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國文公台

文公台位於滕州市西南7公里的滕城,為戰國時滕文公所築,故名文公台,亦名靈台。滕文公按孟子"政得在民"的主張,"施善政",政績卓然於泗上十二諸侯之上,古滕被譽以"善國"美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善國文公台
  • 位於:滕州市西南7公里的滕城
  • 故名:文公台、名靈台
  • 建築者:滕文公
  • 建築於:戰國
簡介,歷史,

簡介

台上原有文公祠。有《謁文公祠》詩句贊曰:"擾擾群雄事戰爭,獨談仁義不談兵,憑凌齊楚今何在?贏得長存善國名"。明清以後建廟立觀,成為儒、釋、道三教合流的"聖地"。昔日的文公台,香菸繚繞,古木參天,規模壯觀。
世易時移,滄海桑田,文公檯曆經劫難。在大力弘揚民族文化的今天,滕州市人民政府撥專款修復了文公台。古台保持原有的台基,高約10米,東西60餘米,南北50餘米。台上建有仿古式雙重檐頂的滕文公樓,樓高數十米。武中奇先生書寫的《滕文公樓》巨額匾牌懸於樓上,畫棟雕梁,飛檐碧瓦,絕勝於昔日之樓台。文公樓正廳內塑有滕文公問政於孟子,群臣聆聽、史官筆錄的臘塑彩象,一個個神采飛揚,栩栩如生。樓兩翼為對稱仿古式遊廊,內設有滕國十大名人雕像。
善國文公台

歷史

巍巍高台,殿陛森森,頗具規模。古台前,兩株古槐虬枝擎天,東西對峙,交相輝映,古台愈顯得悠遠古樸。此槐相傳為唐貞觀年間所植,千年古樹,蒼勁依舊,夏日綠葉蔽日,冬日虬龍舞天,當地人稱為"樹神"。觀者到此敬意油然而生,文人雅士更是感嘆不已。文公台正門嵌有民國初年滕邑人撰寫的磚制巨聯:"古蹟近荊流,曾向高台懷世子;遺封原叔繡,莫將飛閣誤滕王"。何謂"誤滕王"?因此處本應袂奉滕文公而當時卻供奉了玄武大帝;此處飛閣非滕王之閣。"誤滕王"另有一說。據明萬曆《滕縣誌》載:唐貞觀十三年,貴族李元嬰封為滕王,因其胡作非為,魚肉鄉里,被朝廷謫貶為洪州都督(今江西南昌)。李元嬰在那裡又仿建滕王閣,唐代詩人王勃為之作〈〈滕王閣序〉〉使南昌"滕王閣"名揚四海。聯語寓意不要將此處飛閣與王勃筆下的"滕王閣"相誤,亦可見當時文公台之壯偉。
文公台東側的古碑林,薈萃了唐以來的30餘塊碑碣。唐代的《造像碑》人物清楚,而碑文殘缺不可讀。碑林中央立有宋代《聖諭碑》,相傳該碑為宋大書法家黃庭堅書,上有宋太祖趙匡胤聖諭:" 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蒼難欺。"游者不僅為書法的精妙所吸引,更為那迄今頗有深意的文字所動,撫今思昔,感慨萬千。
文公台於1991年10月26日奠基修復,歷時近1年竣工。這裡地處墨聖故里,北鄰孔孟之鄉,南望楚天祥雲,西瀕微湖碧水,風光獨秀,物華天寶。文公台正以新的風貌迎接訪古尋幽、懷古思賢的文人雅士和廣大遊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