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竺古道

唐竺古道

唐竺古道是唐蕃古道、蕃尼古道兩條古代商道的總稱,主體位於西藏境內,是古代溝通漢藏友誼,連線商貿往來的交通要道,也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竺古道
  • 地理位置:中國西藏自治區
古道概述,線路構成,唐蕃古道段,蕃尼古道段,知名景點,歷史事件,

古道概述

唐竺古道起自陝西西安(即長安),途經甘肅、青海、西藏拉薩(即邏些)、吉隆,至新德里,全長五六千公里,由唐竺古道和蕃尼古道兩條線路經拉薩組合而成,整條古道橫貫中國西部,跨越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聯通我國西南的友好鄰邦,故亦有絲綢南路之稱,一路冰川、峽谷、湖泊、草原盡覽,既有動人的傳說故事,也有瑰麗的自然美景,是西藏旅行線路中常規線路之外重新認識西藏的經典線路。
線路途徑(西藏境內):類烏齊→丁青→巴青→索縣→那曲→當雄→堆龍德慶→拉薩→浪卡子→江孜→白朗→日喀則→薩迦→拉孜→定日→聶拉木→吉隆(→加德滿都→新德里)

線路構成

唐蕃古道段

唐竺古道
起點是唐王朝的國都長安(今陝西西安),終點是吐蕃都城邏些(今西藏拉薩),跨越今陝西、甘肅、青海、四川和西藏5個省區,全長約3000公里,西藏境內跨越昌都(類烏齊、丁青)、那曲(巴青、索縣、那曲)、拉薩(當雄、堆龍德慶)地區,是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王松贊乾布時所走的大道。時至今日人們仍能在途中看到磅礴建築、聽到動人傳說,猶見當年情景,是西藏名副其實的人文之路。2016年,榮獲中國最受歡迎的自駕線路稱號。

蕃尼古道段

蕃尼古道為唐蕃古道的延伸,出現於公元7世紀,是吐蕃王朝與尼婆羅(今尼泊爾)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紐帶,在尼泊爾赤尊公主入藏時就已成型,中尼公路的開通就是在原古道基礎上形成發展而成。
唐竺古道

知名景點

1.昌都地區
類烏齊:伊日峽谷、伊日溫泉、德青頗章神山、查傑瑪大殿、卡瑪多林塔
丁青:金卡寺、乃查莫瑪尼堆、絨通寺、孜珠寺、布托湖、蘇毗人遺址
2.那曲地區
巴青:布加雪山、德錯宗神湖、沖倉寺、巴倉寺、高口溫泉、魯布寺、阿秀溫泉、麥莫溶洞
索縣:穹雄溝、綠玉湖、亞安岩洞溫泉、邦納寺、忠曲神泉、贊丹寺
那曲:孝登寺、卓瑪峽谷、桑丹康桑雪山
3.拉薩地區
當雄:納木錯、念青唐古拉峰、羊八井溫泉
堆龍德慶:乃朗寺、楚布寺
4.山南地區
浪卡子:羊卓雍錯、桑頂寺、雍布多寺、普莫雍錯
5.日喀則地區
江孜:卡若拉冰川、滿拉水庫、宗山古堡、白居寺、帕拉莊園
白朗:頗羅鼐故居遺址、朗袈泉、參卓林寺
日喀則:夏魯寺、帕索寺、桑珠孜宗堡、德慶格桑頗章、扎什倫布寺、俄爾寺
薩迦:薩迦寺、吉列寺、卡吾法王溫泉
拉孜:查木欽古墓群、拉孜曲德寺、達爾昌木欽寺、錫欽溫泉、芒普溫泉、拉軌崗日雪山
定日:協嘎爾曲德寺、孜布日神山、嘎瑪溝、珠穆朗瑪峰、絨布寺、馬卡魯峰、洛子峰、卓奧友峰、絨轄溝
聶拉木:希夏邦馬峰、崗彭慶峰、浪強錯
吉隆:佩枯錯、大唐天竺使出銘、拉瑪曲丹塔群、曲德寺、卓瑪拉康、貢唐王朝遺址、米拉日巴出生地、查嘎寺、擦木卡古戰場、招提壁壘、強準寺、開熱瀑布、帕巴寺、吉浦峽谷、乃村、日吾班巴神山、曲姆古拉雪山、朗吉錯神湖

