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城鎮(山東省單縣下轄鎮)

單城鎮(山東省單縣下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東省菏澤市單縣單城鎮,該鎮位於單縣中部偏西北, 地處東經116°63′,北緯34°49′,總人口112094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單城鎮
  • 別名:城關鎮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山東單縣
  • 下轄地區:單六村、西關村、郭黃莊村、北郊村、東關村、南舊關村、單樓村
  • 電話區號:0530
  • 面積:3750公頃
  • 人口:112094人(2000年)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自然狀況,主要經濟狀況,強鎮由來,大事記,經濟發展,特色產業,社會進步,組織建設,著名人物,旅遊景點,美食,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單縣城池(現單城鎮轄地)始建於公元前11世紀成周時期,故址在今單城鎮南1公里處。明嘉靖二年(1523年) ,黃河決口,舊城淹沒。明嘉靖五年(1526年)喬遷新城址,即今單縣城。1926~1933年,全縣劃6個區,此地為一區。1935~1937年6月,撤區設10個“鄉農學校”,此地屬琴山鄉農學校。抗日戰爭爆發後,撤鄉農學校,改設為城關區。1945年7月,單縣城光復,始建區、鄉政府,此地分屬城關區和北平區。1949年10月, 城關區政府直屬湖西專署,為丙等縣。1953年8月,撤銷湖西專署,城關區劃歸單縣,同時改稱城關鎮。1958年9月,稱衛星人民公社。1984年2月,復稱城關鎮。1985年9月24日,城關鎮更名為單城鎮。

地理位置

單城鎮位於單縣中部偏西北, 地處東經116°63′,北緯34°49′。以單城鎮現駐地為中心,東南到張知樓,東北到前、後黃樓,分別與孫溜鎮、李田樓鄉相鄰,南到石飯棚與沙河林場接壤,西南到鹿灣,西北到吳六,分別與萊河鎮謝集鄉交界。單城鎮是單縣城所在地,鎮政府駐縣城東關街西首路北,為單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京)珠(海)公路(105)國道穿越鎮中西部,定(陶)碭(山)、單(縣)虞(城)、單(縣)曹(縣)等公路均貫穿鎮境,交通便利。
單城鎮單城鎮

自然狀況

地處北溫帶黃河沖積平原,境內地勢較平坦,略呈西南高東北低,坡降2%左右。鎮區海拔一般在42.9米左右。東西最大距離10.2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0.4公里,總面積375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810公頃。河流屬淮河水系,源近流短,皆為排水性間歇河,境內主要河流有萊河(漢王河) 、嘉單河、東溝河,流域面積2.5平方公里。鎮區地勢低洼,遇有大雨,排水緩慢,所有坑塘,日降200毫米即達蓄水極限。土質以輕沙壤土為主,兼有少量風沙地和鹽鹼地,城南農田為高產田,城北較強,城東稍次,城西為蔬菜基地。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穀子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大豆、芝麻等。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種植業結構的調整,蔬菜種植業已成為該鎮的龍頭產業。自然植被較少,主要是野生草本植物,人工植被主要是蔬菜、瓜果、糧食作物和多種林木等。覆蓋率為16.7%。
全鎮轄6個副科級辦事處, 9個街道居民委員會,5個城區派出所,28個行政村,37處中國小校, 總人口112094人,其中農業人口為5880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65‰。主要是漢族。少數民族以回族較多,滿族次之,多聚居在回漢居委會,總人口2250人,占全鎮總人口的2%。共有姓氏164個,其中張姓最多。

主要經濟狀況

建國初年,該鎮國民生產總值210萬元,1978年為921萬元,2000年為16億元。第一、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22.8∶48.3∶28.9。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000萬元,年末城鎮居民各項存款為2.8億元。該鎮農業以種植蔬菜、瓜、果,工業以塑膠、窗紗、羅底、真空制鏡、糖果等製造業,第三產業以商貿、建築、運輸、飲食服務業為主導產業。境內現有省、市、縣屬規模較大的企事業單位50餘家,為促進全鎮各項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強鎮由來

該鎮人均純收入一直名列全縣各鄉鎮之首。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創安工作先進鎮、山東省第一次農業普查先進鎮、山東省先進基層黨校、全省黨建工作先進鄉鎮、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區發展鄉鎮企業明星鄉鎮、先後多次被評為全區個體私營經濟先進鎮、農村經濟工作先進鎮、發展多種經營先進鎮、蔬菜生產先進鎮、財政自給先進鎮、經濟體制改革先進鎮、綜合治理先進鎮、衛生工作先進鎮、精神文明建設和雙文明建設先進鎮、科技工作先進鎮、紅十字協會先進單位、科技興農先進鎮、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等、4次榮獲全縣全面工作先進單位。

