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

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

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英文:King George V class battleship),是20世紀30年代末期英國建造的一級戰列艦,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建造的最後一級戰列艦。

該艦是英國皇家海軍為適應1936年第二次倫敦海軍軍備會議而設計的,是典型的條約型戰列艦

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共建造艦5艘:喬治五世國王號(King George V)、威爾斯親王號(Prince of Wales)、約克公爵號(Duke of York)、安森號(Anson)、豪號(Howe)。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
  • 英文名稱:King George V class battleship 
  • 前型/級納爾遜級戰列艦
  • 次型/級前衛號戰列艦
  • 服役時間:1940年
  • 國家:英國
  • 同級艦:5艘
  • 艦船類型:戰列艦
發展沿革,歷史背景,建造歷程,技術特點,主炮火力,副炮特點,船體設計,防護體系,機動性,雷達,航空器,性能數據,服役動態,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20世紀30年代,凍結各締約國海軍軍備競賽的兩大條約——《華盛頓海軍條約》與《倫敦海軍條約》,令帝國主義列強一度近乎瘋狂的海軍競賽暫告結束,假日時期一度降臨三大洋,但和平僅僅是暫時的。因為條約規定,如締約國中未能就續約意見達成一致,條約將於1937年元旦開始自動失效。
條約時代七大戰艦之一的“納爾遜”號條約時代七大戰艦之一的“納爾遜”號
1935年,各海軍強國開始新的限制海軍軍備談判。當時,英國尚未從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下恢復,工業生產能力劇減,造船工人大量流失,因此在條約談判期間主張減低新建戰列艦的排水量和縮小主炮口徑,英國曾力主與會國成員建造排水量25000噸,裝備12英寸主炮的小型化戰列艦;和14英寸主炮,排水量28000噸的中型戰列艦(限制別國的戰列艦,英國人自己的巡洋艦優勢將徹底發揮,這對擁有漫長航運線的日不落帝國非常有利——這種提議當然不會得到列強的贊同)。
但英國與美國在關於“新艦將採用14英寸口徑主炮”達成一致立場。由於美國考慮日本、義大利無意接受條約的限制,而且還有一個未參加條約的德國,因此在主炮口徑選擇方面留有餘地,在設計中的“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上,預留了用16英寸主炮替代14英寸主炮的空間。
英國海軍早已為規劃中的“獅”級戰列艦研製新型16英寸主炮(納爾遜”級戰列艦的16英寸主炮採用輕型射彈,遠距離殺傷力不足);同時,皇家海軍也在研發技術難度相對較低的14英寸口徑新型主炮,以為備選。
但對於財力和技術流失嚴重的皇家海軍而言,兩種新型武器同時開發絕非易事,為了新的戰艦趕在1937年初開始建造,邱吉爾等人只得取消了優先建造裝備15英寸以上口徑主炮戰列艦的計畫。1935年,英國海軍為新的戰列艦選定了14英寸主炮,以求“喬治五世”級能夠儘快服役。

建造歷程

新方案計畫採用3座4聯裝主炮,但實際考慮排水量原因裝備了2座四聯裝炮塔,1座雙聯裝炮塔,全艦共有10門14英寸主炮,每分鐘可以進行兩次齊射,依靠火力投射的密度來彌補火力強度的缺憾。
隨著日本、義大利退出裁軍會議,美國、英國、法國等國1936年簽定新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名存實亡。加上列強早已暗地研製新的大口徑主炮,事實上除了皇家海軍之外,無人遵守有關14英寸主炮的協定。而開工時間最早的“喬治五世”級已然設計定型,反而陷入了尷尬——其裝備的14英寸(356毫米)主炮,是同時代新建戰列艦中主炮口徑最小的。
義大利海軍“維內托”級戰列艦義大利海軍“維內托”級戰列艦
另外,由於皇家海軍堅持要求新造14英寸炮的威力必須超越效能不佳的舊16英寸炮,因此研發工作頗費時日。最後,火炮的交付時間又耽誤了新艦舾裝,導致“喬治五世”級最先建造,卻最後下水,用犧牲噸位和火力換來的時間優勢也被一拖再拖的進度徹底斷送了。

