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明

子明,官名際昌,派名德布,字慶成,排行一,清朝秀才, 花翎二品頂戴,蘇候補道署江南鹽巡道, 賞給一品封典, 誥授榮祿大夫。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正月十九日子時生,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八月二十日寅時卒,葬十二都八甲向家壠山壬山丙向,有碑有圖有墓,有志有傳。子二女一。摘自淦田唐氏族譜

基本介紹

  • 本名:唐子明
  • 別稱:際昌
  • 去世時間: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八月二十日
  • 主要成就:清朝秀才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子明,官名際昌,派名德布,字慶成,排行一,清朝秀才, 花翎二品頂戴,蘇候補道署江南鹽巡道, 賞給一品封典, 誥授榮祿大夫。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正月十九日子時生,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八月二十日寅時卒,葬十二都八甲向家壠山壬山丙向,有碑有圖有墓,有志有傳。子二女一。摘自淦田唐氏族譜

人物生平

子明君名際昌,湘潭人,曾祖父唐竹西,派名芳樹,在湖南永州府當過官,還在新化縣擔任過訓導之職。祖父唐汝藩,派名昭育,父親唐卓人,都因為子明的緣故被皇上授予榮祿大夫的封號。母親袁太夫人,生有四個兒子,唐子明是老大,性格穩重樸實,幼年時即有大志,十九歲時,上書湘鄉的曾國藩,曾甚為賞識,十分器重,著他隨同一起去討伐江淮一帶的太平天國逆賊。在軍中,子明出謀劃策,所說的意見非常中肯,預料的事情大多很準確。平定太平天國之後,因累建功勳,子明被保薦為江蘇知府,後又升為候補道。
江南這一帶,歷來很富饒,國家的財政收入也多。但自從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將財富搜颳得所剩無幾,留下來的老百姓過著疾苦的生活。雖然大兵收復了此地,卻又增加了軍隊,為籌集軍糧軍餉,又新設立了一些稅收機構。子明過去以他沉著、堅強為曾國藩所欣賞,尤其善於慎密思考,務實地工作。
曾國藩以後,擔任過兩江總督的元老和有名望的人,如沈葆貞、左宗棠、曾國荃都說子明善於辦事,推心置腹地委任他辦理財政方面的許多事務,如大河寶應等處的釐捐,水師支應船廠,以及南京下關掣驗之類的工作。子明赴任後,必定努力地去進行整頓,興利革弊,這些地方的商人和民眾均未曾有過怨言。在水師支應船廠時,子明發動全體員工,造出的船都堅固厚實。接任他的人監造的船隻卻屢次發生變故,常常打敗仗,終不能用。上級只好又讓子明去監造,所造出的船依然堅厚如故。這樣一來,時常有些忌妒他的人在背後造謠中傷他,於是子明被降至知府這一級。後來曾國荃察覺到他蒙受了冤屈,將他官復原職。因為他為人處事一絲不苟,所以才遭人忌妒。
甲午戰爭時期(1894—1895年),新寧制台劉坤一受朝廷的命令,督師率南洋水師征討倭寇,調唐子明同行,多達百多個營的軍械都委派子明來安排、置辦。子明在管理中,做到了既供應充足,又沒有發生任何差錯,還節省了數十萬銀兩,子明的才幹受到劉坤一的賞識。自從征討倭寇以來,入關後,劉坤一更加重用他,委任他負責江南新創銀元局。他辦事僅幾個月就受到了上級的褒獎,他所經辦購買機械、器材之類的公務,不僅順利地完成,還盈餘銀兩數十萬,而且,局裡的有關規章制度也都是子明所制訂的。