大事記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單州為單縣,單縣從此定名至今。
明嘉靖二年(1523年),黃河決口,單城淹沒。
明嘉靖五年(1526年),新建單縣城竣工,縣治北遷新城址,沿用至今。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在單城鎮牌坊街中段建百獅坊,被稱為天下一絕,1977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 ,徐桂立等3人在單城鎮開設“三義和”羊肉湯館,為全國聞名的地方名吃單縣羊肉湯開創之始。
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黃水浸入城中,房舍坍塌無數。
清鹹豐四年(1854年),知縣盧朝安修護城河。
清鹹豐九年(1859年),知縣程繩武修護城提。
1921年,全縣大雨,大水沖開西北城角,城內水深丈余,街巷行船。
1936年10月,吳筱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單城鎮最早的中共黨員。
1938年3月初,中共城關區委成立,首任區委書記魏欽公。
1945年7月5日,湖西軍分區和單縣大隊收復單縣城。
是年冬,在古琴台址修建湘西區抗戰烈士紀念塔,並在塔南側修建湖西革命烈士陵園, 占地10公頃。1946年初,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嚴重破壞。1952年進行整修。1985年5月重修,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親筆題詞:湖西革命烈士紀念塔。1986年4月25日,中共山東省委書記梁步庭等省、地領導來單縣參加湖西革命烈士紀念塔落成揭幕式。
1946年7月9日,劉(伯承)鄧(小平)大軍一部進駐單縣城,單城鎮千餘民眾夾道歡迎。
1948年12月20日,劉伯承、陳毅司令員來單城,駐單縣公安局,並題詞留念。
1949年2月,湖西地專等機關,遷駐單縣城。地委駐單城鎮小隅首西街朱家大院;湖西專署駐葫蘆峪街路西朱家大院;軍分區駐原縣街;縣委、縣政府駐東門裡路北孫家大院、周家大院;城關區駐戲樓後孔家大院。湖西專署撤銷後,縣委、縣政府、武裝部分別移駐原地委、專署、軍分區駐地,城關區移駐原縣政府駐地至今。
是年10月, 城關區直屬湖西專署,為丙等縣。1953年8月,湖西專署撤銷,城關區改屬單縣人民政府。
1950年秋,單縣第一處回民學校在西關建成。
1951年,縣、鎮政府發動民眾將城牆、城樓全部拆除,並在其廢墟上修建了12米寬的環城馬路,四城門重建了新橋。
1952年9月, 朝鮮人民軍訪華團代表來單縣訪問,在單城鎮文化廣場召開大會,縣直機關和鎮居民2萬餘人參加了大會。
1953年1月,原城關區農業社長王福田獲國家“愛國豐產模範”獎。
1972年9月3日,中共山東省委書記、濟南軍區司令員楊得志來單縣,視察了南店子大隊。
1982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一行來單縣視察,讚譽西郊無籽西紅柿的培育人任忠寬為“西紅柿大王”。
1985年1月24日,單城鎮回漢行政村組織62名農民赴北京觀光旅遊。
1988年3月,單城鎮率先在鄉鎮機關幹部中實行管區幹部責任制。
1990年2月,單城鎮水泵廠晉升為省級先進企業。
1991年,單城鎮民族武校組織的“蓓蕾武術表演隊”參加了濟南國際傳統武術表演和北京第一屆世界武術錦標賽開幕式表演,受到國內外武術名家高度讚揚。
1992年2月, 中共菏澤地委、行署召開全區農村工作會議,單城鎮政府及南店子行政村在會上做了典型發言,受到大家好評。
1994年11月9日,山東省首屆民間武術館(校) 比賽在單縣舉行。單城鎮民族武館榮獲團體總分第一名和集體基本功表演第一名,共獲金牌22塊,奪金名列第一。
1995年8月23日,單城鎮第一國小榮獲省級文明單位稱號。
1997年6月18日,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來單城鎮考察指導工作。
1998年,單城鎮窗紗專業村和個體私營企業發展迅速,吸納縣城國有、集體企業下崗職工1500餘人,受到社會各界讚譽。
是年9月,單城鎮第一國小教師朱寶蘭被評為全國特級教師。
1999年12月2日至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胡錦濤一行在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陳建國等領導同志陪同下來單縣視察,並視察了單城鎮蔬菜生產基地,同農民親切交談。
2007年12月29日,單城鎮撤銷,同時成立北城,南城,園藝三個辦事處。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1937年糧食畝產39公斤,總產98.5萬公斤。1949年糧食畝產65公斤,總產175萬公斤。建國後,除種植糧食作物外,該鎮西郊、回漢、馮橋等10餘個村莊的農民多糧、菜兼種,幾乎家家都有小菜園,當時已享有“流渠盪碧、蔬園生香”的美稱。1957年糧食畝產125公斤,總產390萬公斤,蔬菜總產400萬公斤。1958年後,菜地改種糧食, 產量增幅不大。1978年糧食畝產260公斤,總產1237.9萬公斤,人均占有糧食225公斤, 社員實際人均分配糧食179公斤,人均純收入50.50元,比全縣人均收入高9.50元,比全省人均低20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普遍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科學種田,鎮黨委、政府不斷進行種植結構調整,在全縣率先搞蔬菜生產基地, 推廣雙季無籽西紅柿種植,到1994年蔬菜種植總面積759公頃,總產量8000萬公斤, 人均純收入由1982年的200元增加到千元以上。1995年,鎮加大種植結構調整力度,把蔬菜生產作為全鎮增加收入、振興農村經濟的龍頭產業。1999年相繼在北城建起了農產品試種基地,引種了七彩椒、濟南長茄等一批新、特品種;在東城建起了節水灌溉示範區和葡萄種植基地;在南城建起了雙孢菇和“洋香瓜”試種基地;在單六、孫草廟建起兩個占地百餘畝的蔬菜批發市場,日交易蔬菜達27萬公斤,交易額30餘萬元; 組織了20餘支700餘人的蔬菜銷售隊伍,並在廣州、武漢、哈爾濱等20餘個大中城市設立了蔬菜銷售辦事處。2000年,全鎮旱澇保收的高產田占總耕地畝數的90%以上,糧食作物種植僅占可耕地的20%左右,蔬菜種植總面積達2133公頃,占可耕地的75%, 共發展蔬菜生產專業村21個,建日光溫室2500個,拱棚3萬餘個,年生產蔬菜3.25億公斤,菜農人均收入3200元,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2405元。2000年底,全鎮農業機械總動力51170千瓦, 年末大牲畜存欄量5850頭, 豬4967頭,羊49489隻,家禽20.49萬隻,實現農業總產值3.8億元,其中種植業1900萬元,林果業3166萬元,畜牧業15834萬元。
第二產業
1949年,共有各類手工業作坊20餘家,從業人員100人左右,年產值5萬餘元。“一五”時期,手工業作坊大部停辦,發展手工業社(組) 10餘個,擁有股金3萬餘元,從業人員300餘人。1957年底,擁有織布、織襪、鐵木、修配、羅籠、竹器、繩經、碾米磨麵、土紙、編織10個行業,產品種類達30餘種,從業人員984人。19 58年後,社(隊)辦企業一哄而起,盲目發展,致使企業多數嚴重虧損。到1978年,鎮辦工業僅有農機、 石棉、 羅底、 塑膠、標件、五金建材、燒窯7個工廠,年工業產值258.1萬元,利稅20萬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社辦企業開始振興。1985年改稱鄉鎮企業。1987年鎮辦企業發展到20家,從業人數2300人,年工業產值1500萬元,創利稅40餘萬元。1988~1990年,鎮辦企業不斷鞏固提高,水泵廠晉升為省級先進企業,亞星集團名揚魯西南。村辦、聯戶辦、戶辦、專業村、專業戶多形式企業蓬勃興起,西關塑膠、董莊窗紗、權樓村的粉條名揚全國。90年代中期,鎮辦企業因設備落後、產品技術含量低、機制不活等原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大潮中舉步艱難,一度跌入低谷。1997年以來,鎮政府加大改革力度,由資源型、加工型向市場外向型經濟轉移,外引內聯,最佳化產品結構,通過採取租賃、拍賣、兼併等資產重組形式,激發了企業內部活力,盤活了資產,企業逐步走出困境。2000年,全鎮已形成塑膠加工、真空制鏡、窗紗生產、羅底加工、糖果製造、建築、食品、腸線8大支柱產業,共有私營、聯營各類企業13 49個, 從業人員13464人,年末固定資產原值5.23億元,年工業總產值8.06億元,創利稅6569萬元。名優產品主要有風味獨特的傳統名吃百壽坊固體羊肉湯、省、部優質產品魯波牌QS型濕式潛水電泵、 流星牌牛腸、 羊腸網球弦、福牌醫用外科腸線、TND-3000同板式交流穩壓器(壁掛式) 系列產品等。先後填補了國家4項空白,曾榮獲中國輕工業優秀產品一等獎、 省星火計畫成果展覽金獎、省科技興魯一等獎。1996~1998年連續3年被評為全區發展鄉鎮企業明星鄉鎮。
第三產業
清末、 民國初年,資本500元以上的商號90餘家,飲食業有四合居、五福樓、聚英齋、興盛、三義春羊肉湯館等10餘家,服務業有澡塘、客店、理髮店、維修鋪等36戶,總從業人員400餘人。鎮內較大的座商主要經營京廣雜貨、煙、酒、糖、茶和土、特產品等,個別兼營錢莊,商品多為“洋貨”,出口物資主要有猾子皮、腸衣、羊毛、雞蛋、花生等。一般商人多擺攤設點或走街串巷叫賣。除本地商戶外,山西、陝西、河南懷慶等外商占城內客商的60%。抗日戰爭爆發後,戰亂、匪患迭起,商、 飲等業漸不景氣,到1948年底,各店戶不足30家,從業人員180人左右,年營業額12萬元。
建國後, 第三產業一度興旺。1955年,有個體商戶1119戶,1579人,資本10.73萬元。1956~1957年,實行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各商戶均納入合作化軌道。1978年, 境內共有100餘家,從業人員1200餘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該產業日趨繁榮。1987年底,全鎮共有集體和個體商戶7617個,從業人員10190人,年營業額4680萬元。90年代後,鎮辦商、飲、服務業實行集體承包和私人承包,個體私營戶異軍突起,步入發展快車道。為最佳化發展環境,鎮會同縣各有關部門新開和拓寬商業街道6條,建成三大批發市場、五大貿易市場。到2000年,基本建成古城、新城、內環、外環路、圍棋式商業城,尤其是新拓寬的湖西路,長5公里,西關街、勝利街長2公里,道路兩旁高樓林立、店鋪相連,與其他商業街形成第三產業網環。共有商業店鋪、飯店、旅館、理髮店等1.5萬餘家,從業人員3.1萬人,年行銷額4.82億元,創利稅9869萬元;共有營運285戶,總產值5006萬元。

