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力權

唐力權教授原籍廣東省恩平縣,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六日生於香港。早年畢業於香港金文泰中學,考入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一年後轉到美紐約大學學經濟,畢業後在紐約大學研究院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當時是主修經濟學,副修哲學。後轉到紐約社會科學研究新校攻讀哲學博士,一九六九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Context and Reality: A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Whitehead’sPhilosophy of Organism”《脈絡與實在﹕懷德海機體哲學之批判的詮釋》〔此書中譯本已於一九九八年面世〕。唐教授自一九六七年起開始在美國康州美田大學〔編按﹕即Fairfield University, State of Connecticut〕哲學系任教,講授存在主義哲學、東方哲學、和場有哲學等課程,直到二零零五年退休並於二零零八年移居香港。唐先生近年致力於場有究竟學及當代新道學的哲學探索,並在香港與湯偉奇博士〔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主席〕及湯偉俠博士共同成立場有哲學基金及場有哲學研究院以傳播及推廣場有文化事業。除早年的代表作《周易與懷德海之間》之外,唐氏還著有哲理詩集《道》〔英文本〕及《蘊徼論》等中西哲學論文數十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力權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香港
  • 出生日期:1935
  • 畢業院校金文泰中學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

人物經歷

1969
唐力權教授向紐約社會科學研究新校提交博士論文Context and Reality: A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Whitehead’s Philosophy of Organism〈脈絡與實在:懷德海機體哲學之批判的詮釋〉。這篇論文隱含場的概念基礎,對形式現象學作了重新的建構,並對懷德海的思辨哲學作出評鑑。此項重構以三個主題為基礎:(1) 功能性的存有概念;(2) 動態的形式理論;(3) 機體主義的觀點——這三個主題經調整後,成了場有形上哲學的基石。
1974
唐力權教授於論文The Concept of Time in Whitehead and the I Ching 〈懷德海與易經的時間概念〉(中國哲學雜誌,第一冊)中,以存有的「實體」與「面態」兩種存有模式之兩極說,建構了其場有的概念。存有的流動性明顯地與場的概念互相聯繫。這篇重要的文章也為場有解釋學及比教哲學的研究定下基調。
1986-1989
唐力權教授的主要中文著作〈周易與懷德海之間:場有哲學的時代意義〉由1986年9月(第3至9冊)至1989年11月(第11-16冊)首次在《哲學與文化》(台北)分十四期連續刊登。有關題目未能確實反映該書的內容,容易對讀者產生誤導,因為文章基本上是對場有哲學的綜合介紹,唐力權教授當時認為這種思想是周易與懷德海思想之間的一種調和。
1989
《周易與懷德海之間:場有哲學的時代意義》首次以書本形式出版(黎明,台北),並加入副題:「場有哲學序論」。
1990
唐力權教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首次到訪中國,並首次在上海中國華東師範大學及天津南開大學以場有哲學的題目講課。
1991
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首個內地版本的《周易與懷德海之間:場有哲學序論》。
1992
唐力權教授在香港與台北作場有哲學講學。
1993-1994
唐力權教授在香港佛教法住學會及中國科學院開講場有哲學,唐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認識了傑出的科學哲學家羅嘉昌教授。羅嘉昌教授以研究關係實在論聞名。羅嘉昌教授與唐力權教授其後創辦了中文雜誌《場與有:中外哲學的比較與融通》,探討場有哲學及非實體主義思想以及相關的比較哲學研究。第一冊由羅嘉昌與鄭家棟共同主編,於1994年8月由東方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分社)出版。唐力權教授為雜誌之榮譽主編。
1994
唐力權教授在秋季新學年利用半年休假,在中國展開了長達八十日(8月至11月)的講學之旅,在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吉林大學(長春)、山東大學(濟南)、武漢大學(武昌)、雲南師範大學(昆明)、中山大學(廣州)各間大學對場有哲學與非實體主義思想進行講學及舉辦研討會。講學之旅的其中一項重要成果是在唐教授所探訪的大學組成了一個場有哲學秘書處或協調及研究中心的網路。這是全球場有哲學網路的開端,為1994年11月成立之專家學者非正式的學術組織國際場有哲學協會奠下基礎。
