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陵(唐玄宗泰陵)

泰陵(唐玄宗李隆基和元獻皇后楊氏的合葬陵)

唐玄宗泰陵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泰陵,陝西關中十八唐帝陵之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五龍山余脈金粟山,是唐朝第七位皇帝玄宗李隆基元獻皇后楊氏的合葬陵。

泰陵因山為陵,玄宮開鑿在金粟山主峰南麓,陵園東西神牆分別建在左右兩側的山樑之上。陵園建制仿京師唐長安城,規模宏大,氣勢磅礴,陵區封域約為38公里。雖經一千多年風雨,神道兩側三十四對石刻依舊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1956年8月6日,泰陵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包含泰陵在內的唐代帝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4月24日,包含泰陵在內的唐代帝陵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陵
  • 地理位置: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五龍山余脈金粟山
  • 所處時代:唐朝 
  • 占地面積:114000 m 
  • 保護級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全年24小時免費開放 
  • 編號:5-0184-2-040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陵園布局,建築遺址,陪葬墓葬,文物遺存,陵園石碑,陵園石刻,出土文物,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位置,門票,交通,

歷史沿革

寶應元年四月初五(762年5月3日),李隆基病逝於長安城宮城太極宮神龍殿。群臣上謚曰“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
唐寶應二年三月十八日(763年5月5日),唐代宗將玄宗安葬於同州奉先縣北二十里之金粟山,曰泰陵。早年去世的元獻皇后楊氏的棺槨從細柳原遷來,與玄宗合葬泰陵。
貞元十四年(798年),唐德宗崔損充修八陵使,對因閥槳兆年久失修和動亂毀壞的八座帝陵進行重建,其中在泰陵等5座陵區之內分別修造宮殿三百七十八間。
後梁開平二年(908年)起,數年間,泰陵等多數唐陵地宮被溫韜聚眾盜掘一空。後唐時期的統治者曾下詔表示修奉唐代帝王陵寢,但國祚短暫,難以有效實行。
乾隆四十年(1775年),蒲城縣知縣馮方鄴在泰陵等縣內唐四陵分別修保護圍牆,並置守陵十戶人家。同年,陝西巡撫畢沅在朱雀門內獻殿附近立“唐元宗泰陵”石碑1通(“元”即“玄”,避康熙玄燁諱),它記錄了畢沅一生為保護陝西曆代文化遺產所付出的心血。
20世紀50年代起至90年代,中央和地方有關部門曾數次對泰陵進行過一定程度的調查,初步掌握了泰陵現存遺蹟的存留狀況。

建築格局

陵園布局

泰陵陵園之崇厚雖不及為盡孝道而營建的橋陵,但其平面設定亦酷似京城長安。陵園分為內、外兩城,內城城垣夯築,四周各闢一門,南曰朱雀門,北曰玄武門,東曰青龍門,西曰白虎門。四門上皆築闕,門前皆豎石刻。陵牆四角皆築角闕。陵園地面建築除朱雀門內雄偉的獻殿以外,尚有下宮、闕樓、迴廊等富麗建築多處。整個陵園宮殿連綿,亭台樓閣,星羅棋布,蒼松翠柏,蔭郁繁茂,奇花異木,馨香紛呈。陵園內另置陵署,設陵台令及主文、主樂、主輦、典事等官員數人,陵戶數百。另設折衝府,專門負責陵園安全。陵園禮儀制度亦如皇帝生前。

建築遺址

泰陵陵園封域以一周順山勢起伏的土質夯築城垣為標誌,稱為神牆。平面略呈方形,東西1680米、南北1700米。牆垣四隅曾建夯築角樓,今角樓基址俱平毀。神牆四面中部各闢一門,門外各築夯土闕台一對,朱雀門外設神道,其南端以間距180米的1對乳台以及內側的神午門為標誌,長439米。朱雀門北20米處為獻殿(寢殿)遺址,東西120米、南北80米,其餘宮殿建築群已消失殆盡。

陪葬墓葬

泰陵陪葬墓見於文獻記載者僅有高力士墓一座。該墓位於乳台東南1300米左右的山西村。封土為圓丘形,原底徑35米、高約12米,現殘高7米。該墓坐北朝南,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組成,總長約60米。
1982年5月,在下宮遺址南側曾發現一座有一定規模的唐墓,因未發掘,尚不能確認是否為泰陵陪葬墓。