特色產業

單城鎮境內原有國營和縣屬集體企業50多家,第二產業的迅速崛起,構成了該鎮的經濟特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私營企業的興起,逐步形成了九大優勢特色產業。
塑膠製品、屠宰、制鏡業:回漢村塑膠加工業,以廢舊塑膠再生加工為基礎,加工產品達10餘種,年加工生產能力30萬噸,實現產值2160萬元,成為魯西南最大的塑膠再生利用基地, 被列為全國5個“廢舊塑膠再生利用基地扶植點”之一。該村回民占70%以上, 屠宰業由來已久,現平均日宰羊400餘只,旺季日宰2000餘只,年外銷羊肉470餘噸,銷售收入400萬元。近幾年來,制鏡業發展迅速,全村私營企業發展到500餘家。1998年擁有制鏡設備200餘台,從業人員800餘人。年各業累計實現社會總產值2.7億元, 人均純收入4000元,上繳稅金120餘萬元。2000年上繳稅金135萬元,人均純收入3800元。
窗紗、漁網業:董莊村以發展窗紗、漁網、編織袋等私營經濟著名,產品內銷全國20餘個省、市、自治區,外銷美、日、澳大利亞等國家,年出口交貨值550餘萬元。1998年, 全村有塗塑爐9座,拉絲機20台,織機2000台,固定資產原值3153萬元,年銷售額7000餘萬元, 實現社會生產總值1.15億元, 上繳稅金116萬元, 人均純收入3600元。
畜產品加工業:1999年,百壽坊公司開發成功“百壽坊固體羊肉湯”,解決了中國歷史傳統地方名吃單縣羊肉湯因不易攜帶,而難以推向外地市場的問題。1999年分別獲得山東省農業科技博覽會優秀項目獎、第五屆中國食品博覽會中國名牌產品,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和外觀圖形設計專利。2000年,百壽坊公司有固定資產1180萬元,占地26640平方米, 擁有員工260人, 已形成批量生產。山東康利達醫用製品有限公司(其前身系單縣工貿合資醫用製品廠)早在70~80年代就開發出羊腸網球拍弦、“春樂”牌醫用外科腸線,填補了國內兩項空白,產品譽滿國內外。近年來,又開發出可吸收性無損傷膠原軟質系列外科縫線高科技產品,業已通過省級科學技術成果鑑定,再次填補了國內一項空白,各項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現該公司已發展成為中國一流的專業生產外科縫線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產品出口基地,產品行銷30餘個國家和全國各地,占全國出口總量和國內市場的80%。
粉條加工業:權樓村生產粉條已有50年的歷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粉條加工業飛躍發展,產品發展到兩種規格10個品種,經濟效益可觀,已帶動周圍10多個村莊生產同類產品。2000年,全村擁有攪糊機470台,冷庫2座,從業人員1700餘人,其中僱傭500人。年生產總值8700萬元,實現利稅600餘萬元。
畜禽養殖業:1999年10月,吳崮堆村採取股份合作形式建起集肉鴿、獺兔、肉兔、瘦肉豬、珍禽於一體的畜禽綜合養殖基地,占地近2萬平方米。
花卉種植業:1997年以來,四里埠村大力發展花卉種植業。2000年已形成以陳柳行為基地的花卉種植專業村。主要品種有蘆薈系列、南洋柵等100餘個花卉品種,從業人員1200餘人,人均增加收入2300餘元。
食用菌種植業
郭黃莊村於1999年開始發展雙孢菇生產,至2000年已發展雙孢菇棚800個,總產菇120萬公斤,總產值280萬元。僅此項收入人均可達1320元。
造紙業
近年來,造紙業發展迅速,目前已擁有新華、神州、宏達造紙3個有限公司,固定資產原值7200萬元,年產值2.2億元,年利稅1900萬元,從業人員6130人。主要產品紙箱紙、新聞紙、羊皮紙等遠銷廣西、廣州、上海、北京及周邊省、市、縣。
葡萄栽植業
近年來,黃樓村加大種植結構調整的力度,大力發展名優葡萄生產。至2000年,栽種面積33.3公頃。主要優良品種有:紫金香、85716、騰忍、石育3號、盧台8號、京秀、黑紅提、無籽葡萄等。畝均效益由原來3000元提高到6000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廢科舉興學堂,境內始創建鳴琴書院,後改稱學校。1949年,全鎮共有國小12處,在校生13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39%。建國後,教育事業發展較快。1978年(鎮轄區有62個生產大隊) ,有高中1處,國中14處,國小83處,在校生17551人,教職工84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88%。1980年,建起高標準教學樓15幢, 改造校舍444間。2000年,各中國小基本達到省級標準,“普九”工作已順利通過省、地驗收。共有高、國中7處,國小30處,教職工902人,在校生近2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 學生鞏固率均達到100%。多年來,共為國家輸送各類人才18 473人。多次被地、縣評為教育工作先進鎮、校改工作先進單位。
2000年,全鎮共有各類科技人員3210人。1978年以來,技術改造成果和科技成果通過省級鑑定的有13項,榮獲省、地科技進步獎的項目有:雙季無籽西紅柿栽培技術、流星牌網球拍弦、福牌醫用外科腸線(免煮型)、魯波牌QS520×60-5.5濕式潛水電泵、精煉棉籽油、 百壽坊固體羊肉湯等。先後填補了國家4項空白,有的屬國內首創,各項技術指標達國內領先地位和國際先進水平。曾多次被地、縣評為科技工作先進鎮。
該鎮是歷史古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往今來,每逢重大節日,特別是春節、元宵節期間,人們都載歌、載舞、賞燈、賽燈以示歡樂。主要有舞龍、舞獅、旱船、竹馬、獨桿轎、高蹺、河燈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民間藝術更加活躍和繁榮,經常組織各種比賽,多次受到地、縣表彰。
