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故事叢書:韓愈故事

唐宋八大家故事叢書:韓愈故事

《唐宋八大家故事叢書:韓愈故事》內容提要:唐宋八大家故事叢書為唐宋八大家中的每個人創作編撰一個故事集,從其人生中截取最能表現其性情、最有故事情節的事件,通過簡明精煉的文筆描述出來。我們要求作者把嚴謹的學術研究和生動的文學創作結合起來,在對傳主生平事跡進行堅實考證的基礎上再進行合理的想像和虛構,寫成既有學術性又有可讀性的文學故事。為人們了解八大家之人品、之才氣、之作品搭建一個橋樑,為閱讀和學習寫作創造一點氛圍。

基本介紹

  • 書名:《唐宋八大家故事叢書:韓愈故事》
  • 作者:畢寶魁
  • ISBN:978-7-5445-2610-4
  • 頁數:171頁
  • 定價:¥23.00元
  • 出版社:長春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01-01
  • 開本:16開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唐宋八大家故事叢書:韓愈故事》編輯推薦:中國古代的主流文化是詩文,即詩歌和散文。散文發展中,對後世影響巨大,直到如今依然被人們喜愛並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唐宋八大家”。但是,唐宋八大家離我們已千年,千年的歷史進程將他們與我們的生活狀態拉開很大的距離,我們對他們已很生疏,要真正理解他們的思想、性格以及反映在作品中的喜怒哀樂,就必須走近他們。

作者簡介

畢寶魁,男,漢族,1952年3月生,遼寧鐵嶺人。1987年畢業於遼寧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遼寧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王維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韓愈研究會理事、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員、遼寧省傳記文學學會理事、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
出版專著主要有:《中國古代文化史知識》、《東北古代文學概覽》、《移祚兵梟——朱溫》、《新注花間集》、《唐詩三百首譯註評》、《宋詞三百首譯註評》、《官場傾陷》、《王維傳》、《李商隱傳》、《李清照》、《唐宮嬌女太平公主》、《韓孟詩派研究》、《宋詞故事》、《隋唐生活掠影》、《士人生活掠影》、《機阱鬼蜮》、《王安石傳》、《九梅村詩集校注》、《國學知識講話》、《中國文學史話》等30餘種。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

圖書目錄

獨闖京師:唐代的“長安漂”
四友聯翩去行卷 同登金榜結同年
鵰鶚失勢病鷦鷯假翼翔
仁人愛人仁貓愛貓
你如不發達就必定餓死
有權就用:保舉張籍為解元
為嫂子服喪一年
健兒爭夸殺留後連屋累棟燒成灰
分曹決勝約前定 百馬攢蹄近相映
將軍仰笑軍吏賀 五色離披馬前墮
面對兩尊英雄雕像的禮拜
祭文絕唱:《祭十二郎文》
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
華山一景:韓愈投書處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貶陽山做小官
退之不幸陽山幸百紀於今有盛名
偶然題作木居士 便有無窮求福人
內熱外冷的怪人劉叉
李正真:韓愈生母還是乳母
仗義助盧仝防賊
發人深省:唐代第一哭
妙招炒作牛僧孺
方將斂之道且欲冠其顛
把和尚勸成俗人
一位道士的鬧劇
力挺天才詩人李賀
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
千載斷碑人膾炙 不知世有段文昌
趣味盎然的《華山女》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州路八千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亭前樹子關何事也得天公賜姓韓
近來韓閣老疏我我心知
勇奪三軍之帥
後 記

文摘

著作權頁:



