜鹼性粒細胞 這類細胞的顆粒內含有組織胺、肝素和過敏性慢反應物質等。肝素有抗凝血作用,組織胺可改變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過敏性慢反應物質是一種脂類分子,能引起平滑肌收縮。機體發生過敏反應與這些物質有關。嗜鹼性細胞在結締組織和黏膜上皮內時,稱肥大細胞,其結構和功能與嗜鹼性細胞相似。

特點,起源,形態結構,參考值,

特點

嗜鹼性粒細胞(B)的突出特點是胞質內含粗大、大小分布不均、染成藍紫色的嗜鹼性顆粒。顆粒可覆蓋在細胞核上,因之細胞核雖亦呈分葉狀,但常不清楚。嗜鹼性顆粒的特點與肥大細胞的顆粒相似,但兩種細胞的關係尚待研究。鹼性粒細胞(B)與中性粒細胞(N)和嗜酸性粒細胞(E)顆粒的區別。

起源

嗜鹼性粒細胞起源於骨髓造血多能幹細胞,在骨髓內分化成熟後進入血流。肥大細胞的來源尚有爭議,目前,人類肥大細胞的起源以及肥大細胞與嗜鹼性粒細胞之間的關係仍不清楚。已確知 α鼠肥大細胞來自骨髓的造血多能幹細胞,在各種組織的微環境內成熟,形成結締組織肥大細胞和黏膜肥大細胞。結締組織肥大細胞體積較大,胞質顆粒多,組胺含量高,對藥物比較敏感。

形態結構

嗜鹼性粒細胞呈圓形,直徑10~14μm,胞核分葉不清楚,胞質含形狀不規則、大小不等的嗜鹼性顆粒,用甲苯胺藍染色,顆粒由藍變紫,稱為異染性,大顆粒直徑可達 1.2μm,易溶於水。電子顯微鏡下,顆粒內含物電子密度較高。胞質有複雜的囊泡,豐富的糖原。其他細胞器都不明顯。

參考值

正常參考值
全螢幕顯示該表格 百分值 0~0.01 或(0%—1%)  絕對值 0~0.1 109/L
異常結果分析
嗜鹼性粒細胞增高:
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罕見)、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常伴有嗜鹼性粒細胞增高,骨髓纖維化症、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後也可見嗜鹼性粒細胞增高。
嗜鹼性粒細胞減少:嗜鹼性粒細胞在外周血中參考值很低,故其減少無臨床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