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特馬尿泡

唐古特馬尿泡

唐古特馬尿泡Przewalskia tangutica Maxim.又名馬尿泡。根含莨菪鹼東莨菪鹼山莨菪鹼;藥用,有鎮痛、鎮痙及消腫的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尿泡
  • 拉丁學名:Przewalskia tangutica Maxim.
  • 別稱:唐古特馬尿泡、羊尿泡,唐傳尕保(藏名)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管花目 Tubiflorae
  • 亞目:茄亞目 Solanineae
  • :茄科 Solanaceae
  • :馬尿泡屬 Przewalskia
  • :馬尿泡
  • 分布區域:產青海、甘肅、四川和西藏。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全體生腺毛;根粗壯,肉質;根莖短縮,有多數休眠芽。
馬尿泡馬尿泡
馬尿泡馬尿泡
莖高4-30厘米,常至少部分埋於地下。
葉生於莖下部者鱗片狀,常埋於地下,生於莖頂端者密集生,鏟形、長橢圓狀卵形至長橢圓狀倒卵形,通常連葉柄長10-15厘米,寬3-4厘米,頂端圓鈍,基部漸狹,邊緣全緣或微波狀,有短緣毛,下上兩面幼時有腺毛,後來漸脫落而近禿淨。
總花梗腋生,長2-3毫米,有1-3朵花;花梗長約5毫米,被短腺毛。花萼筒狀鐘形,長約14毫米,徑約5毫米,外面密生短腺毛,萼齒圓鈍,生腺質緣毛;花冠檐部黃色,筒部紫色,筒狀漏斗形,長約25毫米,外面生短腺毛,檐部5淺裂,裂片卵形,長約4-毫米;雄蕊插生於花冠喉部,花絲極短;花柱顯著伸出於花冠,柱頭膨大,紫色。
蒴果球狀,直徑1-2厘米,果萼橢圓狀或卵狀,長可達8-13厘米,近革質,網紋凸起,頂端平截,不閉合。種子黑褐色,長3毫米,寬約2.5毫米。花期6-7月。

生長環境

多生於海拔3200-5000米的高山砂礫地及乾旱草原。

分布範圍

產青海、甘肅、四川和西藏。

主要價值

根含莨菪鹼東莨菪鹼山莨菪鹼;藥用,有鎮痛、鎮痙及消腫的功能。
【藏藥】唐沖嘎保:根用於炭疽病,白喉,胃腸道等疼痛:外敷治瘡傷及皮膚病《藏標》。唐沖嘎保:根用於炭疽病,熱性傳染病,白喉痙攣性腹痛,胃腸道疼痛。外敷治癰腫疔毒,皮膚病《部藏標》。唐川尕保:種子治毒瘡,瘤癌及皮服病,內服慎用《青藏藥鑒》。唐沖嘎保:根及根莖、種子用於蟲病,炭疽病,白喉,乳蛾,胃病,癲狂,黃水病;外敷治癰腫疔毒,皮膚病《中國藏藥》。唐沖嘎博:根主治炭疽病,熱性傳染病,白喉,痙攣性腹痛,胃腸道疼痛,外治癰腫療毒,皮膚病;種子主治風火牙痛,蟲牙痛《民族藥志一》。唐沖嘎博:治療急性腹痛,腸梗阻,熱性傳染病,白喉,乳蛾,炭疽病,胃腸道寄生蟲病[44]。
根(矮莨菪):微苦,平。有毒。鎮痛,解痙,殺蟲,消炎。用於胃腸痙攣疼痛,白喉,炭疽;外用於瘡瘍,皮膚瘙癢。《中國中藥資源志要》,中國藥材公司,科學出版社,1994
【採集】秋季果熟時採種子,曬乾;9~10月挖根,曬乾。
【化學成分】植物含天仙子胺等生物鹼。
【性味】苦辛,寒,有毒。
①《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辛苦,寒。
②《青藏高原藥物圖鑑》:苦,寒,有毒。
《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主治功效】鎮痛消腫。治消化道痙攣性疼痛,瘡毒,癌瘤及皮膚病。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分。 外用:煎水洗或酒精浸塗患處。
【選方】治無名腫毒:馬尿泡一兩。
水煎外洗患處,一日三次;或用75%酒精浸泡數日後外搽患處,一日三次。
(《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