建國前,境內衛生事業十分落後,長期缺醫少藥,瘟疫流行。1944年,僅董莊村在一周內死於霍亂者竟達60餘人。到60年代,天花、瘧疾、霍亂、傷寒等烈性傳染病基本絕跡。1978年,除縣屬醫療衛生單位外,有鎮屬醫院1處,30個床位,醫療衛生人員95人; 鎮村衛生室30個,赤腳醫生109人。1987年底,農村衛生室增至41個,基本形成縣、 鎮、村三級醫療衛生網。2000年,境內有地、縣、鎮屬醫院、衛生機構26個,個體診所星羅棋布,共有各類醫務人員1298人,床位788張。原單城鎮人民醫院升格為縣級醫院,現有高標準門診樓、病房樓各一幢,總投資1344萬元,總建築面積9560平方米,床位150張,醫務人員200餘人。擁有熱CT、動態心電圖機、麻醉機監護儀、胃鏡、大型X光CT、B型肝炎病毒基因定量檢測儀、生化分析儀等先進成套設備,各種檢測手段、防病、治病能力明顯提高。1989年以來,多次被評為省、地、縣先進醫院。
境內傳統體育源遠流長。建國前,諸如武術、摔跤、踢毽、高蹺、拍線球、盪鞦韆等在境內廣泛開展。建國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全會後,傳統體育更加活躍,鎮加強了組織領導,創辦了民族武館(文武兼備)和精武技擊學校,習武者主要練拳、練刀、練棍、練鞭等。主要拳種有梅花拳、查拳、大洪拳,器械主要有槍、棍、大刀、劍、鉤、叉、三節鞭、七節鞭、流星錘等。居民主要開展體操、健美操、氣功、太極拳、門球、桌球等運動。單城鎮民族武館曾參加了濟南國際傳統武術表演和第一屆世界武術錦標賽開幕式表演,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
人民生活
建國前, 境內土地貧瘠,農民衣不蔽體,長年糠菜度日,年人均糧食39公斤左右,人均經濟收入不足25元。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一度提高較快。1978年,人均年純收入50.50元,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鎮村各產業迅速發展,糧、棉、油等成倍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80年代初期,告別了瓜乾麵,小麥、玉米成為主食。80年代中期,小麥粉成為主食。90年代,開始由溫飽型向小康生活過渡。199 1年,人均純收入率先超千元。2000年,基本達到小康生活水平。境內各行政村實現了四通(通電、通電話、通閉路電視、通瀝青路),人均住房面積超過18平方米,電話總量達6676部, 行動電話增至818部,閉路電視普及率達到95%,腳踏車、機車、機動三輪、汽車、客車等成為人們的代步工具。共有機車11600輛,腳踏車43102輛,三輪車2391輛,小轎車40輛,客、貨車142輛,電視機21000台,冰櫃2310台。
鎮村建設
1949年,境內有地主大院20餘個,寺廟50個,另有幾處歐式教堂建築。城區四關護城堤內總面積2.25平方公里,古街道縱橫各10條。有東西、南北大街各一條為主幹,其他街巷以此為依託通向四關出堤門出城。所有街道皆短而窄,寬度多在8~13米之間。村莊道路寬者4米左右。建國後,共開闢、整修大小街351條,總長度31.5公里。新建和改建永久性橋樑15座,總長度353米,城區建設總投資10餘億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10平方米以上。2000年,城區已擴至18.5平方公里,新建水、電、暖配套高標準住宅小區供不應求,往日茅屋土舍已成為歷史遺蹟。鄉村道路大為改觀,實現了村村通瀝青路。多次被地、縣評為城區道路拓寬先進單位。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6年10月,吳筱?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全鎮最早的中共黨員。1938年3月, 首次組建中共城關分區委,魏欽公任第一任分區委書記。1949年10月,中共城關分區委直屬中共湖西地委, 為丙級縣黨組織。1951年6月,改稱中共城關鎮委員會。1953年8月,中共湖西地委撤銷,改屬中共單縣縣委。1958年8月,改稱中共衛星人民公社委員會。1959年1月,改稱中共城關人民公社委員會。1970年10月,建立中共城關公社革委黨的核心領導小組。1972年3月,撤銷城關革委黨的核心領導小組, 復稱中共城關公社委員會。1978年,黨委下設黨總支2個,黨支部74個,共有中共黨員1154人。1984年2月,縣進行機構改革時,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改稱中共城關鎮委員會。1985年9月24日,改稱中共單城鎮委員會至今。2000年,鎮黨委下設3個黨總支,81個黨支部,201個黨小組,共有中共黨員2058人。
基層政權建設
1945年7月,單縣城關抗日區公所成立,是年9月改稱城關區公所,陳東野為第一任區長, 治所在單城。1946年9月,因革命鬥爭形勢需要,轉入農村開展工作。1948年秋,城關區公所遷回縣城。1949年10月,撤銷城關區公所,組建城關區政府, 直屬湖西專署,為丙等縣。1958年3月,湖西專署撤銷,城關區改屬單縣人民政府。1956年10月,改稱城關鎮政府。1958年8月改稱衛星人民公社,不久又改稱城關人民公社。1969年3月,改稱城關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1年改稱城關公社管委。1984年2月改稱城關鎮人民政府。1985年9月24日,改稱單城鎮人民政府至今。
鎮(區) 人武部:1949年10月至1953年8月,城關鎮(區)人武部直屬湖西軍分區。1953年9月,改屬單縣人民武裝部。1958年8月後,相繼改稱為衛星公社武裝部、城關公社武裝部。1984年2月,改稱城關鎮人民武裝部。1985年9月,改稱單城鎮人民武裝部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群團組織
1949年10月至1952年秋,先後成立單縣城關區工人聯合會、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單縣城關區委員會、單縣城關區民主婦女聯合會。後隨之撤銷。1958年後,又相繼建立共青團、婦聯、工商聯合會、工會、科技協會、紅十字會、個體勞動者協會、計畫生育協會等群團組織。
現任鎮黨委書記:張福龍
現任鎮長:王占華