第一屆場有哲學會議由《場與有》編輯委員會主辦,於9月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唐力權教授在會議上發表主題演講,約40名主要來自北京學術界的學者參加了是次會議。
11月,北京及吉林大學的秘書處召開了地區會議,探討有關場有的各種哲學議題。
1995
由3月開始,武漢大學的秘書處在全年舉辦了多場場有哲學研討會,參與者眾,引起很大的迴響。有關各次研討會的報告後來在中國最具權威性的雜誌《哲學研究》上刊登。
唐力權教授在暑期再次在遠東地區展開廣泛的講學之旅,探訪了台灣、香港、深圳、上海、南京、合肥及北京多所主要的大學,包括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台灣大學、天主教輔仁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新亞研究所、深圳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安徽大學、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及北京大學。多個新秘書處加入了國際場有哲學協會的網路。
由羅嘉昌、鄭家棟與毛怡紅合編的《場與有》第二期,於7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哲學雜誌》(台北)以特別版刊登了對場有哲學的討論(1995年7月第13期)。
1996
《場與有》第三期由毛怡紅、宋繼傑、與羅嘉昌合編,於6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宋繼傑博士時為清華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唐力權教授在他於長春吉林大學任講師時認識。宋繼傑博士後來將唐教授的許多英語著作翻譯成中文。吉林大學秘書處對《場與有》第三期的出版作了不少貢獻。
得到美國美田大學〔Fairfield University〕文理學院院長(現為副校長)奧林∙格羅斯曼博士 (Orin Grossman)的鼓勵與支持,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itute for Field-Being / IIFB 〕於年底成立,宗旨為在全球背景下推廣場有哲學與非實體主義思想。研究所當時的職員包括巴巴拉‧阿姆地奧博士 (Barbara Amodio)、科特河∙納塞爾博士 (Curt Naser) 與羅拔‧山斯基博士 (Albert Shansky)。與唐力權教授共事多年的好友,當時任哲學系主任的湯姆‧里根博士 (Thomas Regan, S. J.,) 擔任研究所的顧問。
1997
由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主辦的第一屆年度大會「第一屆場有哲學與非實體主義的轉向研討會」於5月23日至27日在美國美田大學校園舉行。參會者共23人,其中包括陳來、黃勇、稻田龜男(Kenneth Inada)、姜新艷、祖迪‧鐘斯(Jude Jones)、李晨楊、劉東、牟博、約翰施洛德(John Schroeder)、安雅斯坦鮑爾(Anya Steinbauer)、王新立、桑德拉華里杜(Sandra Wawryto)、楊曉斯、翟振明。唐力權教授以一首哲學詩歌「場有的第三隻眼睛」為會議揭開序幕。
唐力權教授展開了第三次的中國講學之旅,到訪了武漢大學(武昌)、重慶師範大學(重慶)、四川大學、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成都)及雲南師範大學(昆明)。
由吳根友、鄧曉芒、郭齊勇主編之第四冊《場與有》,於6月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本冊之作者及編委會成員主要來自與武漢大學秘書處相關連的學者。
1998
唐力權教授由5月11日至7月下旬展開了第四次中國講學之旅,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新亞研究所、香港浸會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安市社會科學院、西北政法大學(西安)、南開大學(天津)、中國人民大學以及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講解場有哲學。
由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主辦之「第二屆場有哲學與非實體主義的轉向研討會」共分兩部份。第一部份於8月4日至9日在美國美田大學舉行,第二部份於8月10日至15日在美國波士頓連同「第二十屆世界哲學會議」一起舉行。此次會議共有45位學者參加,其中多位是首次參加會議,包括《在世哲學家圖書館》的前編輯劉易斯‧哈恩(Lewis E. Hahn)、李光世(Kwang-Sae Lee)、哈羅德‧奧利弗(Harold Oliver)、沈清松與及現任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副所長羅拉‧維德(Laura Weed)。第二部份在波士頓與「第二十屆世界哲學會議」一起舉行的會議,參加者眾,部份為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之海外會員。
