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均(語言研究學者、歷史文化學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唐均(1974年5月- ),語言研究學者、歷史文化學者、《紅樓夢》翻譯研究者,生於四川江安,現任教於西南交通大學。

唐均通曉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等多門外語,並通曉滿文、梵文、西夏文、女真文等多門少數民族文字和現已消亡的文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均
  • 出生地:四川江安
  • 出生日期:1974年5月
  • 職業:語言研究學者、歷史文化學者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著述,學術論文,女真文字,

人物經歷

1997年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
2002年碩士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2006—2007年受芬蘭共和國教育部資助,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亞非文化研究所擔任為期一年的訪問學者
2008年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同年到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工作至今
現任美國中英雙語學術期刊《中西文化交流學報》(Journal of Sino-Western Communications)主編、學院學術集刊《華西語文學刊》執行主編
2012—2013年受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在斯洛伐克科學院東方研究所擔任為期一年的訪問學者
唐均於2006年曾以訪問學者身份留學芬蘭。在短暫停留1個月後,他拒絕了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挽留,回到北京大學。2008年7月,唐均畢業於北京大學外語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現就職於成都西南交通大學。
主要經歷
唐均出生清貧,且天生白化病,視力欠佳,但自幼聰穎好學。1990年入讀四川省江安中學,成績優秀。1993年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大學期間選修俄語、法語、阿拉伯語等課並取得優異成績。此外還自學了滿文、梵文、西夏文、女真文等語言。
陶瓷唐均陶瓷唐均
1994年,他了解到清代大量文獻為滿文記載,目前滿文卻是一種正在消亡的語言,具有重要價值的滿文文獻無人問津,於是從大語種轉向稀缺的小語種。滿文是他自學的第一種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學習梵文時,因中國國內缺乏教材,求助東方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獲贈季新近翻譯的《梵文基礎讀本》。學習西夏文時,教材難得,後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史金波處獲贈西夏文學習教材。學習女真文時,條件更乏;女真文是一種死文字,既無人講,也缺乏文字教材;於南大圖書館百般尋覓終得一本《女真語言文字研究》;憑著繁瑣難解的考證,整理出語法、詞法規律,並用寒假一月得時間編出一本收有500多個辭彙的女真文小詞典;三個多月後,已能通讀女真文文獻。
唐均大學時代的日記,有英、法、德、日、阿拉伯、印地文等16種文字,其中中文多有繁體漢字文言文。
1997年,從南京大學畢業,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特別錄取,師從於西夏學專家史金波教授。即將留學芬蘭。

研究方向

從事語言研究。

主要貢獻

主持的科研項目:
2011—2013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託項目“西夏文獻文物研究”(項目批准號:11@ZH001;責任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西夏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史金波,經費800,000元/年)子項目“西夏文獻語言參考語法”
2010—2012年: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委託項目“《紅樓夢》在歐美的譯介研究”(項目批准號:SC10W006,經費10,000元)
2009—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SOV語言句法語義結構的類型學研究”(項目批准號:09YJA740092,經費70,000元)
2009—2011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專題研究項目·外語翻譯研究專題之“東方主義視角下的《紅樓夢》翻譯研究”(項目編號:SWJTU09ZT41,經費150,000元),已結項
2009—2010年:西南交通大學科技發展青年基金項目“世界文字系統普遍特徵實證研究”(項目編號:2009QK56,經費10,000+10,000元),已結項
參與的科研項目:
2013—2015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研創新項目(重點項目)“漢日語語法特徵的語言類型學研究”(項目編號:13ZS047,主持人:盛文忠,經費:60,000元)參與人
2012—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儒學典籍《四書》在歐洲的譯介與研究”(項目批准號:12YJA740025,主持人:華少庠,經費:90,000元)主研人
2011—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套用中心重大項目“中華民族早期文字資料庫與《中華民族早期文字同義對照字典》”(項目批准號:11JJD740015,責任單位:華東師範大學,首席專家:王元鹿,經費:200,000元)文字比較子課題組主持人
2001—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方文學研究中心重大項目“東方民間文學研究”(項目批准號:01JAZJD750·47—99001,主持人:張玉安、陳崗龍,經費:200,000元)參與人,已結項

