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穆宗李恆光陵

唐穆宗李恆光陵

唐穆宗李恆光陵又稱李恆墓、光陵。位於陝西省渭南蒲城縣城北十五公里的堯山西嶺(今屬翔村鄉光陵村),陵區現長3598.6米,寬123.3米,占地16頃92畝8分;陵地北高南低,下宮距陵約2.5公里;堯山西嶺又名“重山”,北距主峰數公里,因與堯山主峰數公里,因與堯山主峰重疊,故名。封內二十平方公里。

唐穆宗李恆(795年―824年),原名李宥,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唐憲宗第三子,初封建安郡王,後進封遂王。812年,被立為皇太子。820年繼位,在位五年(820年―824年在位)。生於唐德宗貞元十年(公元794年),長慶四年(公元824年)春,死於大明宮清思殿,終年三十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唐穆宗李恆光陵
  • 地理位置:陝西省渭南蒲城縣翔村鄉光陵村
  • 氣候類型:暖溫帶半濕潤氣候
  • 占地面積:20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早8:00晚5:00
  • 景點級別:國家級
  • 門票價格:免費
結構,陵區石刻,李恆,

結構

光陵位於蒲城縣城北十五公里的堯山西嶺,依山為陵,周圍20公里。陵園南北二神門距離2900米,東西二神門距離2350米,陵園呈東西窄、南北長。現存西南角闕遺址,底徑12米、高1.5米,位於皇邊村北,南神門北20米為獻殿遺址。範圍東西300米、南北150米,遺址內有清代畢沅書的唐穆宗光陵石碑。玄宮在半山上。
光陵雖極力維持故制,但已國力不支,規模已大為縮小,其內城、外城也設四門,位置分別為:
朱雀門。今翔村鄉新至坡;
玄武門。今罕井鎮獅子坡;
唐穆宗李恆光陵
青龍門。今上王鄉唐陵村西南;
白虎門。今翔村鄉後皇邊村。
光陵石刻比之橋陵、泰陵,已顯得卑弱瘦小,較為粗疏的矯飾已掩蓋不住精神氣度的委靡,預示著唐王朝一蹶不振的衰落景象。石雕藝術作品已難體現盛唐神韻,這標誌著自穆宗起,唐朝已進入了晚唐期。
地面石刻保留現狀為:四門石獅猶存;華表東仆西殘;石人存八(均殘);鴕鳥存一(殘);鞍馬存三、飛馬存二、六馬遺失。光陵陪葬墓有:恭喜王皇后墓及貞獻肖皇后墓。

陵區石刻

陵區原有石刻,與豐陵相同。現殘存四門石獅二對,形制同景陵。石獅身高175、身寬85厘米。石獅頭呈方形,眉脊突起、顴骨突出,軀體肥壯。
神道石刻組契約泰陵,東西列間距60米。
華表位於乳台闕址北107米。華表高715厘米。形制與崇陵石望柱相近。
翼馬位於石望柱北22米。翼馬身長2.35米、身高2.50米。東列翼馬,頭頂有獨角,角微小,披長鬃,垂尾;西列翼馬,頭頂殘,短鬃,縛尾。
鴕鳥均殘毀,僅於北列翼馬北邊發現殘鴕鳥石塊。 石馬在東列翼馬和殘鴕鳥石塊北發現兩個殘石馬,從殘存部分看,馬背置鞍韉,均無馬鐙,披障泥,系鞅秋,飾杏葉。在殘石馬北邊,有一殘石人,腰系環帶,上有銙,從服飾看,系牽馬者。
石人身高2.68米。東列石人僅存1,位於翼馬北155米,形制同景陵;西列石人存4,頭戴高冠,冠前飾團花紋,兩側飾羽翅紋,穿廣袖長袍,袖胡過膝,腳著靴,雙手拄五節劍。
北神門外有石馬3對,均殘,東西列間距32米。南數第一對在闕址北62米,第二、第三對南北間距均為24米。從殘存部分看,形制同神道石馬。
光陵陪葬墓,據《長安志》載有二座,為恭僖王皇后、貞獻蕭皇后。《唐會要》卷二十一載,光陵陪葬有恭僖太后王氏和貞懿太后肖氏。現僅於光陵南邊的下溝村發現一陪葬墓。
唐穆宗李恆光陵

李恆

唐穆宗李恆(795年―824年),原名李宥,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唐憲宗第三子,母懿安皇太后郭氏,初封建安郡王,後進封遂王。元和七年(812年)惠昭太子死,被立為皇太子。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為宦官擁立為帝,時年26歲,在位5年(公元821-824年)。生於唐德宗貞元十年(公元794年),長慶四年(公元824年)春,死於大明宮清思殿,終年三十歲。
李恆在位僅三年多的時間,且“宴樂過多,畋游無度”,“不留意天下之務”,致使“文武百僚,中外萬品,有心者無不憤忿,有口者無不咨嗟”(裴度諫言),且寵信宦官、方士,“*食耳*其金石之藥”,致河朔復叛,朝野洶洶,使唐王朝已有起色的局面再次走向崩潰的邊緣。因之李恆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昏君。
穆宗在位期間,游幸無常,好擊毬奏樂,沉於酒色,久不視朝,把國家政事忘在九霄雲外,使唐朝的政治腐敗,無力對付藩鎮,造成河朔三鎮再度割據,朋黨鬥爭更加激烈,爭權奪利,互相傾軋。穆宗還希望長生不死,很早就開始服金石之藥。長慶四年(824年)正月十一日,穆宗中毒,病死在皇宮中的寢殿,終年30歲,葬光陵。
長慶四年十一月,葬穆宗於光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