在南京籌防局這一段時期的工作,可謂最為繁重,過去隸屬南洋海軍的工作部門,子明都將其遣走。他說,“我沒有時間兼顧,另外由別的統領來管理這些事,我不兼攬,免得白白地去拿薪水。”
有段時間,上海洋部總匯這個部門正差人管理,是個肥缺,許多人羨慕得很,孜孜以求,卻得不到。劉坤一的意見是讓子明來負責,而子明自從擔任鹽巡這個職務後,早已萌發退下來的想法,只是若不繼續當官,又怕對不住劉坤一對他的器重,故不忍心辭官離去,更不想去擔任新的職務。因此,劉坤一最終也不能強求他來擔任這一官職。
原先,湖南的鹽政督銷工作,長久以來,衰敗鬆弛。子明是本地人,在負責四年的鹽政治理工作中,剔除積存已久的弊端,鹽政開始走向正軌。在此期間,我與子明結識,互相交往而成為兄弟,當時湖南的士紳都非常敬仰他。子明從關外回來以後,他們仍然希望他來湖南工作,但最終沒有見到他,湖南的民眾很想念他。
是啊!我失去了你這樣一位良友,怎么能不傷心哪!
子明生性廉潔,平生最為節儉,他常說,“儉可以養廉,古人的話是不會欺騙我的。”他考慮事情周密細緻,對外從不張揚,一旦計畫好,就去行動,不管事務繁瑣,他都全力以赴地堅持做下去,以致積勞成疾。
子明逝世時,他的父母親仍在,都是八十歲的人了,子明卻不能為二老養老送終,這是一件多么遺憾的事啊!子明在遺囑中留言,不要以士大夫的禮儀來治喪安葬。去世時,神志清楚,是坐著離開人世的,終年五十五歲。
子明的弟弟際興,道庫大夫,後又封為朝議大夫,為人精明幹練,當過德宣縣的主簿,過繼給伯父為子,但很早就去世了。他下面的弟弟郁華,候選道,當過甘肅縣知縣,有政績。
子明的原配袁夫人,生育一女,許配給南京湯家,還未出嫁,未婚夫就死了,一直守寡在家。袁夫人去世,續弦羅夫人,生有兩個兒子,大的死了,二兒子即升階,妾鄭氏(已故)和湯氏。子明有兩個孫子,大的去世,小的名恆吉,有兩個孫女。
同治、光緒以來,事物繁雜,風雲變幻,中國退縮,西方強盛,我國財富外流,內外交困,財政難以支撐,幸而有子明這樣的人,將公家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不計虛名,精簡機構,節省開支,財政既得到治理,國力又加強了,國庫也不會空虛,民間也會充足起來,時局自然穩定。我的好友,你為何這樣早早地去世,實在令人痛惜啊!如今二老還在高堂,他們是多么地悲傷,你若在天有靈,哪能不想念呢?你在另一個世界,同樣是崇高的,就像這豐碑一樣。
進士出身的國子監祭酒長沙人王先謙撰寫此文。
——摘自《誥授榮祿大夫唐公子明府君墓志銘》並譯

註:王先謙(1842—1917) 湖南長沙人。曾任城南書院、嶽麓書院山長。字益吾,因宅名葵園,學人稱為葵園先生。18歲補稟膳生。鹹豐十一年(1861)赴安徽安慶,任長江水師嚮導營書記,數月後辭歸。同治三年(1864),在湖北提督梁洪勝營充幕僚。同年鄉試中舉人。明年成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累遷翰林院侍講。光緒六年(1880)任國子監祭酒。復在國史館、實錄館兼職,充雲南、江西、浙江三省鄉試正副考官。十一年督江蘇學政。任內延攬文人,在江陰南菁書院開設書局,校刻《皇清經解續編》,成書1000餘卷;還刻有《南菁書院叢書》。其間,還疏請籌辦東三省邊防,罷三海工程,彈劾徐之銘、李蓮英等。
光緒十五年(1889),王先謙卸江蘇學政任,回長沙定居。次年主講湖南思賢講舍,並在講舍設局刻書。十七年任城南書院山長。二十年轉達任嶽麓書院山長,主講嶽麓書院達10年之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