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慎(解放戰爭時期革命烈士)

余慎(解放戰爭時期革命烈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余慎,中國常見人名。較知名的有原中共江蘇金壇縣首任縣委書記、革命烈士余慎,另有革命女軍人、原組織部部長余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余慎
  • 出生日期:1910年
  • 逝世日期:1946年
  • 職業:原中共江蘇金壇縣首任縣委書記
  • 性別:男
簡介,生平,革命基礎,反“清鄉”,抗偽軍,抗戰勝利,壯烈犧牲,

簡介

生平

1910年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喪父,少年時讀過3年私塾,終因家境貧寒,挑起小擔賣米條以輔助家庭生計。1929年夏,他參加“少年共青團”,1930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參加黨領導的永康農民秋收武裝暴動,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革命基礎

皖南事變前,余慎到茅山敵後抗日根據地工作,1941年11月,任中共金丹武縣委書記。1942年4月,金丹武縣委與長滆湖縣委合併,成立中共金壇縣委,余慎同志為第一任中共金壇縣委書記。
1942年7月1日,日偽集中兵力,在蘇常太地區進行第一期“清鄉”。這時的茅山地區形勢較好,余慎抓住這有利時機,領導大家鞏固老區,開拓新區,擴大游擊根據地。秋收期間,他發動民眾全面開展減租減息,調整和加強了區鄉行政領導機構,加強了基層政權建設,使全縣抗日工作得到較大發展,為反掃蕩、反“清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反“清鄉”

1943年3月1日,日寇集結3000兵力,對我茅山地區大舉掃蕩,全面“清鄉”。敵人在軍事上增設據點,封鎖水陸交通要道,在鎮江、金壇、常州直到蘇州的平原上,構築了全長650多華里的竹籬笆封鎖線,製造和散布反共謠言,對油、鹽、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實行禁運,並利用汪偽漢奸、特務,白天偵察,夜間包圍,拂曉攻擊。同時,國民黨忠救軍也集中兵力,乘機進攻我游擊區。
在這艱苦險惡的形勢下,余慎儘管身患瘧疾,仍支撐著病體,召集幹部研究對策,堅持領導乾群英勇頑強地開展反“清鄉”鬥爭。他堅決執行上級指示,分散活動。敵偽中塘橋據點區,不僅成為我們的安全區,而且白天槍掛牆上,夜間槍借給我們襲擊敵據點。他親自帶領一支機智、勇敢、精悍的武裝,在敵人心臟———清鄉區內的白塔、里莊、皇塘、卜弋橋等敵偽據點之間,穿插活動,伺機襲擊敵人,鎮壓頑敵;並乘敵人集中兵力深入游擊區“清鄉”之機,組織民眾以游擊小組為骨幹,多次拆毀縣境內竹籬笆,牽制了敵人不少兵力,使之顧此失彼。6月15日,余慎組織發動金壇縣600餘名乾群,參加全線統一行動,將敵偽在我縣境內苦心經營的竹籬笆,一夜間焚毀殆盡,徹底摧毀了敵人的封鎖線,震驚了敵人,大大鼓舞了人民的抗日鬥志。
由於我新四軍主力部隊英勇作戰,地方密切配合,敵在我一系列嚴重打擊下,“清鄉”終以失敗告終。

抗偽軍

1944年至1945年夏的一年多時間裡,余慎帶領武工隊組織了多次伏擊下鄉的小股敵偽軍,狠狠打擊敵人,擒偽金壇自衛團長王忠壽;勇闖敵導士據點,摧毀偽警察所,活捉敵巡官、偽鎮長毛鴻飛;身入虎穴,巧斬密探長竇備勝;還配合新四軍主力部隊作戰,僅以70多人的兵力,將擁有700多兵力的偽金壇縣長蔣兆藩頑部,包圍了一晝夜,在主力部隊的支援下,一舉攻克夏溪,殲滅頑敵;並在中塘橋公審、處決了人民切齒痛恨的賣國投敵、作惡多端、血債累累的蔣兆藩、張道等14名首惡分子。

抗戰勝利

抗戰勝利後,江南新四軍奉命北撤,並決定余慎留守江南,任茅山工委委員,兼管金壇縣留守工作。余慎毅然受命,回縣安排北撤工作。
余慎召集留守人員開會,建立了金壇縣留守工作組織和武工隊,建立活動據點,團結民眾,依靠地方幹部,認真處理大軍北撤未了事宜,保護烈軍屬和傷病員,教育偽鄉、保長等人員,鎮壓土頑,保護人民利益。經過艱苦的鬥爭,很快打開了留守工作局面,取得很大勝利。
1946年1月,國民黨以顧祝同部3個師的兵力,開進茅山地區,在各地密集駐兵設卡,嚴密封鎖交通要道,日夜搜捕我留守人員,實行全面“清剿”。在白色恐怖下,余慎和留守人員常遭敵包圍,留守力量日益單薄,周圍各縣留守幹部被迫撤離。余慎卻毫不動搖,不畏艱險,輾轉南北,與敵周旋,帶領武工隊突然出現於相距三、五十里的敵據點之間,尋機襲擊敵人,搞得敵人暈頭轉向,無可捉摸。從此,敵人再不敢輕易下鄉收捐派糧,“余政委”這個名字也就威名遠揚。這正說明了余慎同志對敵鬥爭的良好戰略戰術,同人民民眾的魚水關係和對革命事業必勝的信心。

壯烈犧牲

1946年12月7日,余慎率武裝僅16人在句容磨盤山受敵100餘人包圍,余慎率部浴血苦戰,身負重傷,撤至茅山九里,敵人一直緊追不放,余慎用船飄過長盪湖,折回磨盤山,擺脫了敵人。
12月24日晚,余慎率武工隊黨總支書記范林森等6人,乘小船行軍一夜來到金壇城東八華里的大荒田,在四面環水、僅有一條小道進出的桃園草棚宿營。因軍統特務、偽保長姚志鐸告密,25日下午1時半,國民黨金壇縣軍統特務組長雷霖親率保全大隊100多人,分兵3路包圍。我哨兵因過度疲勞打盹,驚醒後,敵已沿河岸包圍布陣,封鎖了河道出路。余慎等只有6支短槍,在燒毀檔案、印信及地下黨員、交通站名單後,余慎指揮大家頑強抵抗,激戰兩小時後,余慎隻身掩護同志突圍,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年僅36歲。國民黨金壇軍政當局一面飛報“南京國府”請功領賞,一面將余慎遺體移入城內中山公園旁,暴屍示眾,並大肆宣傳“金壇的新四軍已全部消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