歷史事件

  • 隋亡唐蕃狀況
隋末大亂,隋朝已經統治崩潰、名存實亡之後,李淵起兵。李淵起兵時只有太原一地,經過數年苦戰,李淵李世民擊敗眾多強敵,攻滅眾多割據勢力,擴張統一,李淵父子終於在長安(今西安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大唐帝國。李世民登基後,便開始向周邊進行擴張,先後擊敗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西域諸國,將漠南、漠北、西域等地納入唐朝的統治。
貞觀九年(634年),唐太宗派李靖、李道宗、李大亮、侯君集、等將領攻打吐谷渾。李道宗在庫山(今青海湖東南)擊敗吐谷渾軍。李靖的部下薩孤吳仁戰於曼都山,斬殺吐谷渾名王。諸位唐朝將領在牛心堆、赤水源擊敗吐谷渾,俘獲吐谷渾伏允的心膂之臣慕容孝雋,繳獲雜畜數萬。侯君集、李道宗在烏海擊敗吐谷渾,俘獲名王梁屈蔥。李靖在赤海大破吐谷渾天柱三部落,收雜畜二十萬;李大亮又俘獲吐谷渾名王20,雜畜五萬,到達且末西境。吐谷渾伏允逃跑,薛萬均指揮騎兵追擊,擊破吐谷渾餘黨。吐谷渾王伏允的兒子伏順率全國投降於唐軍,伏允自縊而死,吐谷渾歸附於唐朝。伏順被封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渾成為唐朝屬國。
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年僅13歲的藏人松贊乾布(公元617至650年)挑起吐蕃贊普的重任。他徵集了萬餘人,組成一支精銳之師,經過3年征戰,平定了內亂,完成了對青藏高原諸多小國的兼併,成了一個最受吐蕃臣民擁戴的國王。公元632年,松贊乾布率眾渡過雅魯藏布江,把國度山當澤遷到邏些(今拉薩),無論從自然、地理、氣候、軍事、政治諸方面衡量,都為後人選定了一個發展基業的好地方。
  • 唐文成公主入藏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松贊乾布派使者遠赴長安與唐朝通聘結好。之後唐太宗遣使到吐蕃回訪。據《冊府元龜》載,當松贊乾布聽說突厥與吐谷渾國王向唐王求親該尚公主時,也不甘落後,乃遣使赴長安請婚,但未得太宗允許。公元638年,松贊乾布擊敗了青海東部吐谷渾,進軍到唐朝羈縻少數民族的松州。韓威率輕騎偵查吐蕃軍,反為所敗。唐朝派出侯君集、執失思力、牛進達等將領與吐蕃交戰,唐軍主力侯君集部還沒出手,唐軍先鋒牛進達部已經擊敗吐蕃軍,松贊乾布大懼,退兵謝罪,退出党項、白蘭羌、吐谷渾等地,唐朝恢復了對党項、白蘭羌、吐谷渾的控制。松贊乾布派其相祿東贊獻金五千兩、其他寶物數百,前來求婚。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將一個宗室女封為文成公主,嫁給松贊乾布。唐太宗李世民招25歲的松贊乾布為駙馬爺,於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派江夏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去吐蕃。唐、蕃成了翁婿親家。 唐太宗征高句麗返回,松贊乾布獻金鵝並派使者上書說:“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並臣治之。高麗恃 遠,弗率於禮,天子自將度遼,隳城陷陣,指日凱旋,雖雁飛於天,無是之速。夫 鵝猶雁也,臣謹冶黃金為鵝以獻。” 從此200多年間,兩國使臣和商人往來不斷,終於在長安與拉薩之間,踏出了一條3000多公里的“黃金路”——唐蕃古道。
文成公主入藏9年,松贊乾布去世(享年34歲)。其時,她才25歲,可以回長安,但她依舊生活在吐蕃直至公元680年逝世,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可見她和西藏土地、人民感情之深。文成公主也葬於瓊結,和丈夫松贊乾布靈歸一處。
  • 赤尊公主入藏
赤尊公主入藏是西藏與尼泊爾的政治關係蜜月期的開始,許多學者認為此事件是蕃尼古道開通的緣起。根據尼泊爾史考定,雷未格諸人認為在吐蕃王朝時期,尼王光胄(號鴦輸伐摩)為加強與吐蕃王室的關係,以其女毗俱胝妻之藏王松贊乾布,藏籍稱之為赤尊公主。
隨著吐蕃的興起,統一青藏高原的松贊乾布不滿於吐蕃的領域範圍,開始武力擴張和加強對外交流。一日早朝時,松贊乾布把自己娶尼婆羅公主和大唐公主的意願巧妙地告訴了自己的大臣。大臣們領會了贊普的想法,於是祿東贊和吞米桑布扎統率的五百臣僕騎士(《西藏通史》中亦有“一百騎士”之說),攜帶多種黃金珠寶和鑲嵌著無價之寶紅寶石的特殊玻璃寶鎧等聘禮,以及松贊乾布的親筆書信三封,從拉薩出發,浩浩蕩蕩地奔赴尼泊爾。從此開啟了兩國近200年友好和平交往時期。迎親隊伍途經吉隆前往尼泊爾,吉隆溝從此出現在歷史記載中。
  • 王玄策出使印度
王玄策唐太宗當政時任大唐右衛長史,出使當時的印度,印度人正好在鬧政變,也想藉機殺唐朝使節,奪取財富。該使節和幾個副手脫逃後,以松贊乾布--中國皇帝女婿的名義,向尼泊爾國王借兵,借兵一萬人,進攻印度的首都,以少勝多,打敗了五六萬的天竺軍隊,並且向中印度進軍,將印度國王活捉,送到長安關押起來。並且立了新的印度國王,此後他還多次出使印度,都得到了最高規格的接待。
1990年大唐天竺使出銘的發現為此路線提供了可靠的珍貴材料。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第一小組在吉隆縣宗喀山口發現的《大唐天竺使出銘》這一重要的歷史文物(當地人稱為阿瓦呷英摩崖題銘),題銘文字因多年風化,侵蝕嚴重,有許多已模糊不清,但從題銘及文中“大唐顯慶三年”的年號來看,系唐顯慶三年(658)一方題銘,文中記述了唐代使節王玄策出使天竺(今印度),途中經過吉隆的過程。它是今天西藏自治區內所見最早的漢文碑銘,甚至比長慶會盟碑都要早出許多年。這一珍貴題銘對進一步研究古代唐蕃、中外關係等問題,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和價值。2001年06月25日,大唐天竺使出銘作為公元658年的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