技術特點

主炮火力

在條約時代,用集中布置武器、裝甲的方式來節約寶貴的排水量,這一理念已被艦船設計師公認。喬治五世級最初設計採用12門14英寸口徑主炮,新研製的Mark Ⅶ型14英寸口徑主炮將採用史無前例的四聯裝主炮塔,分別安裝於艦艏、艦艉,前二後一。
由於設計期間條約尚未失效,“喬治五世”級仍然受到嚴格的排水量限制。直到開工建造時,方才發現原設計的排水量偏小,而武器系統重量過大,影響儲備浮力和復原性。為了在不對設計圖做大改動的情況下(當時全面設計已完成,如堅持大改,該級戰列艦的服役或許要等戰爭結束了)保證防禦能力,艦艏第2座主炮塔由四聯裝簡化而雙聯裝以節省重量(即便如此,雙聯裝炮塔的重量仍然達到924噸),最終主炮數量減少到10門,與裝備8—9門主炮的美日戰列艦相比,火力密度的優勢也蕩然無存。
“喬治五世”級的火力配置“喬治五世”級的火力配置
總之,對“喬治五世”級掣肘的最主要因素是沒有合適的主炮:為了趕進度選擇了較小口徑的主炮,之後卻因為種種因素喪失了先機,最後由於設計失誤喪失了火力密度優勢,可謂時乖命蹇。
不過,“喬治五世”級的14英寸45倍口徑主炮並非威力不濟,其穿甲彈重量高達721千克!威力遠遠超過美制14英寸50倍口徑火炮使用的680千克穿甲彈,也超過了日本的14英寸640千克穿甲彈。相比之下,倒是四聯裝炮塔過於複雜的設計導致的糟糕可靠性,給該艦帶來了更多的麻煩。

副炮特點

與德國、日本、義大利始終缺乏高性能高平兩用炮的境遇不同,“喬治五世”級裝備的5.25英寸(約133毫米)高平兩用炮性能優異,彈丸重、初速快、射程遠、破壞力強,無論對海、對空,在射程、威力方面都超過了日本的127毫米40倍口徑高炮、德國的105毫米65倍口徑高炮、義大利的90毫米高炮等產品。只有美國的127毫米38倍口徑高平兩用炮因使用VT無線電引信,顯得更加“專業”一些。
舯部133毫米和40.5毫米高炮、航空設施舯部133毫米和40.5毫米高炮、航空設施
小口徑高炮方面,該級戰列艦使用英制兩磅炮(40.5毫米口徑),一般採用八聯裝安裝,射速可達每分鐘300發,火力猛烈,俗稱“砰砰”炮,是當時各國防空武器中的新銳力量。儘管皇家海軍在條約時代之後一直難有新銳戰艦服役,但從戰列艦到驅逐艦,都裝備了比別國同行更先進的高炮,可見皇家海軍設計部門對未來空中威脅的前瞻性。
不過,“喬治五世”級的兩磅炮也存在性能不穩定、容易卡殼等毛病。這些技術指標先進、可靠性不足的新銳武器令該級戰艦在日後的高強度作戰中吃盡苦頭。
八聯裝砰砰炮,火力猛烈,穩定性不足。八聯裝砰砰炮,火力猛烈,穩定性不足。

船體設計

“喬治五世”級採用平甲板船型,乾舷高度適中。為追求更加穩定的射擊平台,適當降低了穩心高度,橫搖周期為14秒,比看似更加平穩的“納爾遜”號(橫搖周期11秒)更有優勢。但同時,為了追求0角度向前射擊,艦艏上揚的弧度很小,削弱了適航性。

