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志論

單志論(monotheletism)來自希臘文,包括兩部份:monos (一、獨一),thelema (意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單志論
  • 外文名:monotheletism
  • 主張:基督內有神性與人性等二性
  • 來源:希臘文
  • 誕生年代:第七世紀
概念,簡史,

概念

單志論是第七世紀的一種基督論的異說,主張在基督內有神性與人性等二性,但只有一個意志,只有一個行動方式(energeia, mode of activity)。認為在基督內只有一個「位格」(hypostasis, person),因而只有一個(神性)意志,且由此唯一意志只能產生一個(神性的)行動方式,(因而又稱為獨作說monergism),其人性只是個工具而已,故此派否認了基督內有人的意志。

簡史

起初,單志論主要是受到下列異說的影響:一是亞略主義(Arianism)和阿波林主義(Apollinarianism);此兩派皆主張在基督內唯一的原則是聖言本身。另一種異說是塞凡里(Severus, 約465-538)所倡的塞凡里派;此派採用亞歷山大的濟利祿(Cyril of Alexandria, +444)有關基督內一個性體的術語來表達基督「位格」的唯一性。
第七世紀單志論之爭的領域是在加采東大公會議(451) (參 130)駁斥一性論之後的拜占庭東方教會。此單志論運動是由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賽奇(Sergius, +638)所發起;他主張在主基督內只有一個行動方式,企圖將一性論者(monophysites)帶回教會。634年成為耶路撒冷宗主教的索弗洛尼烏(Sophronius, +638)發行其著作Synodica,引用教宗良一世(Leo I, 440-461)的話以攻擊「一個行動方式」的說法。而賽奇則重申其看法,且寫信給教宗何諾利烏一世(Honorius I, 625-638)。教宗為排除於基督內人性意志與神性意志的衝突的可能性而提到一個意志與行動的倫理一致性;但他有意把一個或兩個行動的問題留給學者討論。而638年赫拉格利烏斯皇帝(Heraclius, 610-641)在其著作《Ecthesis》中卻採取賽奇的立場,主張一個意志而有貶抑基督內人性意志的跡象。
證道者馬克西木斯(Maximus the Confessor, 580-662)超群出眾地將濟利祿、偽狄奧尼修(Pseudo-Dionysius Areopagita, 約500)、塞凡里等人的學說與加采東大公會議的基督論整合在一起。馬氏的論釋與加采東大公會議采同一立場,對於知識與自由、人的意志與基督的行動方式都有獨到的見解和中肯的評論,並很清楚地與神的位格連貫在一起,因而為加采東大公會議的基督論和救援論奠定了基礎,使其在「一與多」的辯證緊張中,保持了平衡。
教宗若望四世(John IV, 640-642)在羅馬會議中譴責了赫拉克里烏皇帝的《Ecthesis》;拉特朗會議(649)和教宗瑪爾定一世(Martin I,649-655)拒絕了單志論(DS 500-522)。君士坦丁堡第三屆大公會議(681)明確譴責了單志論(DS 550-559)。
如今在基督內不分離、不相混、且彼此和諧的兩個意志行動方式已被看成信理了。而教宗何諾利烏一世則被視為在基督論上趨向單志論者,並未被判為異端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