著名人物

陳勖(1441~1551) 字時勉,明代單城鎮東關街人。1481年(明成化十七年)進士,授戶部主事,累遷通政司參議、戶部侍郎。武宗時,宦官劉謹倍受重用,號稱“八虎太監之首”,威福擅權,朝士多趨附之。陳勖列舉劉瑾不法罪狀,冒死上書,彈劾劉瑾,因皇帝輕信劉瑾讒言,反將陳勖罷官削職回家。1510年(明正德五年),劉瑾因圖謀反叛罪被處死,陳冤案昭雪,官復戶部侍郎。1511年(明正德六年)病卒。皇帝下旨厚葬之。
李簧(?~?) 字以勝,號梅樓,單城鎮東關街人。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科優貢生,三十三年戊子科順天舉人,三十六年辛卯科進士,連中三元名震鄉里,由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著《史坦集》《退園集》《梅樓詩存》,蜚聲故里。他生性耿直,淡泊名利。在翰林院任編修期間,因與權臣和?有隙,不願同朝共事,聞母病,遂以親老告終還鄉。以陶淵明為師表,在家門上題有《退園》匾額,注云:“何人不泳南劾句,解印惟看此大夫”。病故後,入鄉賢飼,為清一代名士。
朱世德(?~?) 字仁甫,單城鎮人。家族富有,曾掛過雙千頃牌。1824年(清道光四年) 科順天鄉試舉人,報捐戶部郎中。濟南重修貢院時,一次捐銀3000兩,上級旌表他的家門,給其掛上“急公好義”的匾額。1853年(清鹹豐三年),單縣大饑荒,他開倉煮粥放賑。1858年(清鹹豐八年),辦團練,他捐款2000串,因募義勇鎮壓捻軍有功, 以知府分發到江蘇省候補又加道台銜。後為對抗捻軍又兩次捐出白銀2萬兩,受到僧格林沁賞識,單縣因此每次科考多取兩名秀才。著有《樨香山房詩集》。卒後,入鄉賢祠,諡號“孝靖”先生。
周自齊(1871~1923) 字子廙,單城鎮牌坊街人,出身達官世家。其曾祖父周鳴鑾清嘉慶己巳恩科進士,後任廣東分巡雷瓊兵備道;祖父周毓桂,清道光丙戌科進士,後任廣東雷州知府。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他應京兆試,科順天鄉試副榜。歷任駐美公使館參贊、領事,外務部右丞、左丞,山東都督兼民政長、中國銀行總裁、財政總長、 交通總長、陸軍總長。1922年3月,署理國務總理。1922年6月2日,攝行大總統職務,是月11日,黎元洪復職大總統,周退出政界。1923年9月12日,病故於北京。
趙玉波(1887~1938) 字佩川,單城鎮南關街人。1929年,任禹城縣縣長。1931年,回單縣籌辦單縣中學,為第一任校長,開創了男、女生合校上課的先例,是30年代單縣文化教育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1934年春,聘請中共黨員高文甫到單縣中學任教,在單中創建了第一個中共黨支部。1934年秋,應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范築先將軍之聘,任保全司令部少將秘書主任。1938年11月15日,日軍圍攻聊城,在對日作戰中壯烈犧牲,時年51歲。
吳筱 (1919~1939) 原名吳玉珠,字蕭立,單城鎮人,店員出身。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系單縣中共黨組織第二批發展的早期中共黨員,單城鎮籍最早中共黨員。歷任中共單縣特別支部委員、中共單縣縣委委員、縣委宣傳部長、中共蘇魯豫皖區黨委宣傳科長等職。曾參與單縣王集抗日軍政幹校的組織領導和教學工作。1939年9月16日,在湖西“肅托”事件中,被誣為“托匪”慘遭殺害。後平反昭雪,追認為革命烈士。
劉葆琴(1916~1939) 字運宏,城市貧農出身,單城鎮東關街人。1935年考入單縣中學。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單城鎮早期中共黨員之一。1937年,與魏欽公、吳筱?等在單城鎮察院街組成單縣抗日宣傳隊,經常進行街頭文藝宣傳,揭露日軍暴行,以喚起民眾團結抗日。1938年夏,日軍侵占單城後,和進步青年下鄉從事宣傳抗日救亡活動。1939年初,任魚台縣縣大隊教導員。1939年秋,在湖西“肅托”事件中,被誣為“托匪”慘遭殺害。後平反昭雪,追認為革命烈士。
傅嘯峰(1914~1939) 又名傅運虎,單城鎮南店子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單城鎮早期中共黨員之一。1937年“七七”事變後,投筆從戎,參加中國共產黨舉辦的抗日軍政幹校。歷任指導員、中共辛羊區委書記、中共單縣縣委組織部長等職。1939年9月,在湖西“肅托”事件中被害,年僅25歲。後平反昭雪,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劉星南(1887~1942) 字壽長,單城鎮東關街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跟隨抗日愛國將領趙登禹先後任132師參謀長、 副師長。1933年初,曾轉戰熱河、察哈爾一帶抗擊日軍,參加過著名的“喜峰口”戰鬥。1937年“七·七”事變後,回家鄉單縣。1939年底,被國民黨山東第十一區專員兼保全司令朱世勤(後成為國民黨抗日將領)任命為參謀長。1942年5月,在潘莊戰役中中彈殉國。
劉雪庵(1913~1948) 字仁甫,單城鎮西關街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單城鎮早期中共黨員之一。歷任中共單縣城關區區委書記、辛羊廟區區委書記、單縣敵工站站長、中共單縣縣委組織部長、中共成武縣縣委副書記、縣大隊政委等職。1948年初,調成武任縣委副書記, 是年5月17日,國民黨新五軍進犯成武,在隨軍轉移中與敵人遭遇,不幸犧牲。
朱鴻鐸(1874~1957) 單城鎮南關街人。幼年好學,童試以縣案首入庠,早年就讀於京師學堂。1904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1905年在日本參加了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投入了中國的民主革命。回國後,被推舉為教廉方正,被選為山東省首屆議會會員,繼任山東堂邑縣知事。建國後,曾任平原省政協委員、山東省政協委員、省人大代表、山東省文史館館員、湖西專署清案委員會委員等職。1957年11月27日病逝。