文物遺存

陵園石碑

泰陵下宮遺址內,豎有1通“大宋新修唐玄宗皇帝廟碑”,記述了北宋趙匡胤下詔重修歷代被盜帝榜臘櫻陵及修復泰陵事,碑曰:“聖朝乾德四年,敕置守陵人戶,建廟於舊陵之側。內降禮衣一幅,常服一襲,以衣之。”該碑立於“開寶六年歲次癸酉月甲寅朔九日壬戌”。朱雀門內獻殿遺址附近,豎有1通“唐元宗泰陵”(“元”即“玄”,避康熙皇帝玄燁諱)青石碑(高3.2米,寬0.9米)。

陵園石刻

泰陵陵園的石刻,遵循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合葬之乾陵定踏挨講制,在陵園內城的四門之外,均置有精美的大型石雕刻,現存57件。玄武門外存石獅1對,立馬1對,石牽馬人1對;青龍門外存石獅1對;白虎門外存石蹲獅1尊,其餘均分布於朱雀門外寬闊漫長的神道兩側,東西相距約60米,由南往北,依次計有華表1件,天馬、鴕鳥各1對,仗馬4件及牽馬馭手5對,石人像19件和石蹲獅1對。

出土文物

1999年夏季,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被盜的高力士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墓葬為長宙匙海危斜坡墓道四天井單磚墓室,設定有石門。墓道和墓室壁畫遭長期滲水浸泡而剝落。該墓雖經多次被盜,但仍出土粉彩泥質紅陶俑220餘雅煉員海件,有騎馬俑、站立女俑及風帽男立俑、動物俑等20餘種,俑均造型生動,形態逼真。另厚匙愚有“開元通寶”、“乾元重寶”等銅錢20餘枚以及少量遺骨。
高力士墓中出土長方形墓誌一合,青石質,志蓋長1.12米,寬0.78米,厚0.12米,盝頂蓋上陽刻篆書“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贈揚州大都督高公墓誌”,四剎減地線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圖案。志危轎石志蓋同大,厚0.14米,四周線刻十二生肖圖案。志文行楷書體,尚書駕部員外郎知制誥潘炎撰文,太中大夫將作少監翰林待詔張少悌書丹,45行,行10~34字不等,總計1420字。志文敘述了高力士的世系、出身、為人、功績、官職、家庭情況及死因等,無一字缺佚,可補正《高力士神道碑》及史傳中的錯訛和不足。
高力士神道碑,1963年至1971年在高力士墓附近出土,已殘為兩節,1982年修復接對完成。碑身為純色大青石料鑿成,通高4.05米,寬1.50米,厚0.25米。碑頭六螭下垂,兩側線刻纏枝卷葉花紋,碑身背面平素。京兆府戶曹參軍李陽冰篆額,題“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贈揚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正文為翰林待詔張少悌書丹。碑文共30行,行55字,共約1650字。筆力蒼勁、行書流暢,柔麗中有剛健之氣,為後世所稱道。

研究價值

高力士墓是中國發現並發掘的官職最高的宦官墓葬。高力士生前位及一品,權勢顯赫,是海內外知名的歷史人物,是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見證人,但此墓的規格等級、建造質量等方面都顯得粗糙簡陋,與其應有的地位不甚相符。這反映了中唐以後唐王朝政治經濟的衰落不力。這座墓的發掘為唐史和中國宦官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保護措施

1956年8月6日,泰陵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25日,包含泰陵在內的唐代帝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27日,包含泰陵在內的唐代帝陵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二五”專項規劃》“十二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2016年10月31日,包含泰陵在內的唐代帝陵(含唐順陵)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三五”專項規劃》“十三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2019年4月24日,包含泰陵在內的唐代帝陵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021年10月12日,包含泰陵在內的唐代帝陵(含唐順陵)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旅遊信息