唐力權教授的博士論文Context and Reality: A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Whiteheads Philosophy of Organism〈脈絡與實在﹕懷德海機體哲學之批判的詮釋〉由宋繼傑翻譯成中文,於6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由羅嘉昌、黃裕生、伍雄武編輯之第五冊《場與有》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北京)出版,於11月面世。
在中國思想與文化研究所總監趙吉惠教授的領導下,西安於年底成立了一個秘書處,趙吉惠教授建議於西安舉行場有哲學會議。
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成為美國哲學協會東部分會的一個屬會,於12月在波士頓舉行的協會年會中主辦了四個分組討論。
1999
由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主辦之「第三屆場有哲學與非實體主義的轉向研討會」於8月12日至17日在美田大學舉行,共有52位學者參加,其中有一半屬首次參加,他們分別來自英國、德國、印度、日本、斯里蘭卡及台灣。
感謝網站設計人員馬特‧尤瑞克(Matt Yurek)與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行政總監科特河‧納塞爾博士 (Curt Naser)的努力,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的網頁 正式成立。科特河‧納塞爾博士(Curt Naser)後來更成為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的網頁管理員。
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成為美國宗教學院之屬會,於11月首次在波士頓舉行之宗教學院年會中主辦了兩個分組討論。
2000
由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主辦之「第四屆場有哲學與非實體主義的轉向研討會」於8月9日至14日在美田大學舉行,參加學者約有70人。約瑟夫布拉肯教授(Joseph Bracken, S.J.)(薩維爾大學)、稻田龜男教授 (Kenneth Inada)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李光世教授(Kwang-Sae Lee)(美國肯特州立大學)、湯姆‧里根教授(Thomas J. Regan, S.J.)(美田大學)與瓊斯坦博教授(Joan Stambaugh)(紐約市立大學)在大會上作主題發言。
感謝傅偉勛基金的慷慨支持,首屆傅偉勛論文比賽──場有哲學與非實體主義思想與「第四屆場有哲學與非實體主義的轉向研討會」一同舉行。得獎者包括:羅伯特‧埃利斯(Robert M. Ellis)(英國蘭卡斯特大學)、西蒙‧詹姆斯(Simon P. James)(英國杜倫大學)與王治河(Zhehe Wang)(美國加州聖克利門蒂歷程研究中心)。
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成為美國哲學協會太平洋分部屬會,於4月首次在阿布奎基〔Albuquerque〕舉行的協會年會中主辦了兩個分組討論。
2001
宋繼傑收錄了唐力權教授的論文,編輯成《蘊徼論:場有經驗的本質》,於1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唐力權教授對場有哲學最具蓋括性的論文“The Art of Appropriation: Towards a Field-Being Conception of Philosophy” (裁化的藝術:走向一個場有的哲學觀),首次刊載於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Field-Being《國際場有學刊》的創刊號。
由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主辦之「第五屆場有哲學與非實體主義的轉向研討會」於8月15日至21日在美田大學舉行,參加學者約有56人。彼得∙甘特教授(Pete Gunter)(北德克薩斯大學)、丹尼斯∙希頓教授(Dennis P. Heaton)(瑪赫西管理大學,台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沈清松教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及瓊斯坦博教授(Joan Stambaugh)(紐約市立大學)在大會上作主題發言。