著述

曾著《從亞述學的進展看西夏學的得失》,《賈希利葉時代阿拉伯人月神考述》,《古埃及人親屬觀念的語言學透視》,《閃語和印歐語楔文文學中月亮神格化意象對照》。

學術論文

(1)專著(Monographs):
① 《蘇美爾語格範疇的普遍語法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
——Zeng,Junmin[REVIEW]:[TángJūn[JohnTang],SūmĕiĕryŭGéfànchóudePŭbiànyŭfăyánjiū[OnCategoryofCasesinSumerianfromthePerspectiveofUniversalGrammar].Chengdu:SìchuānWényìchūbănshè,2010.pp.xxx+304];JournalofSino-WesternCommunications,Issue1,Vol.3(2011)
② 《東方民間文學概論》(1—4卷),北京:崑崙出版社(2006)〖古代兩河流域民間文學概論〗
——劉名揚[書評]:【張玉安、陳崗龍等:《東方民間文學概論》(1—4卷),北京:崑崙出版社(2006)】;傅勇林[主編]《華西語文學刊》(第一輯),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文藝出版社(2009)
——陳明[書評]:東方文學研究的新收穫——《東方民間文學概論》評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五期
(2)《紅樓夢》多語譯介研究(MultilingualTranslationsandTransmissionsofHongloumeng)論文:
① 〈裘里和邦索爾英譯《紅樓夢》的語言差異管窺——從習語英譯的統計比較入手〉(第一作者);《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二期
② 〈北歐日耳曼語《紅樓夢》迻譯巡禮〉;《紅樓夢學刊》2013年第二輯
③ 〈《紅樓夢》錫伯文譯本述略〉;《滿語研究》2012年第二期
④ 〈王際真《紅樓夢》英譯本問題斠論〉;《紅樓夢學刊》2012年第四輯
⑤ 〈《紅樓夢》希臘文譯本述略〉;《明清小說研究》2012年第二期
⑥ 〈《紅樓夢》庫恩德譯本英文轉譯中的句法問題略論〉(第一作者);《紅樓夢學刊》2011年第六輯
⑦ 〈論《紅樓夢》三個日譯本對典型綽號的翻譯〉(第一作者);《明清小說研究》2011年第三期
⑧ 〈《紅樓夢》庫恩德譯本英文轉譯中的辭彙迻譯問題初探〉(第一作者);《譯林》(學術版)2011年8月號
⑨ 〈《紅樓夢》芬蘭文譯本述略〉;《紅樓夢學刊》2011年第四輯
⑩ 〈《好了歌》俄譯本和羅馬尼亞譯本比較研究〉(第一作者);《紅樓夢學刊》2010年第六輯
11 〈“飛白”在《紅樓夢》四個英譯本中的翻譯〉(第一作者);《紅樓夢學刊》2010年第六輯
12 〈黃新渠《紅樓夢》編譯本的中英文本對應問題〉(第一作者);《紅樓夢學刊》2010年第六輯
13 〈《紅樓夢大辭典·紅樓夢譯本》詞條匡謬賡補〉;傅勇林[主編]《華西語文學刊》(第三輯·《紅樓夢》譯介研究專輯),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
14 〈林黛玉形象與中國民間文學中的“下凡”和“歸仙”母題〉(第二作者);《紅樓夢學刊》2005年第三輯
(3)阿爾泰學(AltaicStudies)論文:
① “AllographicAdjustmentinJurchenGraphotactics:Exemplifiedwith‘Monastery’and‘Monk’”;AltaiHakpo(Seoul,Korea),23,2013
② 〈論“曷術”——吐火羅語和契丹語的聯繫鉤稽〉;JournalofSino-WesternCommunications,December,2013,VolumeV(Fremont,USA),Issue1
③ 〈契丹語“亥豬”考〉;傅勇林[主編]《華西語文學刊》(第八輯·契丹學專輯),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文藝出版社(2013)
④ “Jurcico-Manchurica:‘short-leggedbear’”.JournalofSino-WesternCommunications,December,2012,VolumeIV(Fremont,USA),Issue2
⑤ 〈契丹大字“寅虎”讀音考〉;鄧章應[主編]《學行堂語言文字論叢》(第二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
⑥ 〈契丹女真文字記錄的佛陀名號及其所見遼金佛教異同〉;怡學[主編]《遼金佛教研究》,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編],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⑦ “OntheTermsConcerningLongevityinKhitanandJurchenLanguages”.PerUralesadOrientem.Iterpolyphonicummultilingue.FestskrifttillänadJuhaJanhunenpähanssextioärsdagden12februar2012,TiinaHyytiäinen,LottaJalava,JanneSaarikivi&ErikaSandman(eds.),Suomalais-UgrilaisenSeuranToimituksia=MémoiresdelaSociétéFinno-Ougrienne264.Helsinki:Suomalais-UgrilainenSeura,2012:pp.481-488
⑧ 〈從母語文字記載看女真人的多元宗教生活〉;《青海民族研究》2012年第一期
⑨ “Onthetermsfor‘goat’recordedinKhitanandJurchenscripts”.AltaiHakpo(Seoul,Korea),21,2011:pp.190-203
⑩ 〈鄂爾渾碑銘中契丹族稱末尾齶鼻音的來源〉;《語言學研究》(第八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1 〈女真文中的音補結構〉;《韓國漢字研究》2009年創刊號
12 “ToponymsrecordedinJurchenscript:Apreliminarysurvey”.StudiaEtymologicaCracoviensia(Kraków,Poland),2008:pp.155-170
13 〈石刻文獻所見女真語複數後綴問題札記〉;《語言學研究》(第四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 〈滿語中的判斷標記詞及其句法功能〉;《滿語研究》2005年第一期
(4)西夏學(Tangutology)論文:
