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葉新月蕨

單葉新月蕨,植株高30-40厘米。根狀莖細長橫走,粗約1.5毫米,先端疏被深棕色的披針形鱗片和鉤狀短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單葉新月蕨
  • 拉丁學名:Pronephrium simplex
  • :植物界
  • :金星蕨科
  • :新月蕨屬
  • 分布區域:台北、宜蘭、屏東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葉遠生,單葉,二型;不育葉的柄長14-18厘米,粗約1毫米,禾稈色,基部偶有一二鱗片,向上密被鉤狀短毛,間有針狀長毛;葉片長15-20厘米,中部寬4-5厘米,橢圓狀披針形,長漸尖頭,基部對稱,深心臟形,兩側呈圓耳狀,邊緣全緣或淺波狀。葉脈上面可見,斜向上,並行,側脈間基部有1個近長方形網眼,其上具有兩行近正方形網眼。葉乾後厚紙質,兩面均被鉤狀短毛,葉軸和葉脈上的毛更密,間有長的針狀毛。能育葉遠高過不育葉,具長柄(約30-35厘米),葉片長5-10厘米,中部寬8-15毫米,披針形,長漸尖頭,基部心臟形,全緣,葉脈同不育葉,被同樣的毛。孢子囊群生於小脈上,初為圓形,無蓋,成熟時布滿整個羽片下面。
單葉新月蕨

生長環境

生溪邊林下或山谷林下,海拔20-1500米。

分布範圍

產台灣(台北、宜蘭、屏東)、福建(詔安、南靖、長樂、連江)、廣東(大埔,銅鼓山、惠陽、蓮花山)、香港、海南(儋縣、昌江、陵水、定安、瓊海、三亞、東方、白沙、保亭)、雲南東南部(河口、小南溪、蒙自)。越南和日本(琉球)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藥 名】:單葉新月蕨
【來 源】:為金星蕨科植物單葉新月蕨的全草。
【功 效】:清熱解毒、利濕止瀉、消食導滯。
【主 治】:用於蛇咬傷、咽喉腫痛、濕熱瀉痢、肛門灼熱腫痛、食積不化、脘腹脹滿。
【性味歸經】:甘、微澀,涼。入心、胃、大腸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克。外用:適量。
【別 名】:新月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草鞋青、鵝仔草、百葉草(廣西)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
【拉丁名】:Pronephrium simplex (Hook) Holtt.- Meniscium simplex Hook.
【考 證】:始載於《海南植物志》。
全草:甘、微澀,涼。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用於乳蛾,瘡瘍腫毒,蛇咬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