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菖蒲大蓑蛾

唐菖蒲大蓑蛾

昆蟲名,為鱗翅目,蓑蛾科。分布在江蘇、浙江、山東、安徽、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東、台灣等地。寄主除有唐菖蒲外,還有臘梅、梅花、向日葵、月季、薔薇、牡丹等花卉。以幼蟲取食葉片為害,還嚼食莖幹表皮,吐絲綴葉成囊,躲藏其中,頭伸出囊外取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唐菖蒲大蓑蛾
  • 別稱:大袋蛾、避債蛾、大皮蟲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昆蟲綱 Isecta
  • :鱗翅目
  • :蓑蛾科
  • 分布區域:江蘇、福建、河南、湖南、四川、雲南、廣東、台灣等
  • 學科:生物工程
  • 英文:Gladiolus demoiselle moths
簡介,成蟲,卵,幼蟲,發生規律,防治方法,生活習性,

簡介

昆蟲名,為鱗翅目,蓑蛾科。分布在江蘇、浙江、山東、安徽、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東、台灣等地。寄主除有唐菖蒲外,還有臘梅、梅花、向日葵、月季、薔薇、牡丹等花卉。以幼蟲取食葉片為害,還嚼食莖幹表皮,吐絲綴葉成囊,躲藏其中,頭伸出囊外取食。

成蟲

雌成蟲紡錘形,蛆狀,乳白色至乳黃色。頭極小。雄成蟲翅展35-44毫米,體翅暗褐色,密披絨毛。觸角羽狀。前後翅褐色,近外緣有4-5個透明斑。
唐菖蒲大蓑蛾唐菖蒲大蓑蛾

近圓球形,初為乳白色,後變為淡黃棕色。蟲囊內卵堆圓錐形,上端呈凹陷的球面狀。

幼蟲

初孵幼蟲體扁圓形,老熟幼蟲,雌蟲黑色,體粗大;雄蟲黃色,較小。蟲囊紡錘形,取食時囊的上端有1條柔軟的頸圈。雄囊的下部較細,雌囊則較大。

發生規律

該蟲年生1代,少數生有2代。以老熟幼蟲在蟲囊內越冬。5月上旬化蛹,5月中下旬羽化,成蟲有趨光性,晝伏夜出,雌成蟲經交配後在囊內產卵,6月中、下旬幼蟲孵化,隨風吐絲擴散,取食葉肉。該蟲喜高溫、乾旱的環境,所以在高溫乾旱的年份里,該蟲為害猖獗,幼蟲耐飢性較強。

防治方法

結合果園管理,冬季果樹落葉後可見到樹冠上蓑蛾的護囊,尤其是大蓑蛾的護囊十分明顯。可人工摘除,集中銷毀,也可用大蓑蛾幼蟲飼養家禽和藥劑防治。
(1)冬季整枝修剪時,摘除蟲囊,消滅越冬幼蟲。
(2)利用成蟲有趨光性,可用黑光燈誘殺。
(3)保護和利用天敵。主要有傘裙追寄蠅等。
(4)化學防治:在幼蟲為害盛期,噴1次青蟲菌與多角體病毒混合液200倍液。

生活習性

大蓑蛾食性雜,以幼蟲取食楊、柳、榆、泡桐、櫟、刺槐、海棠、蘋果、桃、桑、紫葉李、櫻花、石榴、丁香、月季、薔薇等植物的葉片。
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一年發生一代。廣州兩代,多以老熟幼蟲在護囊內掛在枝梢上越冬。一代地區幼蟲為害多在6月份。幼齡幼蟲僅食去下表皮和葉肉,留下的上表皮呈透明黃褐色斑塊。長大後將葉片咬成孔洞,嚴重時能食去全部葉片和嫩梢、枝皮等。雄蛾有趨光性。雌蛾產卵後不久即死去。幼蟲孵出後由母囊的排泄孔爬出,四處橫行,或葉絲飄揚傳及鄰樹。當幼蟲尋得嫩葉後,先葉絲營囊而後取食。蟲體體藏於保囊中,幼蟲活動或取食時頭、胸部伸出囊外,負囊行進。多於清晨、傍晚和陰天取食。隨著蟲體增大,護囊亦相應加大。雌蟲一生均生活在護囊內,7-9月幼蟲老熟時為害最烈。11月上旬越冬時轉換身體方向(頭向下,尾向上),並噴絲封閉囊口,使蟲體懸掛在寄主枝條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