① 〈關於西夏文“佛”字源流的深度考察〉;《蘭州學刊》2012年第五期
② 〈西夏文記錄的蒙古民族與國家諸稱呼——13世紀前期蒙古汗國勃興的一個側面〉;《西夏研究》2012年第二期
③ 〈西夏文“佛”字源流考〉;郭錫良、魯國堯[主編]《中國語言學》(第五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④ 〈從亞述學的進展看西夏學的得失〉;《寧夏社會科學》2003年第三期
(5)猶太學(JudaicStudies)論文:
① 〈德音孔昭於猶邦——以色列漢學家柯阿米拉《論語》希伯來文譯本初探〉;《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二期
② 〈從騰格里到亞衛——內陸歐亞突厥人皈依猶太教的民族心理動因〉;傅有德[編]《猶太研究》(第11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
③ 〈“恕”“愛”之別:儒猶文化語境差異的文本比較詮釋〉;田海華[主編]《經典與詮釋》,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
(6)比較文字學(ComparativeGrammatology)論文:
① 〈從西夏文記錄審視中文“能”部字〉;傅勇林[主編]《華西語文學刊》(第五輯·比較文字學專輯),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文藝出版社(2011)
② 〈楔形文字和女真文字中音補結構比較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三期
③ 〈「虎」字和「鳥」字日語訓讀的來源〉;彭廣陸[主編]《日語研究》(第七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④ 〈稱佛方塊單字形音關係類型論〉;臧克和[主編]《中國文字研究》(第十二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⑤ 〈契丹、女真、西夏文中數目的文字表示〉;臧克和[主編]《中國文字研究》(第六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
(7)印歐學(Indo-EuropeanStudies)論文:
① 〈《回回藥方》殘卷胡漢對音研究發凡〉;《語言學研究》(第六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② 〈梵學的血親和姻親〉;《讀書》2005年第四期
③ 〈安徒生《海的女兒》人物形象原型考析〉(第一作者);《湘潭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六期
(8)閃學(Hamito-SemiticStudies)論文:
① 〈阿拉伯語喉音特徵述略〉;解放軍外國語學院亞洲研究中心[編]《東方語言文化論叢》(24),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5)
② 〈前阿拉伯文化中“全球化因子”演進史略〉;《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5年第一期
③ 〈閃語和印歐語楔文文學中月亮神格化意象的初步對照〉;《國外文學》2004年第二期
④ 〈古埃及人親屬觀念的語言學透視〉;《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科漢文版)2003年第五期
⑤ 〈賈希利葉時代阿拉伯人月神考述〉;《阿拉伯世界》2000年第三期
(9)學術史考察(AcademicHistoriography)論文:
① 〈史金波先生引領我走上學術征途〉;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編]《薪火相傳——史金波先生70壽辰西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② 〈黃振華先生西夏學研究述評〉;杜建錄[主編]《西夏學》(第七輯·第二屆西夏學國際論壇專號(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③ 〈陳寅恪先生的外文庋藏〉;《讀書》2004年第八期
④ 〈十卷長歌許上壽——寫在《羅念生全集》古希臘文專名索引編制之後〉;《信息時報》2004年7月12日B12版
⑤ 〈寂寂逝去的語言巨擘〉;《讀書》2004年第一期
⑥ 〈記憶中的教授講課〉;《北京晚報》1998年7月7日;又轉載於《中國培訓》1998年第八期
(10)書評(BookReviews):
① 〈簡評《面向新世紀的蒙古學:回顧與展望》〉;【吳新英、陳崗龍[主編]:《面向新世紀的蒙古學:回顧與展望——北京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2004“面向新世紀的蒙古學: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大學蒙古學論叢”第一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內蒙古大學學報》(漢文社科版)2006年第四期
② 【陳明:《印度梵文醫典〈醫理精華〉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劉東[主編]《中國學術》(第二十二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③ 【ZhouJixu:HanyuYin’ouyucihuibijiao(周及徐:《漢語印歐語辭彙比較》);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JournalofIndo-EuropeanStudies;Philadelphia(Pennsylvania):Volume32,Number1&2,Spring/Summer2004
④ 【吳言生:《禪學三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華林》(第二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1)綜述(AcademicSummaries):
① 〈北京大學“早期文字型系”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安徽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中國文字學報》(第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② 〈北京大學召開東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世界歷史》2006年第五期
