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弦

單弦

單弦源於北京,又稱單弦牌子曲。清乾隆、嘉慶年間興起,形成於清代末葉。演唱時用八角鼓擊節,其曲牌眾多,曲調豐富,反映現實生活,代表曲目有《胭脂》、《挑簾裁衣》、 《金山寺》等。自單弦票友隨緣樂以後,出現了德壽山、全月如榮劍塵常澍田謝芮芝等名家,他們推動了單弦藝術的發展。

2006年單弦被列為首批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單弦
  • 類型:演唱形式(八角鼓)
  • 興起時間:清朝
  • 產生地:北京
  • 別稱:單弦牌子曲
  • 曲目:《青草茶館》等
歷史溯源,藝術特色,主要流派,隨緣樂,榮派,常派,謝派,譚派,主要曲目,代表曲目,

歷史溯源

單弦演出形式最初清乾隆、嘉慶年間,在北京的滿族子弟中流行的“八角鼓”(唱時用弦子和八角鼓伴奏,八角鼓由說唱者自己搖或彈)里的一種自娛娛人的演唱形式。最早的單弦曲詞,是清嘉慶九年(1804)華廣生所編《白雪遺音》卷三中之《酒鬼》。
八角鼓八角鼓
清光緒六年(1880)前後,有旗籍子弟司瑞軒自編曲詞,自彈自唱於茶館,自此單弦作為一個獨立曲種傳開。
經過將近一百年的實踐,單弦由單曲體的岔曲演變成棗核兒、腰截、牌子曲三種曲體樣式,最後於清末衍生成說唱結合的單弦牌子曲。篇幅上也從演唱短段變成了中篇連續說唱。一般每個曲目分成為四至六段,每段演唱約三四十分鐘。清末民初,許多單弦票友下海賣藝,出現了不少著名唱家,很受民眾歡迎。他們當中有善唱時調小曲者,有善唱昆高曲牌者,這些曲調多被納入單弦唱腔曲牌中,使單弦唱腔曲牌增多,表現力增強,所知單弦曲牌計有一百餘支。這一時期,是單弦藝術發展的全盛時期。眾多的名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唱風格。最享盛名的有榮、常、謝、譚四大流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單弦藝術得到進一步發展,以杜澎為代表創作了大量反映現實生活的單弦曲詞,如《城鄉樂》等等,湧現了如曹寶祿、石慧儒、趙玉明、馬增蕙等名家。除此之外,單弦在唱腔音樂上、表演形式上都有所變革,如增加男女對唱、單弦牌子曲聯唱、表演唱等。
20世紀80年代以後,單弦票友的活動再度興盛起來。
2006年單弦被列為首批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一級演員張蘊華成了這一項目的傳承人。

藝術特色

說唱藝術說唱藝術
單弦有兩種主要演出方式:一為自彈自唱;二為一人站唱,以八角鼓敲擊節拍,另一人操三弦伴奏,原稱“雙頭人”。前者出現在在山東快書形成早期,到了民國初年演變產生一人站唱、一個伴奏的第二種演出方式。除此之外還有單弦對唱、牌子曲群唱、單弦聯唱等形式。單弦演出過程中還融入了崑曲、京劇中的一些動作,形體表演豐富。
單弦曲牌有的似說似唱,有的半說半唱,都比較活潑、跳躍,朗朗上口,能容納更多的唱詞,便於演唱故事,豐富了牌子曲音樂,形成了曲牌聯綴體的音樂結構。單弦曲牌的文體有長短句、上下句兩種,以長短句為主,並常用三字頭、垛句、嵌字、襯字等。解放後的單弦表演還吸收了許多新民歌,如汾河水、亂雞啼等。在唱腔設計上,昂揚豪邁、鏗鏘有力,富有時代氣息。
單弦單弦
在伴奏方面,傳統曲牌的結尾由弦師接腔演唱,如雲蘇調接唱“依呀、依呀呀”,太平年接唱“太平年,年太平”,解放後逐步改用三弦伴奏音樂代替,使歌唱和伴奏渾然一體。
自司瑞軒編演中、長篇以後,則多根據小說改編成分本演唱的曲目,如《胭脂》四本等,為增加趣味性,常採用古事今說的手法,插科打諢,輕鬆活潑,極富特色。

主要流派

隨緣樂

演唱八角鼓的旗籍票友。本名司瑞軒,北京人,滿族,單弦表演最早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演唱活動在清代末年。他演唱的曲詞通俗,人物聲態細緻生動,表演幽默風趣。他在音樂曲調上還吸收了新的因素,把當時流行的南城調、雲蘇調等曲調,吸收為單弦曲牌,還把時調小曲中細膩、抒情性的曲調和等敘述性較強的曲牌都吸收進來進行改革,使之口語化,成為半說半唱的新曲牌,使單弦曲調新鮮活潑。