防護體系

“喬治五世”級非常重視防禦,舷側主裝甲帶貫穿水線60%的長度,厚達15英寸(381毫米)的滲碳鋼裝甲(一說為374毫米)將前後彈藥庫、鍋爐艙、機艙區域全部覆蓋,在正常交戰距離(20000-30000米)可以抵擋德制380毫米穿甲彈(800千克、初速820米/秒)、及皇家海軍裝備的381毫米穿甲彈(879千克、初速750米/秒)。裝甲帶向艏艉方向遞減至4英寸(約102毫米)。
為了抵禦威力越來越大的穿甲彈,早在1927年,皇家海軍就在“納爾遜”號戰列艦上安裝了向內傾斜達22度的主裝甲帶,造成炮彈擊中的入射角更大,更容易彈開,從而大幅度提升了防禦效果。
集中配置武器和防禦的“黎塞留”號戰列艦集中配置武器和防禦的“黎塞留”號戰列艦
而在“喬治五世”級的圖紙上,傾斜裝甲被改為垂直安裝,理由是如被經水面反彈的跳彈擊中,反而會使入射角更加垂直,不利於防禦。理論上說完全沒錯,但這種現象極為罕見。因此日本的“大和”級、美國的“衣阿華”級、“南達科他”級、“北卡羅來納”級,法國的“黎塞留”級、“敦克爾克”級等當時各國最新銳的戰艦,全部採用了內傾安裝的主裝甲帶,在實戰中也確實沒有發生皇家海軍擔憂的問題。
水下防禦方面,“喬治五世”採用“夾心”結構的多層防魚雷隔艙,在雙層船殼之間安裝著縱橫交錯的水密隔艙,加上比“胡德”號更為優異的排水能力(具體數據未知,可參照“胡德”每小時2000噸的排水能力,排水量更小的“喬治五世”如有更強的排水能力,其抗沉性設計可見一斑),被皇家海軍自詡為“不沉的戰艦”。
為了追求防護隔艙的隔離範圍,避免類似於義大利“維內托”級那樣防護區域厚度漸減,導致艏艉抗沉性下降的後果,“喬治五世”的艏艉隔艙向內“推”了一段距離,優點是擴大了防護脆弱部位的隔離區域,缺點是在內部隔艙的過渡連線部位形成了“直角”,造成應力集中。如果這裡被擊中,二次毀傷效應必將大大增加。
水平防禦是該艦在防護方面的亮點,“喬治五世”級擁有三層水平裝甲板,包括厚達153毫米的中甲板裝甲(主要承受打擊的一層),是歐洲各國的末代戰列艦中最厚的。要知道,即使是令人畏懼的“俾斯麥”號,其中甲板裝甲厚度也僅有120毫米。儘管稍後建造的“大和”、“衣阿華”級都以200毫米以上的水平防護稱雄,但這些戰艦的標準排水量都在45000噸-68000噸,而以“喬治五世”僅有36000噸的標準排水量,卻能擁有這樣厚重的水平防護,足見皇家海軍對空中威脅的重視。

機動性

“喬治五世”級裝有110000馬力的主機(與美制“北卡羅來納”級相仿),最大航速29.25節(試航),在戰列艦中出於中游水平,優於“北卡羅來納”級(28節)、“南達科他”級(27.5節)、“大和”級(27節),不及“衣阿華”級(33節)、“黎塞留”級(32節/30節)、“維內托”級(30節)。
續航力方面,“喬治五世”級的燃料艙總容量超過4000立方米,一般情況下搭載3500噸燃料,理論續航力10000海里(10節航速)。但是,由於艦艏造型導致的適航性下降帶來的額外消耗、以及大量電子設備對電力的依賴,都讓“喬治五世”級的燃料入不敷出,實際續航力不到理論值的3/4,大約7400海里。這一數據比起美國戰列艦毫無優勢,主要是因為美國的工業製造能力更強,可以生產出更加精良的傳動機構,大大減少了動力系統的損耗。

雷達

和美國的同類戰列艦一樣,“喬治五世”級在建造之初即裝備了各類對海、對空搜尋雷達,級主、副炮火控雷達,電子設備的性能也高於義大利、法國、日本。在擊沉“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的戰鬥中,該級“約克公爵”號的雷達優勢盡顯無遺。而在“威爾斯親王”號支援東南亞時,新加坡附近的日本海軍也未敢採取習慣的夜戰手段,足見其火控雷達的威懾力。