③ 〈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第七次學術討論會綜述〉;《民族語文》2004年第六期
(12)譯著(TranslatedManographs):
① [印]范達娜·席瓦(VandanaShiva):《失竊的收成——跨國公司的全球農業掠奪》(英譯漢),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高長武[書評]:〈跨國公司如何操控世界農業——《失竊的收成》摘錄〉;《紅旗文摘》2008年第十五期
② [英]芬利(M.I.Finley,主編):《希臘的遺產》(英譯漢,第二譯者),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四章:荷馬與史詩(K.W.格蘭斯登撰)、第八章:教育與修辭(H.–I.馬魯撰)、第十一章:神話(S.G.彭布羅克撰)、第十四章:建築與城市規劃(彼得·基德森撰)、第十五章:形象藝術(彼得·基德森撰)〗
——李天綱[書評]:〈城邦:希臘文明的關鍵字〉;《文匯報》2004年12月4日第11版
③ [英]尼尼安·斯馬特(NinianSmart):《世界宗教(第二版)》(英譯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第八章:古代近東、第九章:古代波斯和中亞〗
(13)譯文(Translated Articles):
① “The Pillar of Tangutology: E. I. Kychanov's Contribution and Influence on Tangut Studies”——漢譯英,Shi Jinbo(史金波)撰;Тангуты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сборник статей в честь 80-летия проф. Е. И. Кычанова,Irina Popova (ed.), Moscow: Oriental Literature, 2012: pp. 469-480
② 〈契丹小字碑銘真偽辨——答劉鳳翥先生〉——英譯漢;[芬蘭]楊虎嫩(Juha Janhunen)撰;《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12月8日第5版
③ 〈為什麼漢語動詞“了”是結果性謂語?〉——英譯漢(第二譯者);[荷蘭]司馬翎(Rint Sybesma)撰;《漢語史研究集刊》(第十二輯),成都:巴蜀書社(2009)
④ 〈關於韓語和通古斯語的關係〉——英譯漢;[芬蘭]楊虎嫩(Juha Janhunen)、[韓]高松茂(Kho Songmoo)撰;《滿語研究》2006年第二期
⑤ 〈《金剛經》第五種蒙文(佚名)譯本〉——俄譯漢;[俄]薩茲金(А. Г. Сазыкин)撰;陳崗龍[主編]《奶茶與咖啡——東西方文化對話語境下的蒙古文學與比較文學》(“北京大學蒙古學論叢”第二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⑥ 〈西夏語言文字初探〉——法譯漢;[法]毛利瑟(G. Morisse)撰;孫伯君[主編]《國外早期西夏學論集》(一),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
(14)編校(Editions & Revisions):
① 《華西語文學刊》第二輯(欄目主持人),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
② 《華西語文學刊》第一輯(責任編輯),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文藝出版社(2009)
③ 《希伯來語聖經——來自考古和文本資料的信息(至公元前586年)》(陳貽繹著),“東方文化集成叢書”,北京:崑崙出版社(2006)〖書中部分阿卡德語和烏伽里特語引文的漢譯、全書系統校訂、索引編制〗
④ 《羅念生全集》(特約),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一卷:亞里斯多德《詩學》《修辭學》·佚名《喜劇論綱》、第二卷:埃斯庫羅斯悲劇三種(《波斯人》《普羅米修斯》《阿伽門農》)·索福克勒斯悲劇四種(《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特剌喀斯少女》《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第三卷:歐里庇得斯悲劇六種(《阿爾刻提斯》《美狄亞》《特洛亞婦女》《伊菲革涅亞在陶洛人里》《酒神的伴侶》《安德洛瑪克》(片斷))、第四卷:阿里斯托芬喜劇六種(《阿卡奈人》《騎士》《雲》《馬蜂》《地母節婦女》《蛙》)、第六卷:古希臘抒情詩選·《醇酒·婦人·詩歌》·《伊索寓言》·古希臘演說辭選·普盧塔克名人傳記選·琉善諷刺散文選〗
(15)主編(Periodical Edited-in-Chief):
① Journal of Sino-Western Communications (Vols. I-VII, & Special Issue I), Fremont, CA:Institute of Sino-Western Communications (2009-2012)
② 《華西語文學刊》第八輯·契丹學專輯(執行主編、本輯特約主編),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文藝出版社(2013)
③ 《華西語文學刊》第七輯(執行主編),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文藝出版社(2012)
④ 《華西語文學刊》第六輯(執行主編),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文藝出版社(2012)
⑤ 《華西語文學刊》第五輯·比較文字學專輯(執行主編),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文藝出版社(2011)
——張鳳[書評]:〈比較文字學研究的新成果——《華西語文學刊》(比較文字學專輯)評介〉;《蘭州學刊》2012年第五期
⑥ 《華西語文學刊》第四輯(本輯執行副主編),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文藝出版社(2011)
⑦ 《華西語文學刊》第三輯·《紅樓夢》譯介研究專輯(本輯執行主編),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
——佚名:〈《華西語文學刊》“《紅樓夢》譯介研究專輯”簡介〉;《紅樓夢學刊》2010年第六輯
陶瓷唐均陶瓷唐均