榮派

榮派創始人榮劍塵(1881-1958),北京人,滿族,姓關爾佳,名榮勛,字健臣,後改為劍塵。父親、伯父均為著名八角鼓票友。12歲開始走票,1910年正式下海演唱,後拜名家德壽山為師。他的聲音高亢甜潤,吐字清晰有力。他既善唱豪放風格的曲目,也善演輕鬆幽默的作品, 尤以聲音模擬各種類型的人物見長。此外,他還擁有獨到的八角鼓敲擊法,為後代藝人所繼承。擅演曲目有《胭脂》、《挑簾裁衣》、 《金山寺》等。

常派

常派創始人常澍田(1890-1945),字雨培,署名夢僧,又名趙蘭波,北京人,滿族。父親、伯父均為著名八角鼓票友。常澍田12歲開始走票,1910年正式下海演唱,後拜單弦名家德壽山為師。他的聲音高亢甜潤,吐字清晰有力。既善唱豪放風格的曲目,也善演輕鬆幽默的作品。尤以運用聲音模擬各種類型的人物見長。
他曾在百代、勝利等公司灌制過岔曲《風雨歸舟》(解入深山)、《百戲名》、《八花八典》和腰截《大春景》以及單弦《馬介甫》、《五聖朝天》、《胭脂》、《金山寺》、《杜小雷》、《挑簾裁衣》、《開弔殺嫂》等片段,是三十年代單弦演員灌唱片最多的。值得一提的是,其弟子張劍平先生曾說過,常氏在使用八角鼓的打法上總結了“撾鼓十法”,即:切、掭、碰、撮、簸、推、跪、丁。遺憾的是“撾鼓十法”的具體內容後學們大都不詳。

謝派

謝派創始人謝芮芝(1882-1957),北京人。初為八角鼓票友,後下海,拜師王六順。他嗓音寬厚,以乍音巧腔著稱。善以聲音塑造不同性格、身份的人物。颱風溫文儒雅。擅演曲目有《高老莊》、《沉香床》、《武松》等。

譚派

譚派創始人譚鳳元(1898-1964),滿族,北京人。他演唱單弦得自家傳,後因酷愛京韻大鼓,曾拜劉寶全為師。本世紀30年代後期,專唱單弦,他創有獨到的“蓋弦”唱法,韻味醇厚,聲音高亢宏亮,俏麗挺拔,低音迂迴婉轉,成為後學的楷模。《打漁殺家》是他享名的曲目之一,其中〔太平年〕一段是敘述蕭恩打漁時,與李俊、倪榮見面的情節,唱腔峭立挺拔,把蕭恩年邁的英雄形象鮮明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主要曲目

單弦的曲目內容有根據民俗小說改編的,如《胭脂》、《杜十娘》等;也有不少反映現下時期生活的曲目,如清末的《窮大奶奶逛萬壽寺》、民國時期的《秋瑾起義》等。 表演形式方面包括單人表演、男女對唱、單弦牌子曲聯唱、表演唱等。
《杜十娘》《杜十娘》
牌子曲的曲牌,依功能特點可分為抒情、敘事兩種。表演時按照不同內容的表達需要,選用曲牌。崇彝著《道鹹以來朝野雜記》中說:雜劇中有排(按即“牌”)子曲一種,每段更換一調,故呼為雜排子。其調多至三十餘種,所常用之名,有金錢蓮花落、雲蘇調之類。開唱時必有數句,曰曲兒頭,住頭處曰臥牛兒,尾聲非以快書、即以數唱結之,亦由慢而改緊,今之所謂單弦者,即拆之排子曲之餘也。”單弦牌子曲的曲牌約有九十多個,常用的不足三十個,主要有:曲頭、數唱、太平年等。
曲目內容早期有不少以反映清代風貌及旗籍子弟生活的,如《窮大奶奶逛萬壽寺》等。也有一些由戲曲改編的,如《合缽》等。

代表曲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單弦牌子曲代表性的新曲目有《四枝槍》、《好夫妻》、《紅花綠葉兩相幫》、《新五聖朝天》、《城鄉樂》、《反浪費》、《地下蒼松》、《天安門頌》、《青年英雄潘天炎》、《雙窩車》、《單槍赴會》、《一盆飯》、《星期天》、《打籮筐》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