航空器

“喬治五世”級採用舯部布置彈射器,上層建築容納機庫的結構,共搭載3-4架“海象”式水上飛機(用於偵察、校射),配備1部大型彈射器、2台起重機。飛機由垂直於艦體中軸線的大型彈射器彈射,由兩舷的大型起重機收回。
“海象”式水上飛機“海象”式水上飛機

性能數據

基本數據
艦長(米)
227
艦寬(米)
34.2
吃水(米)
標準8.5、最大10.8
排水量(噸)
設計35000、滿載44650-45360
動力
4x 帕森斯型齒輪傳動式渦輪機
8x 三鍋筒式水管鍋爐
四軸三葉螺旋槳推動,總功率110000馬力
航速(節)
29
編制艦員
1530-1900人
續航力
15000海里/10節、6300海里/27節
武裝
2x 四聯裝 14英寸/45倍徑Mark VII主炮
1x 雙聯裝 14英寸/45倍徑Mark VII主炮
8x 雙聯裝 5.25英寸/50倍徑Mk.I 高平兩用炮
8x 八聯裝 40mm/39倍徑 Mk.VIII 砰砰炮
10x 博福斯40mm高炮
36x 厄利孔20mm高炮
艦載機
4x 海象偵察機
裝甲
側舷裝甲 13.7-14.7英寸、首尾水線 4.4-5.4英寸
甲板 5-6英寸、主炮塔 12.75英寸
炮座12.75英寸、司令塔 3-4英寸
裝甲總重量12612噸

服役動態

“喬治五世國王”號
維克斯·巴羅船廠建造,1940年12月完工,英國國王喬治六世親自主持了以其父名喬治五世命名的新型戰列艦的下水典禮。服役後擔任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旗艦。服役初期曾在一次北極護航任務中遭遇大霧,與躲避暗礁的驅逐艦“旁遮普人”號相撞,後者當即重傷,而“喬治五世”號的艦艏也撕裂了長達二十米的大裂縫,被迫回國大修。
1941年5月27日,“喬治五世”號取得了服役期間最大的戰果——她與“BIG SEVEN”的傳奇角色“羅德尼”號戰列艦一道,擊沉了德國海軍最強大的“俾斯麥”號戰列艦。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對手力早已不從心的情況下,“喬治五世”卻遭受著火炮故障的困擾,以至於她幾乎從未進行10門主炮的齊射。
1945年上半年,“喬治五世”號協同“衣阿華”號等盟軍戰艦游移於日本近海,炮擊室蘭制鐵所等日本工業設施。
1945年9月2日,“喬治五世”號在東京灣參加了日本投降儀式。
1950年退役,1958年1月20日出售解體。
“威爾斯親王”號
坎貝爾·萊德船廠建造,1941年3月完工。早在其尚未完成舾裝時,便遭遇了德軍飛機的轟炸,導致部分區域浸水。5月23日,測試調試進入最後階段,“威爾斯親王”號突然接到德國海軍“俾斯麥”號離開錨地的緊急軍情,只得中斷調製(帶著工人和施工材料),匆匆跟隨“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出航搜尋“俾斯麥”號。
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
1941年5月24日,“胡德”號和“威爾斯親王”號在丹麥附近發現“俾斯麥”號,隨即展開炮戰,史稱丹麥海峽海戰。雙方從26000米一直打到22000米,“胡德”號中彈沉沒,“威爾斯親王”號中彈3發,雷達操作室、艦橋被毀,航空設施、救生船甲板遭到破壞,但也命中“俾斯麥”號3彈,打穿了對方艦艏的一個油艙(讓“俾斯麥”號損失了1000噸燃料,又迫使其儘量順風航行以免增加進水,機動性優勢大減)。隨後,飽受“傷”“病”折磨的“威爾斯親王”選擇了撤退,未參加後續的追擊行動。
1941年8月期間,“威爾斯親王”號運載首相邱吉爾出訪美國,簽署了著名的《大西洋憲章》。
1941年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威爾斯親王”號以及“反擊”號戰列巡洋艦組成“Z艦隊”開赴新加坡,作為對日本的威懾力量。對於僅有兩艘“金剛”級戰列艦可以調動的日本海軍,兩艘英艦的威脅非常大,但英國人很快發現,在毫無空中掩護的情況下,軍艦在這裡的活動極其危險。
1941年12月10日“威爾斯親王”號、“反擊”號在馬來亞海域(3-30'N,104-30'E)遭遇日軍飛機空襲,兩艦先後沉沒。艦隊司令官菲利普斯上將和“威爾斯親王”號艦長里奇上校陣亡,英軍高級軍官僅有“反擊”號艦長威廉-坦南特上校倖存。
“約克公爵”號
約翰·布朗船廠建造,1942上半年服役,成為皇家海軍上將托維爵士的旗艦。
1943年12月26日,“約克公爵”號迎來服役期間的最大戰果——在北極航線的護航作戰中,率領3艘巡洋艦、8蒐集驅逐艦搜尋並擊沉了德國海軍“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此役,“約克公爵”號的雷達發揮了巨大作用,得以在暴風雪和駭浪中數次發現將要逃脫的對手,顯示了現代化軍艦的戰術價值。
1949年退役,1958年3月18日出售解體。
“安森”號
斯旺·亨特船廠建造,1942年下半年服役,由於美國的正式參戰,該艦得到了美國的技術支持,擁有姊妹中最先進的電子設備和防空火力。大戰末期曾加入皇家海軍新的亞洲艦隊,擔任防空艦,抵擋過“神風特攻隊”的自殺飛機。
總體而言,該艦經歷相對平靜,服役期間未經大戰事。
1949年退役,1957年12月17日出售解體。
“豪”號
法爾費德船廠建造,經歷與“安森”號相似,但由於服役較晚,盟軍對戰列艦的需求不再那么迫切,因此改裝程度不及“安森”。服役期間未經大戰事。1950年改為訓練艦,1955年退役,1958年6月2日出售解體。