陳東野(1909~1968) 單城鎮王橋村人。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前,歷任單縣情報站站長、單縣城關區區委書記、區長、豫皖蘇周口縣副縣長等職。建國後,歷任西南軍區後勤部秘書主任、雲南工程處處長、四川省建設廳第六工程公司經理、國家建工部第三工程局副局長兼西南第二工程局副局長、西南第二建築公司黨委書記等職。“文化大革命”中,被錯誤批鬥,含冤去世。1979年5月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余慎(1916~1991) 女,單城鎮西關街人。早年在濟南郊區任國小教師。1937年11月, 奔赴延安參加革命,歷任中央軍委編譯處秘書、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幹事、第四野戰軍子弟學校教育主任、廣州軍區子弟學校校長、北京十一國小副校長,交通部機關黨委組長、 處長、監委書記、政治部幹部部負責人、組織部部長等職。1983年12月離職休養。1991年1月18日病逝。
王福田 1918年出生, 單城鎮西郊王六村人。194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10月,帶頭辦起全縣第一個互助組,曾被中共平原省湖西地委命名為一等模範宣傳員。1951年10月,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參加了國慶觀禮,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53年10月,參加了以賀龍為團長的全國先進模範人物赴朝鮮慰問團。1955年秋,任農業社黨支部書記。1956年秋,參加了華東勞動模範代表會。1958年11月, 參加了全國群英會。後曾先後6次出席山東省農業戰線先進集體代表會議。1985年離職。
苗春亭 1919年出生,單城鎮人。1937年參加工作。歷任中共城關區委委員,中共單縣縣委委員、宣傳部長,湖西地委機關報《湖西日報》編輯、社長等職。1949年初,隨山東組織的大批南下幹部到達貴州省,歷任中共遵義地委宣傳部長,地委副書記、書記,省工會主席、黨組書記,省委委員、秘書長。1956年後,歷任貴州省委書記處書記、省政協副主席、主席、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劉巍 1920年出生,字鴻德,愛國台胞,單城鎮南關街人。早年就讀單縣第一國小,繼入山東省第三職業學校、濟南高中。高中畢業後,考入中央軍校(原黃埔軍校)攻習炮兵。後分發山東淪陷區五十一軍任炮兵營第一連少尉排長,後任炮兵三團高機連連長。抗戰勝利後,經考選入南京陸軍總部任少校參謀。1948年考入空軍參大,11月隨校遷台灣,後入多所高級軍校並赴美國深造,在軍中擔任要職。1971年,退出軍界,自籌交通公司,任常務理事。為推進家鄉的文化和書畫藝術事業,曾慷慨解囊贊助55萬台幣建起曹州書畫院碑廊。聞家鄉重印1929年版本《單縣誌》又慷慨資助。
魏欽公 1921年出生, 筆名力平。193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3月初,中共城關區委建立,首任區委書記,是中共城關區地方黨組織建設的開拓者、奠基人。歷任湖西區黨委《團結日報》社總編、中共單縣縣委宣傳部長、縣委書記,先後任華山、華碭、光羅縣、光山縣縣委書記、縣支隊政委。建國後,調河南省委黨校工作,歷任教育科長、教導主任、黨委書記、校長等職,兼職河南省黨史委副主任、社科聯副主席、哲學學會會長,被選為河南省委第三屆候補委員、中共十三大代表。河南省政協副主席。
賈萍 1924年出生,單城鎮南關街人。193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8月參加八路軍。歷任抗日軍政大學學員、訓練處秘書、冀魯豫軍區《戰友報社》編輯、大冶軍分區政治部宣教科長、總政治部政工研究處助理員、海軍政治部政工研究處處長、《人民海軍》 報社副總編輯、總編輯。1982年離職休養時為正師級。參加工作以來,曾2次榮立三等功,並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獨立功勳榮譽章。
劉長林 1924年出生,單城鎮東關街人。1939年3月參加八路軍,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政治指導員、教導團軍事隊長、營教導員、師組織科長、團政治處主任、海軍旅順快艇基地副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法院研究員、審判員等職。曾參加過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著名戰役。1955年授少校銜,1960年晉升為中校。1962年後,曾任喀什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等職。1983年7月離休。
賈世駿 1930年出生, 單城鎮南門裡王觀堂街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1949年8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赴朝參戰,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北京軍區歌舞團獨唱演員、獨唱組長、合唱隊長、聲樂藝術指導、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北京軍區政治部藝術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曾多次立功受獎。曾榮獲中央軍委頒發的勝利功勳榮譽章。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演唱了毛澤東主席《長征歌》《過雪山草地》,領唱了大合唱《祖國頌》等。同時還是作曲家,譜了大量的藝術歌曲和少兒歌曲。1986年10月離職休養後,被多所學校聘為顧問。
耿岫 1930年出生,女,中共黨員。1952年畢業於單縣師範。曾任單城鎮一完小教師、副校長、菏澤地區(市)國小語文學會理事。1978年被評為全國特級教師。1983年榮獲“山東省優秀教師”稱號。1984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班主任。
白施義 1932年出生,單城鎮西關街人。1957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經濟系。歷任山東大學經濟系講師、副教授、教授、黨總支書記、山東省農業技術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濟南市經濟發展戰略委員會委員。1989年發表了《中國消費結構學》,是國家“六五”重點科研項目,獲山東省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和中央出版系統“金鑰匙”獎。主編的《現代農村經濟辭典》在全國經濟界受到讚譽,成為山東省經濟界知名人士。