但韓愈當時剛剛十二歲,畢竟未諳人情世故,稚嫩的肩膀無法承擔千斤重擔,是嫂夫人為他承擔著。幾千里地,韓愈和嫂夫人護送著韓會的靈柩回到河陽韓氏祖塋安葬。
安穩日子沒有兩年,家鄉河陽一代戰火重起,兵荒馬亂,嫂夫人帶著一家人,主僕幾十口,躲避戰亂來到江南宣州,一路上,大事小情都是嫂夫人操勞。她是個堅強有本事的女人,一大家子沒有散夥,日子照舊過,多虧了這個女人。
韓愈的啟蒙老師也是嫂夫人,前文提到,鄭夫人有很高的文化修養,韓愈十歲跟隨哥哥到貶所韶關,沒有受到正規的學校教育,基本是嫂夫人每天教他識文斷字,教他《論語》和《孟子》,給他講解《詩經》和《楚辭》,使他從小便養成好讀書的習慣。
過度的操勞使嫂夫人衰老得很快,不到五十歲的女人,就已經滿頭白髮,身體很虛弱了。韓愈離開宣州到長安獨闖天下時,發誓要闖出個名堂來。
他構想自己能夠金榜題名,能夠加官晉爵,然後迎接嫂夫人和家眷到京師來,過舉家團圓的美好生活。正是這種家族責任感和報恩的緊迫感,才促使韓愈對於入仕的急切超乎常人。他進士及第便參加三次博學宏詞科考試,因為這種考試是邁進官場的敲門磚。如果及第,很快便會被委派官吏,可以拿到俸祿。這樣便可以實現自己的初衷,接全家到京師來,讓辛苦一生的嫂夫人安享晚年。
韓愈連續三年都名落孫山。於是便開始直接給宰相上書,連續寫三封信,表達自己急於為朝廷效力的迫切心情。但三封信如泥牛人海一去無回,沒有任何回音。韓愈鬱悶憂傷,只好回河陽老家去。
途中經過偃師,韓愈心情鬱悶,隨便找一家旅店就休息了。自己要了幾個小菜,喝點悶酒。晚上又喝點茶水,感到心裡惴惴不安,心焦魔亂,實在無法入睡,隨便到院落里溜達溜達。信步而行,拐過一個小月亮門,隱約聽到有人在哭泣,見側面牛車上停著一口棺材。韓愈心想:“什麼人不幸,死在異地,靈柩還要在此住店。”心情更是煩躁。忽然感覺哭聲非常耳熟,急忙走上前去。不看則已,一看大驚失色。原來哭的人正是侄兒韓老成。
韓愈忙問:“怎么回事?是誰亡故?”韓老成一看是自己叔叔韓愈,哭聲立即更大了:“叔叔,我娘沒了!是我娘死了!”
韓愈聽罷,撲通跪在嫂夫人的靈柩前,哽咽,再哽咽,說不出話來,抽抽搭搭,淚如雨下。他沒有哭出聲來。因為現在韓門裡他便是唯一的頂樑柱了。他急於入仕當官,就是要儘快報答嫂夫人的大恩大德,同時也報答乳母的大恩大德,讓自己一家人都過上好日子。但是,嫂夫人再也不能享受小弟帶給她的好生活了。韓愈痛心疾首,不斷出現“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話。這種遺憾真是人們普遍遇到的,因此人們在有條件的時候要儘量儘快孝敬父母,善待一切親人。
家人見主人在這裡,一切都放心輕鬆了。韓愈理所當然負起責任來。他在嫂夫人的靈柩前上香,叩頭。然後告訴韓老成他們都去休息,他一個人為嫂夫人守靈。韓老成不肯離去,這叔侄二人坐在鄭夫人的棺槨前,一會兒往燒紙盆里放幾張燒紙。火光閃爍一夜,叔侄二人坐了一夜。寂寞一會,談嘮一會兒,直到東方黎明。韓愈先在腹中打成腹稿,默默向靈柩里的嫂夫人傳遞自己的心聲,他感覺,嫂夫人能夠聽到他的哭訴:
維年月日,愈謹於逆旅備時羞之奠,再拜頓首,敢昭祭於六嫂滎陽鄭氏夫人之靈。嗚呼!天禍我家,降集百殃。我生不辰,三歲而孤。蒙幼未知,鞠我者兄。在死而生,實維嫂恩。未齔一年,兄宦王官。提攜負任,去洛居秦。念寒而衣,念飢而飧。疾疹水火,無災及身。劬勞閔閔,保此愚庸。年方及紀,薦及凶屯。兄罹讒口,承命遠遷。窮荒海隅,夭閼百年。萬里故鄉,幼孤在前。相顧不歸,泣血號天。微嫂之力,化為夷蠻。……嗚呼哀哉!昔在韶州之行,受命於元兄。日:“爾幼養於嫂,喪服必以期!”今其敢忘?天實臨之。……嗚呼哀哉,日月有時。歸合塋封,終天永辭。絕而復甦,伏惟尚饗。
大意為:某年某月某日,韓愈謹在旅舍備下時令糕點與菜餚,兩次叩頭,祭奠六嫂滎陽鄭氏的魂靈。嗚呼哀哉!