總體評價

由於《華盛頓條約》的限制條款,及英國經濟衰退、預算減少、大戰迫近等內外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皇家海軍在設計“喬治五世”級的時候非常保守。例如堅持主裝甲帶恢復垂直安裝的設計、船頭零角度平射等過時的指標,與其說是追求穩妥,倒不如說是迫於壓力導致的保守。面面俱到的設計思路讓該級戰艦變得極為中庸,缺乏特點。
“喬治五世”號“喬治五世”號
總體而言,“喬治五世”級的技術參數雖然缺乏兩點,但體現了臨戰時期的務實原則:爭取時間、力求實用。儘管飽受主炮研發進度拖沓的折磨,但該級戰列艦仍然是第一批服役的條約型戰列艦。
客觀地說,從研發過程看,“喬治五世”可謂“時乖命蹇”;從其服役的時機看,又不啻“生逢其時”。例如,其首艦“喬治五世”號於1940年服役,正值法國潰敗,英國困守孤島的艱難時刻。當時美國尚未參戰、法國投降其海軍罷戰,而敵對的義大利蠢蠢欲動,德國襲擊艦四處襲擾。“喬治五世”級甫一服役便成“救火隊員”,其先進的雷達也令其足以勝任北極護航、暗夜搜尋等複雜天氣下的任務,令多數對手不敢輕舉妄動,護衛了盟軍脆弱的海上血脈。
縱觀將近5年的服役歷程,“喬治五世”級幾乎參加了皇家海軍1940年末以來的歷次重大行動,儘管使用中曾多有故障,也付出了戰沉的代價,但最終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1945年9月2日上午,“喬治五世”號及姊妹艦“安森”號,與美國、法國的“條約型戰列艦”一起在東京灣見證了戰爭的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