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成為美國哲學協會中部分部屬會,於5月首次在明尼亞波里斯〔Minneapolis〕舉行的協會年會中主辦了兩個分組討論。
2002
由羅嘉昌、宋繼傑編輯之第六冊《場與有》於2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北京)出版。
由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主辦、中國西安交通大學協辦之「第六屆場有哲學與非實體主義的轉向研討會」於8月10日至16日在交通大學校園舉行。這是研討會首次于海外舉行,會上大約有65篇報告,其中約占一半是由中國學者、哲學家提交的。勞倫斯.法格教授(Lawrence Fagg)(美國天主教大學退休教授)、郭齊勇教授 (武漢大學)、羅嘉昌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吳汝鈞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孫周興教授(同濟大學)與唐力權教授(美田大學)在大會上作主題發言。
在美國紐約聖約翰菲社學院〔St. John Fisher College〕的戴維.懷特教授的領導下,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的第一個分會──羅徹斯特〔Rochester〕場有哲學研究中心在夏天正式成立。中心會員包括19名來自不同背景的學者專家,在首年的運作期中,該中心共召開了三次會議。
全球場有哲學領袖學網路於年底在南斯拉夫貝爾格勒〔Belgrade〕由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副所長杜山∙柏洛維奇先生(Dusan Pavlovic)推動成立。其23位核心成員主要是來自學術界、商界及政府機關的專家學者。
同一時間,毛建軍在北京也建構了一個網站,作為北京場有哲學研究中心的工作平台。北京場有哲學研究中心成立的主要目標是要為中國及非中國的知識群在場有與非實體主義的研究上建立溝通的橋樑。
2003
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四個新分會於本年上半年成立:
1) 由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及藝術學院院長劉永福教授組織及領導的中美場有哲學研究學院,在西安交通大學設立。在劉永福教授、西北政法大學及陝西哲學協會會長趙馥潔教授的領導下,西安地區的學者與哲學家籌辦成立陝西場有哲學學會。
2) 由丹麥奧胡斯大學〔University of Aarhus〕研究員耶士培∙加斯代爾博士(Jesper Garsdal)組織成立的北歐場有哲學學會,創辦會員包括來自丹麥、芬蘭、挪威及瑞典之學者專家。他們組成地區協調理事會,專責籌劃學會的進一步發展。
3) 由俄羅斯韃靼斯坦喀山〔Kazan〕國立技術大學哲學系主任彌敦∙蘇盧獨蒙教授(Nathan M. Solodukho)組織及領導的俄羅斯場有哲學情境研究〔situational research〕中心,共有19個會員,主要為科學家與及學系的領導。他們把「情境方法」設定於場有運動的大架構內。
4) 在韓國首爾西江大學研究院院長、哲學系教授及韓國哲學學會會長鄭植嚴教授(Jung Sik Um)領導的籌備委員會的努力下,韓國場有哲學學會正式成立。
2004
由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主辦、澳洲悉尼新南韋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哲學學院協辦之「第八屆場有哲學與非實體主義的轉向研討會」於7月17日至23日在新南韋爾斯大學校園舉行。
2005
唐力權教授從美國美田大學榮休,獲美田大學授予「榮譽教授」及「研究教授」職銜,並繼續擔任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所長。
2006
由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主辦、加拿大安大略省聖凱瑟琳布洛克大學〔Brock University〕哲學系協辦之「第九屆場有哲學與非實體主義的轉向研討會」於8月21日至26日在布洛克大學舉行。香港道教聯合會贊助之道教哲學研討會為是次會議之一個主要節目,香港道教聯合會學務部主任湯偉俠博士出席了會議。
2007
由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主辦、美國紐約羅徹斯特聖約翰菲社學院〔St. John Fisher College〕哲學及古典研究系協辦之「第十屆場有哲學與非實體主義的轉向研討會」於6月22日至28日在聖約翰菲社學院舉行。
唐力權教授應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主席湯偉奇博士的邀請,在11月22日至24日假香港教育學院舉行之「第四屆國際道教學術會議」作主題演講,題目為 “Free Flow as an Ideal of Exemplary Excellence: The Centrality of Tong (Pervasive Penetration) in Daoist Cosmology and Its Practical Implications”「『流動無礙』為卓越典範之理想──道家宇宙觀及其實用涵義中『通』的中心性」。
