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湯(詞語)

喝湯(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陽人(還有關中地區農村)將吃晚飯習慣的稱為“喝湯”。說是喝湯,其實饃、飯、菜都有。親友鄉鄰見面,互致問候,也常問“喝湯了沒有?”。

喝湯被用於比喻義時,可能表示“得到施捨”或“沾光”,意象來源於在別人吃飯時分一點湯喝的行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喝湯
  • 含義:以“喝湯”代替“晚飯”
  • 來源:民間傳說
  • 來源朝代:明朝永樂二年
來歷,講究,注意事項,引申義,

來歷

以“喝湯”代替“晚飯”,來源於一段民間傳說。據傳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桱被明成祖朱棣封到南陽為唐定王。他窮奢極欲,橫徵暴斂,建造了豪華的王府和王府花園,僅王府宮殿就有800多間。南陽百姓滿足不了王室的揮霍, 朱檉就強令百姓把一日三餐改為一日兩餐,節餘一頓飯的口糧全部上交王府。有位在王府花園修壘假山的老石匠,終日勞累,飢餓難忍,夜晚回家後就挖些野菜熬湯充飢。不料被在王府山上賞玩夜色的朱桱發現了炊煙,即命人把石匠抓來審問,問他為何大膽違反禁令。石匠辯解說沒有做飯,只是煮一點野菜湯。朱桱派人去揭鍋查驗,果然是野菜湯,石匠才得倖免一死。以後老石匠每晚回家,都煮點野菜湯喝。人們都紛紛仿效。為了躲避王府的追查,傍晚見面時都互致問候,問“喝湯了沒有?”這種習俗保持至今。

講究

“寧可食無肉,不可飯無湯”,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認為吃飯若是不喝湯,就稱不上一頓飯,而且吃得不舒服。 很多人以為,喝湯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殊不知,只有科學地喝湯,才能既吸收營養,又避免脂肪堆積。在這方面,我們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俗話說“飯前喝湯,苗條健康;飯後喝湯,越喝越胖”。飯前先喝幾口湯,有利於食物稀釋和攪拌,促進消化吸收。最重要的是,飯前喝湯可使胃裡的食物充分貼近胃壁,增強飽腹感,降低食慾。餐後再喝湯容易導致營養過剩,造成肥胖。
餐前的湯怎么喝也很有講究。老火湯、煲湯其實不適合餐前喝,因為其油鹽含量很高,多喝反而不利健康。最好選擇口味清淡的蔬菜湯,不僅爽口,還不會增加過多的熱量。經常感到胃脹、燒心、反酸的人通常消化不好、胃酸分泌較少,不宜餐前喝湯,因為這樣容易沖淡胃液,更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症患者,在外就餐儘量別喝湯。餐館做湯除了加入鹽外,還要加入等量的雞精、味素。雞精的鈉含量大概相當於普通鹽的一半,而味素含鈉量大概相當於鹽的六分之一。所以,那些鮮美異常的湯鈉含量非常高,對健康不利。

注意事項

1、飯前喝湯最好
俗話說“飯前喝湯,苗條又健康;飯後喝湯,越喝越胖”,這是有一定道理的。飯前先喝幾口湯,將口腔、食道潤滑一下,可以防止乾硬食品刺激消化道黏膜,有利於食物稀釋和攪拌,促進消化、吸收。最重要的是,飯前喝湯可使胃內食物充分貼近胃壁,增強飽腹感,從而抑制攝食中樞,降低人的食慾。
2、湯泡飯
很多人有這樣一個習慣,為了節省吃飯時間,或者是個人的口感喜好,喜歡將湯泡飯吃,而還有些父母也常常這樣用湯泡飯餵小孩,他們認為經湯泡過的飯會變得更鬆軟,更容易下咽和消化。
湯泡飯不用細嚼,就直接進到胃裡,勢必增加胃腸的負擔,食物中的養分也不容易被徹底吸收。胃和胰臟產生的消化液不多,這就加重了胃的消化負擔,日子一久,就容易導致胃病的發作。
3、中午喝湯不易長胖
早、中、晚哪一餐更適合喝湯呢?有專家指出,“午餐時喝湯吸收的熱量最少”,因此,為了防止長胖,不妨選擇中午喝湯。而晚餐則不宜喝太多的湯,否則快速吸收的營養堆積在體內,很容易導致體重增加。
4、喝湯別去渣
濃湯中肉類蛋白質的溶出率只有6-15%,剩餘85%以上的蛋白質仍留在湯渣中。
5、喝熱湯
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承受60度,溫度過高則會造成黏膜燙傷甚至消化道黏膜損傷
6、喝湯速度越慢越不容易胖
營養學家指出,如果延長吃飯的時間,就能充分享受食物的味道,並提前產生已經吃飽的感覺。喝湯也是如此。慢速喝湯會給食物的消化吸收留出充足的時間,感覺到飽了時,就是吃得恰到好處時;而快速喝湯,等你意識到飽了,可能攝入的食物已經超過了所需要的量。

引申義

用於比喻時,“喝湯”可能表示以下含義:
1、做簡單輕鬆的事。
2、從一大份利益中分得少許好處。
3、接受別人的施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