賈夢雷 1933年出生,筆名田上雨,單城鎮南關街人,1948年,由南京地下黨組織將其輸送到江淮地委參加革命工作。1949年底調滁縣地委文工團。1953年調安徽省文聯工作至今。歷任省作家協會一等編劇、秘書長、副主席等職。其主要作品有:詩集《美的奏鳴曲》 、 散文集《笑的權利》、電影文學劇本《情漫黃山》、大型話劇本《歲月人》、大型戲曲劇本《嬰寧》等。還與他人合作了電影文學劇本《萬里征途》、大型話劇《大破天門嶺》、黃梅戲《聊齋》、電視系列劇《孤女嬰寧》《狐女紅玉》《琴痴宦娘》等。
孟伯衡 1935年出生,單城鎮南關街人。中共復旦大學紀委書記。1956年考入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深造。195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以品學兼優留校任教。1977年任歷史系黨總支書記。1980年授予講師職稱。1984年任外文系黨總支書記。1986年後,歷任復旦大學黨委委員、校黨委辦公室主任、校紀律監察委員會書記等職。
王啟傑 1935年出生,單城鎮東關街人。1951年8月考入平原省幹部學校。195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菏澤地區水利指揮部政工科副區級科員、設計室副主任、辦公室主任,菏澤地區革命委員會辦公室秘書,菏澤地區行署辦公室副主任,中共東明縣委書記兼縣人武部黨委第一書記,中共菏澤地委委員、組織部長,山東省人大常委會菏澤地區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菏澤市工委副主任等職。
朱德馨 1937年出生,單城鎮南關街人。上海市中醫院院長。1950年以總分第一名考入成武一中。1956年考入上海中醫學院深造。畢業後留上海第二結核病醫院從事中藥臨床套用科研工作。在臨床實踐中,發表了10多篇頗具權威的學術論文,他的研究成果深受國內外醫學界的重視, 認為他是中國開創中藥麻醉的開拓者、創始人。1986年,被任命為上海市中醫院院長,當選為上海市政協委員。
王彥生 1938年出生,單城鎮西關街人。空軍某試驗基地副司令員。高中畢業後被保送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高級專科學校一系學習。1961年被分配到甘肅空軍某試驗基地工作。歷任助教、技師、助理員、參謀、科長、副部長、部長等職。1984年任試驗基地副司令員。在戰鬥和工作中多次立功受獎。1988年,被空軍黨委授予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獎章。
張忠陽 1938年出生,單城鎮一完小原校長兼黨支部書記。江蘇豐縣人。1960年參加工作,大專文化程度,單縣6~9屆政協委員。1976年任一完小校長、支部書記。多次被評為地、縣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1988年被評為山東省優秀教師並獲得園丁獎。1989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並榮獲人民教師獎章。
從德普 1940年出生,單城鎮人,1955年11月參加工作,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單縣工業局團委副書記、謝集公社團委書記、單縣縣委常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縣革委會副主任等職。1979年5月,調西藏工作。1981年3月,調回菏澤後,任中共曹縣縣委副書記、書記。1986年後,歷任菏澤地區農業局局長、黨組書記、菏澤醫學專科學校黨委書記、菏澤地區工委副主任、菏澤市工委副主任等職。
任忠寬 1941年出生, 單城鎮西郊趙花園村人。1959年參軍入伍,1971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西郊大隊隊長、行政村主任、黨支部書記。1975年培育成功雙季無籽西紅柿早熟新品種及栽培新技術。1982年2月,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1986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勞動模範稱號。
朱瑞銀 1944年生,單城鎮南舊關村人。中共黨員。原單城鎮水泵廠書記兼廠長。1978年試製成功QS潛水電泵,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國內先進水平,填補了省一項空白。先後受縣、地、省獎勵20餘次,並被省、地評為優秀農民企業家,破格被錄用為國家幹部,任命為單城鎮副鎮長,成為單縣明星人物之一。
王貴法 1947年生, 單城鎮西關街人。1965年入伍,196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 任單縣鞋廠廠長、書記時,開發試製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羊腸網弦等產品,填補了國家兩項空白。他領導開發的羊腸、牛腸網球拍弦科研項目,獲中國輕工部優秀產品一等獎、 首屆全國輕工業博覽會銀獎;“春樂”牌醫用縫合線科研項目,1989年獲山東省星火計畫成果展覽金獎、 省科技興魯一等獎。本人獲國家團委博覽會新星獎和全國模範軍隊轉業幹部之稱號。
吳春華 1951年7月生, 郭村鎮吳三廟村人,因身體殘疾,靠刻苦自學取得大學本科畢業文憑。1972年任民辦教師。1994年,調單城鎮單縣民族武校任高中語文教師。曾被評為縣教學能手、山東省優秀教師、山東省我為教育立新功先進個人、全國優秀教師。1997年晉升為中學高級教師。曾先後在書報上發表各類教學文章60餘篇。2000年當選為全國中語會課堂教學研究中心理事。系縣十大技術明星之一。
朱寶蘭 1951年9月生, 女,漢族,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歷任單城鎮一完小語文教師、副校長,單縣慧光中學語文教師、副校長等職。曾10多次榮獲地、縣優秀教師、勞動模範、模範班主任稱號。1985年被評為山東省優秀教師,評選為山東省國小語文教學研究會會員,市級小語教學能手。1998年被評為全國特級教師。

