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文偉

喻文偉,又名文緯,字汝器,號同宇,明代南昌府(今江西省南昌市)人,舉人出身。公元1574年(明神宗萬曆二年),以文林郎身份出任宿遷縣知縣

基本介紹

  • 本名:喻文偉
  • 字號:汝器
  • 所處時代:明朝
  • 出生地:南昌
  • 主要成就:宿遷知縣
  • 職務:宿遷縣知縣
個人簡介,主要成就,藝術形象,

個人簡介

從史料的記載看,喻文偉受命於危難之時,宿遷縣城自下相故城遷到項王故里附近新址後,由於城址低洼,黃河連年泛濫,一遇洪水,大部分老百姓的房子都被浸在水裡,有時連縣衙都無法正常辦公。時任知縣也曾有意遷移,但都因財乏民困而罷。喻文偉到任後,遍踏全城,深人民間訪貧問苦。面對當時的淒涼景象,喻文偉寢食難安。通過周密思考和廣泛徵求意見,喻文偉決定將縣城另遷他址。為儘快辦好這件大事、實事,他一邊到處尋求地方志書,了解地理風情,為確定城址作準備。一邊宣傳遊說,取得知府和民間支持。通過他的苦心和耐心的周旋,終於有了一線希望。當時的淮安府知府邵元哲表示認可和嘉許,按察使舒公、河道總督吳公也表示支持。經奏準朝廷,當即被批准,並且由國庫撥銀3200兩作遷城費用。但經費仍不夠,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把自己任內積蓄的400兩奉銀全部捐出抵缺。經費基本解決後,他又身先士卒,親自帶領勘察人員跋山涉水選找縣城新址。最後決定在原縣城北二華里的馬陵山南坡興建新城。公元1576年(明神宗萬曆四年)秋,縣衙徵發民工3000餘人,築起周長4華里,高1丈5尺,且磚壘城堞的土城。城內辟14條街道,一次建起縣衙、廨舍、驛站、演武場、養濟院、馬廠、祭壇、社倉、凌雲會館。同時又在城外築起護堤。整體工程於是年冬順利竣工並投入使用。在喻文偉精神的感召下,淮安府知府邵公、鹽運使王公慷慨解囊,主動捐銀2090兩,作為搬遷宿遷學宮的費用。

主要成就

新建的宿遷城,被山(馬陵山)、帶河(今古黃河),東阻侍丘湖(該湖於清康熙年間淤為田),地勢佳優。縣城建成後的第二年秋,黃河洪水從新縣城邊走過,縣城和居民安然無恙,從累年水災中走出來的百姓們歡欣雀躍。
新縣城建好後,喻文偉馬不停蹄,又策劃完成他為百姓要做盼第二件好事、實事一一編寫宿遷地方志。他親自登門,聘請地方耆宿何儀、劉弄等數人,廣徵史料,撰寫宿遷有史以來的第一部縣誌。縣誌稿完成後,他又親自揮毫作序。由於喻文偉辦事精幹、快捷·這本縣誌於第二年就印製問世。該志書即使後人了解宿遷古代歷史,又為而後乃至今日宿遷志書的編寫提供了依據、奠定了基礎。其工程量和價值並不遜於建城。喻文偉開創之功,彪炳史冊。

藝術形象

由於喻文偉勤政廉潔,功績卓著,公元1578年,被朝廷提升為北道監察御史。他在宿遷任職雖只有4年,但老百姓對他百般信賴,萬般擁戴,口碑非常好,被稱為清官、好官。為感其盛德,老百姓為他樹碑、塑像、建祠,親切地稱之為“喻神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