2008
唐力權教授於2月26日抵達香港,應香港道教聯合會之邀請,主持一系列以「從一個新道家的觀點看中國哲學的特質」為題的公開講座。第一講於3月2日在香港大會堂舉行,在4月底完成有關係列的講座後,唐力權教授再次接受香港道教聯合會的邀請,以其重要著作《周易與懷德海之間:場有哲學序論》為本,開講場有哲學,並以「道學茶敘」名此講座,免費於網上公開直播。與此同時唐力權教授接受湯偉奇主席的邀請擔任圓玄學院宣道部顧問。
在香港大會堂開講期間,唐力權教授應香港教育學院的邀請對該校中文糹的師生作了一次以「中國文化與心靈」為題的演講。
2009
由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主辦、香港道教聯合會及圓玄學院協辦之「第十一屆場有哲學研討會」於8月20日至23日在香港圓玄學院舉行。
唐力權教授應四川成都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之邀請,在香港道教聯合會學務部主任湯偉俠博士以及圓玄學院宗教及文化發展委員會委員吳景景博士陪同下,於12月6日至10日到四川大學主持了三場有關場有哲學的講座。
2010
由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及圓玄學院聯合主辦,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及香港道教聯合會協辦之「第十二屆場有哲學研討會」於7月27日至8月1日在吉林省長春吉林大學北苑賓館舉行。
場有哲學基金有限公司於7月在香港正式註冊成立,以推廣及宣揚場有哲學與其他非實體主義思維模式為目標,是一間非牟利及獲香港政府許可的免稅組織。由場有哲學基金贊助成立之場有哲學研究院也隨之成立。研究院為基金的行政及中心組織,專責籌劃及推行基金贊助的教育、文化計畫與活動。唐力權教授獲選任場有哲學基金董事會主席及場有哲學研究院院長,而湯偉俠博士則擔任基金董事會副主席及與吳景星博士共同出任研究院副院長。12月18日,場有哲學基金有限公司暨場有哲學研究院成立典禮隆重舉行,當晚並舉辦了慶祝晚宴。

主要成就

場有哲學
按照唐先生的解釋, 「場有」乃是「權能場有」之省,場有哲學也可稱為權能哲學。勝義的「權能」指的是宇宙創化的原動力。場有哲學認為世間的一切具體事物或存有者都是以權能為體的「權能體」,都是創化權能一體的分殊或化身。換句話說,權能乃是一切具體存有的本體或真實內容,也是一切活動作用或創化事件得以遂性造業的內在根據。權能是體,活動作用是用,而所有在日常生活中被感知的事物則只是創化權能通過活動作用所開顯的相或現象。這是傳統的體、用、相語言在場有哲學的意義。
但宇宙的一切具體存有都是相對相關、相互超切的,他們不僅是以權能為體的權能體,也是依場而有的「場有者」。所謂「場」,勝義的「場」,指的正是權能體相對相關、相互超切的存在形式。明確的講,場或場域乃是由權能體的相對相關性所構成的超切關係網。這個關係網是動態的、瞬息萬變的,也是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它是創化權能造化流行的無限背景,也是一切場有者遂性造業的本家。如是,場有哲學的核心思想也就涵攝在「基於權能場有的活動作用」這個基本概念上。
在唐氏的哲學體系中,活動作用乃是具體存有的本質。場有哲學既是探索宇宙真實與真理的「究竟學」,也是以最高理想價值的實現為其終極關懷的「生命智慧學」。而貫徹此兩者的理論基礎則是其「非實體」的取向。唐氏以運作於權能場有的「行者」〔活動作用者〕概念取代了支配著西方傳統哲學與文化思想近二千年的「實體」概念。
基金有限公司
場有哲學基金有限公司於二零一零年七月在香港註冊成立,是一間非牟利機構,成立宗旨主要包括宣傳、傳播及普及場有哲學和其他非實體思維模式及其基本學說與原則,及為上述宗旨建立與維持一個非牟利的研究型國際教育機構和附屬組織,印刷與出版宜於實現和推廣基金之宗旨的出版物,以及推動、支持及參與慈善事務。場有基金由國際場有哲學研究所所長唐力權教授擔任主席,資金來源主要由各界捐獻募集。基金誠意邀請各界有相同抱負的人士加入成為會員,為實踐場有基金的宗旨共同努力。
場有研究院
場有哲學研究院〔簡稱「場有研究院」〕是場有基金贊助的核心組織,場有基金即以此名義積極推廣和發展場有事業及統籌場有基金髮起和贊助的一切研究計畫及學術文化活動。場有研究院秉承中西方傳統中民辦學院或書院的人文精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為一個充滿著開放性、包容性和創造性的新文明時代作出貢獻。
《場與有》
《場與有》是一部哲學論集,它立足於當代世界哲學的發展,探討哲學中的基本問題,開展中外哲學的比較。論集引入「場」的觀念,並將「場」與「有」關聯起來思考和領悟,進而展開中外哲學之間、各種存有論觀點之間的比較研究。
《道場》
《道場》是「場有哲學研究院」的通訊刊物,它是以「道家思想」與「場有哲學」之「場內觀」作為對比研究。「道家」與「場有哲學」兩者之間在思想上有共同的淵源,它們都是非實體主義的同路人。《道場》期刊內容主要有:唐力權專欄、編輯的話、學者專題約稿、學者專訪、活動信息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