位置

泰陵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五龍山余脈金粟山。
玄宗泰陵

門票

泰陵陵全年24小時免費開放。

交通

泰陵沒有直達車輛,遊覽須自駕或包車、租車。

陪葬墓葬

泰陵陪葬墓見於文獻記載者僅有高力士墓一座。該墓位於乳台東南1300米左右的山西村。封土為圓丘形,原底徑35米、高約12米,現殘高7米。該墓坐北朝南,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組成,總長約60米。
1982年5月,在下宮遺址南側曾發現一座有一定規模的唐墓,因未發掘,尚不能確認是否為泰陵陪葬墓。

文物遺存

陵園石碑

泰陵下宮遺址內,豎有1通“大宋新修唐玄宗皇帝廟碑”,記述了北宋趙匡胤下詔重修歷代被盜帝陵及修復泰陵事,碑曰:“聖朝乾德四年,敕置守陵人戶,建廟於舊陵之側。內降禮衣一幅,常服一襲,以衣之。”該碑立於“開寶六年歲次癸酉月甲寅朔九日壬戌”。朱雀門內獻殿遺址附近,豎有1通“唐元宗泰陵”(“元”即“玄”,避康熙皇帝玄燁諱)青石碑(高3.2米,寬0.9米)。

陵園石刻

泰陵陵園的石刻,遵循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合葬之乾陵定製,在陵園內城的四門之外,均置有精美的大型石雕刻,現存57件。玄武門外存石獅1對,立馬1對,石牽馬人1對;青龍門外存石獅1對;白虎門外存石蹲獅1尊,其餘均分布於朱雀門外寬闊漫長的神道兩側,東西相距約60米,由南往北,依次計有華表1件,天馬、鴕鳥各1對,仗馬4件及牽馬馭手5對,石人像19件和石蹲獅1對。

出土文物

1999年夏季,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被盜的高力士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墓葬為長斜坡墓道四天井單磚墓室,設定有石門。墓道和墓室壁畫遭長期滲水浸泡而剝落。該墓雖經多次被盜,但仍出土粉彩泥質紅陶俑220餘件,有騎馬俑、站立女俑及風帽男立俑、動物俑等20餘種,俑均造型生動,形態逼真。另有“開元通寶”、“乾元重寶”等銅錢20餘枚以及少量遺骨。
高力士墓中出土長方形墓誌一合,青石質,志蓋長1.12米,寬0.78米,厚0.12米,盝頂蓋上陽刻篆書“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贈揚州大都督高公墓誌”,四剎減地線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圖案。志石志蓋同大,厚0.14米,四周線刻十二生肖圖案。志文行楷書體,尚書駕部員外郎知制誥潘炎撰文,太中大夫將作少監翰林待詔張少悌書丹,45行,行10~34字不等,總計1420字。志文敘述了高力士的世系、出身、為人、功績、官職、家庭情況及死因等,無一字缺佚,可補正《高力士神道碑》及史傳中的錯訛和不足。
高力士神道碑,1963年至1971年在高力士墓附近出土,已殘為兩節,1982年修復接對完成。碑身為純色大青石料鑿成,通高4.05米,寬1.50米,厚0.25米。碑頭六螭下垂,兩側線刻纏枝卷葉花紋,碑身背面平素。京兆府戶曹參軍李陽冰篆額,題“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贈揚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正文為翰林待詔張少悌書丹。碑文共30行,行55字,共約1650字。筆力蒼勁、行書流暢,柔麗中有剛健之氣,為後世所稱道。

研究價值

高力士墓是中國發現並發掘的官職最高的宦官墓葬。高力士生前位及一品,權勢顯赫,是海內外知名的歷史人物,是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見證人,但此墓的規格等級、建造質量等方面都顯得粗糙簡陋,與其應有的地位不甚相符。這反映了中唐以後唐王朝政治經濟的衰落不力。這座墓的發掘為唐史和中國宦官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保護措施

1956年8月6日,泰陵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25日,包含泰陵在內的唐代帝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27日,包含泰陵在內的唐代帝陵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二五”專項規劃》“十二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2016年10月31日,包含泰陵在內的唐代帝陵(含唐順陵)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三五”專項規劃》“十三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2019年4月24日,包含泰陵在內的唐代帝陵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021年10月12日,包含泰陵在內的唐代帝陵(含唐順陵)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旅遊信息

位置

泰陵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五龍山余脈金粟山。
玄宗泰陵

門票

泰陵陵全年24小時免費開放。

交通

泰陵沒有直達車輛,遊覽須自駕或包車、租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