後記

元旦開始動筆,歷時一個月,完成本書初稿。因正值假期,心無旁騖,得以專心致志,故進度比較快,基本按照計畫完成。之所以如此,還因為我曾經撰寫過《韓孟詩派研究》一書,對於韓愈的全部詩文閱讀過不止一次,對韓愈社會交往也很熟悉,其故事、其形象、其性格仿佛是活的一樣,故寫作起來有得心應手、駕輕就熟之感。這便使前言中所談之“根基”可以得到基本保證的原因。
同時本人也曾經撰寫過《隋唐生活掠影》以及《唐宮驕女——太平公主》二書,對唐代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如打馬球、玩樗蒲、賞牡丹花、科舉考試之過程等都曾經寫過,故知識比較紮實、準確。就知識掌握來說,閱讀不如講授,講授不如寫作。學問是在閱讀、思考、觀察、寫作過程中不斷提高的。這便使前言中所談之“土壤”比較肥沃而不貧瘠。
為確保知識的準確,身旁始終放著錢仲聯集釋的《韓昌黎詩系年集釋》,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的《韓昌黎文集校注》,張清華著的《韓學研究》三書,沒有把握者隨時翻檢,保證故事中之時間、地點、人物的準確性。另外,還有鐘林斌先生的《韓愈傳》、陳新璋先生的《韓愈傳》也同時放置桌旁,其他有關韓愈之書亦隨時查閱,都有啟迪之作用。
目前文化熱開始升溫,但鄙人認為,不要泛文化,不要低俗文化,學者與作家不應該低級媚俗,對於胡編亂造歷史,對於惡搞歷史以及文化名人的做法應當抵制,給社會提供健康、科學、有趣味的文化產品,這是文人的良心與天職。
只有健康、科學、有趣味的文化產品才可以獲取永遠的生命。
韓愈和柳宗元的關係也很重要,但本書字數已超規模,故擬在《柳宗元故事》中講述韓愈與柳宗元、劉禹錫之關係。
但願本書對於讀者能夠有所啟迪與補益。
外面鞭炮聲此起彼伏,感覺是為本書祝賀,故心情大悅,或許也是這套叢書的好兆頭吧!

序言

一切功名利祿、榮華富貴都是暫時的,如過眼煙雲,隨著肉體的死亡而同時遠去。只有道德文化是永恆的,精神產品永不磨滅,在歷史上曾產生過巨大影響的精神產品更是如此。它們如同日月光耀長空,如同江河長流大地,將與人類的存在長相終始。
在精神產品中,最易流傳,對後世影響最大者當數文學作品。曹丕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李白說:“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說:“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都是此意。春秋時期提出的“三不朽”觀念中,道德文化便是其中的主體和核心。
中國古代的主流文化是詩文,即詩歌和散文。散文發展中,對後世影響巨大,直到如今依然被人們喜愛並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唐宋八大家”。但是,唐宋八大家離我們已千年,千年的歷史進程將他們與我們的生活狀態拉開很大的距離,我們對他們已很生疏,要真正理解他們的思想、性格以及反映在作品中的喜怒哀樂,就必須走近他們。
無論多么偉大的文學家,都是人不是神。他們與我們有許多相似的經歷與情感,有許多相似的苦辣與酸甜,甚或遭遇過同樣的坎坷與挫折,受到過同樣的磨難與熬煎。古今的人性是相通的,故我們才有可能感知他們,走近他們。本著以今溯古,,以己度人的精神,我們可以撥去歷史的灰塵,用平等的眼光來看待這些歷史文化的偉人,進入到他們的生活中去,與他們同舅父說,仲永已沒有什麼詩才了,和普通農民沒什麼區別。而且養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其生呼吸共命運,使他們的精神復活,成為我們的知心朋友,成為我們現代精神家園中的楷模。 為此,我們設計了這套選題,為唐宋八大家中的每個人創作編撰一個故事集,從其人生中截取最能表現其性情、最有故事情節的事件,通過簡明精煉的文筆描述出來。我們要求作者把嚴謹的學術研究和生動的文學創作結合起來,在對傳主生平事跡進行堅實考證的基礎上再進行合理的想像和虛構,寫成既有學術性又有可讀性的文學故事。為人們了解八大家之人品、之才氣、之作品搭建一個橋樑,為閱讀和學習寫作創造一點氛圍。
閱讀欣賞是享受前人之成果,而更重要的是創作出文學的精品來供後人閱讀和欣賞,這樣才能在文化的長河中不斷注入新的水流,因此更重要、更有實際意義的是創作。孔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我們需要的不是苗,也不是秀,而是實。
為使這套書能夠達到我們設計的要求,我們請很有學術功底而又有文學創作能力的中青年學者來執筆撰稿。雖然每個人的學術修養和寫作風格各不相同,但本套叢書的總體結構還是基本一致的。
但願本叢書能夠給讀者諸君帶來一定的啟迪和補益。則善莫大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