女真文字

女真文是中國中古時期活動於今華北東北地區女真人記錄自己語言的工具,是由女真族所建大金政權在12世紀前期入主中原地區前後創製頒行的官方文字;13世紀金亡於蒙古人之手後仍在被動女真諸部中使用至15世紀中葉。
女真人本是白山黑水之間先秦之肅慎、漢晉之挹婁、北朝之勿吉以及隋唐之靺鞨一脈的後裔,史籍中另一習見稱謂亦作“女直”。11世紀中後期,早已歸附契丹遼王朝的黑水靺鞨之一支生女真的完顏部在首領阿骨打的率領下發展壯大起來,1114年始有頭魚宴上面抗遼天祚帝的行為。1115年阿骨打在完顏部舊居地按出虎(今黑龍江省阿城市南)稱帝建立金國;十年後的1125年滅遼;兩年後又滅北宋。金國疆域最闊時東北至今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而控外興安嶺,西北轄蒙古草原諸部,西境至陝西與西夏交界,南方以淮水與南宋為界,從而擁有整個華北地區;都城長時間為燕京(今北京市)。金代歷10帝,享祚119年,1234年亡於蒙古。此後除繼續漢化的女真人多留居中原外,仍然保持女真舊俗的諸部退回三江平原及興安嶺地區。
女真人初無文字,受契丹政權節制初期亦鮮通契丹語文。大致從阿骨打祖輩頗剌淑(金肅宗)起始習契丹語;阿骨打本人已擅契丹語;在其破遼獲俘後始識契丹文及漢文;遂令子弟主習契丹文。金立國後的內外公文交往幾乎全用契丹文,這與金人女真語畢竟頗有距離,阿骨打即令曾習契丹字和漢字的臣僚完顏希尹和葉魯仿依契丹大字和漢字為基礎試製女真文字並於1119年(金天輔三年)詔令頒行,此即後世所謂女真大字。20年後的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顏亶參照契丹字創製頒布另一種女真文字,此即後世所稱女真小字。時頒字詔稱:
唐均唐均
百姓誥命,女直、契丹、漢人,各用本字,渤海人同漢人。
這時女真大字開始用於官方檔案,而小字還待修訂,直至1145年(金皇統五年)才行初用。自此女真大小字通契丹文、漢文一道並行國內;海陵朝始有女真、契丹字書寫測試;世宗朝頒行女真字經書並多層級選拔貴族子弟匯集中都(今北京)集中教習,且於1173年(金大定十三年)建立女真進士策、詩會試製度,兼設女真國子學及諸路府學;哀宗時女真小字入傳高麗;金亡後僅留居東北故地的女真諸部中尚有上層人士精通女真文,後同明朝政府交通往來時以女真字作表文酬答,明廷設四夷館及後來的會同館延人專習女真字以付通譯需要,今存兩館所編《女真譯語》是為明證。15世紀中葉,蒙古文化對女真人影響加劇,女真人漸習蒙語文並藉以書寫自己的語言,女真文終於弛廢不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