旅遊景點

百獅坊
百獅坊,又稱張家牌坊。清乾隆四十三年(1769年)為文林郎張蒲妻朱氏所建。百獅坊為全石結構,高14米,寬9米,四柱三間五樓,正間單檐、次間重檐、歇山頂,斗拱交錯,戧角起蹺,通體雕刻,因其坊柱夾座上精雕百個姿態各異的大小石獅故名“百獅坊”。百獅中有八個巨獅,捲毛突目、巍然蹲踞,每個巨獅身上、足上各有五個小獅攀援戲耍,有的躲在巨獅足下縮頭伸腿,奮力支撐,有的伏在大獅腿上,舔咂撫鈴,有的蹦跳翻滾,爭戲繡球,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立柱上透雕盤龍,張牙舞爪,搖頭擺尾,如騰似飛。正間額枋透雕多層纏枝牡丹,據石匠估算,此額枋一位石匠需十幾年方可雕成。
百獅坊耗資巨大,據說雕刻下來的每兩碎石可值一兩白銀。百獅坊建成後,張府擺宴慶賀,單縣縣令及士紳名流應請與賀,大家推杯換盞,酒興漸濃,縣令、張家及士紳名流紛紛向石匠的老領班敬酒。領班從未受此禮遇,深為感動,不禁動情地說:我走南闖北幾十年,單縣人待我不薄,不瞞諸位,我是帶病工作。百獅坊的建造,我和徒弟們傾注了全力。我向大家保證,此坊絕對是天下第一!我的手藝能長存單縣,死也瞑目了。”可惜不幸言中。領班年事已高,回家不幾天便與世長辭。巧匠已逝,精工難再,百獅坊便成為世間絕藝。
百壽坊,俗稱朱家牌坊。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為翰林院孔目朱叔琪妾孔氏建。因其前後坊心精雕百個不同形格的篆體“壽”字,故名“百壽坊”。其結構大體與百獅坊相同,唯底座左右面浮雕的圓形、方形鶴、蟠螭和圖案,刀法簡潔洗鍊、造型古樸典雅。牌坊額坊上鐫刻了乾隆皇四子履郡王顒珹為朱氏題寫的詩兩首:其一為“布衣蔬食度生平,喜看庭芝漸次成,月冷黃錯霜滿地,穗帷遙出讀書聲”,其二為“數十年來鐵骨支,養生送死總無疵,冰操勁節光天地,千古常教奉母師”。

美食

單縣羊肉湯
單城鎮是有“天下第一湯”美譽的單縣羊肉湯的發祥地。嘉慶十一年(1807年),徐柱立、曹西勝、朱克勤開設“三義和”湯館,研製了羊肉湯。後來三家分開經營,由於徐家羊肉湯技術精良、味道鮮美,在競爭中占了優勢,一時風靡全城。徐家羊肉湯,湯碗晶瑩似玉,金光閃閃,碗中羊肉不超過8塊,美其名曰“巧八塊”,來單城的人都以能喝到羊肉湯為一美事。後來徐家家業漸大,不再經營羊肉湯,其徒周永岐聯合竇保德、呂遠發開辦“三義春”羊肉湯館,並培養了大批徒弟,打進周圍十幾個縣市。單縣羊肉湯色香味俱佳,呈白色乳狀,鮮潔爽口,不腥不膻,選用單縣獨有的青山羊為原料,精工熬制而成,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現單縣羊肉湯已走向各地,成為全國人民喜食的地方名吃,香飄萬里,味傳九州。

地圖信息

地址:菏澤市單縣勝利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