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傳慶

唐傳慶

資深收藏鑑賞家,從事業餘收藏“實戰”與研究20餘年。收藏與研究的主項是玉器、翡翠、陶瓷和青銅器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玉委會會員、楊伯達師生聯誼會會員、中國民族藝術委員會會員、國家“職業翠玉鑑定師”、國家“職業藝術品鑑定師”、上海芸軒投資有限公司坐堂鑑定專家、曾應邀赴韓國參加民間鑒寶活動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傳慶
  • 國籍:中國
  • 職業:公務員
  • 代表作品:《乘物游心、感悟收藏》
基本信息,人物生活,

基本信息

唐傳慶,大學學歷,軍人出身,歷經24年的軍旅生涯,轉業後從事公務員職業。
唐傳慶

人物生活

資深收藏鑑賞家,從事業餘收藏“實戰”與研究20餘年。收藏與研究的主項是玉器、翡翠、陶瓷和青銅器
唐傳慶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玉委會會員、楊伯達師生聯誼會會員、中國民族藝術委員會會員、國家“職業翠玉鑑定師”、國家“職業藝術品鑑定師”、上海合珍藝術品有限公司坐堂鑑定專家、曾應邀赴韓國參加民間鑒寶活動等。
主要收藏經歷:從90年代初逐步步入學自己想學的,做自己想做的,玩自己想玩的,隨心所欲,收藏與研究的業餘愛好之路。可謂是“上帝為我關上了一扇門,同時又為我打開了一扇窗”。
收藏與研究的主要成果:收藏擁有較為豐厚的個人藏品,其中不乏精、珍、稀級別的藏品。有的藏品曾入選“第二屆中國收藏文化高峰論壇”《海峽兩岸交流展》和《海峽兩岸民間收藏交流展》集粹。
先後撰寫收藏與鑑定辨偽的心得感悟等文章100餘篇。主要代表作有《乘物游心、感悟收藏》,《和田玉料的古玉是收藏之首選》,《我對古玉基本規律與特徵的研究和感悟》,《我對古玉“附著物”的研究與發現》,《翡翠的收藏與投資》,《我鑑定翡翠的實用要訣》,《我鑑定陶瓷器的實用要訣》,《我鑑定青銅器的實用要訣》,《我鑑定佛造像的實用要訣》,《詩情畫意感言元青花》,《對元青花的觀賞隨筆》等。其中《乘物游心、感悟收藏》,《和田玉料的古玉是收藏之首選》兩篇論文,於2009年9月20日,經中國收藏文化(開封)論壇專家評審組評審,入選了第二屆中國收藏文化(開封)論壇學術研討會,並編入《盛世收藏經典—第二屆中國收藏文化論壇文集》,並應邀出席了本屆論壇。有的先後應約被相關報紙雜誌刊載。
《我對古玉“附著物”現象的一個新發現》,刊登於《中國收藏家通訊》2010年第2期。
《翡翠的收藏與投資》訪談,刊登於上海收藏報。
《收藏古玉先識和田料》,於2011年4月7日刊登在民革中央主辦的《團結報》上。
《翡翠的收藏與投資》,於2011年5月5日刊登在民革中央主辦的《團結報》的《文史長廊.史藏》頭條。
《古玉“附著物”淺議》,於2011年7月14日刊登在民革中央主辦的《團結報》的《文史周刊》頭條等。
曾接受中國文物網專題訪談,訪談錄於2010年1月25日,以“精品至上——非和田料古玉不藏的收藏家唐傳慶訪談”為題,登錄在中國文物網“藏家傳奇”欄目,大河網“收藏.人物”專欄等也陸續轉載。
收藏理念:重材質,追求精品至上。特別在玉器收藏方面,追求非和田玉料的古玉不收藏,和田玉料的古玉器是收藏之首選的目標。
鑑定辨偽理念:認為最好的老師當屬無聲勝有聲的開門藏品;最好的專家是“比較”、“鑑別”和“貨比貨”;最好的方式是“曝光”和“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忌孤芳自賞和敝帚自珍;最根本的方法和途徑是通過現象看本質,循規律抓特徵;最尊崇的是那些既有收藏“實戰”經歷和經驗,又擁有豐厚開門藏品,既有對藏品“以身體之”和“以血驗之”的真切感悟,又有拿自己的“實戰”經歷經驗和藏品說事的“實戰”派收藏鑑賞家。
收藏與鑑賞的信條和論點:堅信並堅持規律不可違背,自然不可抗拒,時間不容造假,態變無法掩飾,人造無法勝過神造,真東西會說話,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的前提。由於時過境遷,古器物所承載著的時代神韻、信息、符號可仿不可復;由於空前絕後,古器物的時代工藝可仿不可復;由於資源枯竭,古器物的材質可仿不可復;由於物質運動規律的必然,古器物的自然衰變、老化、老態、老氣和老相無法抗拒和掩飾,可仿不可復;由於自然的神聖,古器物的自然屬性可仿不可復;由於時代歷史的不可逆轉,過去時代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一切事物永遠成為了過去,過去的事物可仿不可復。所謂“假能亂真”一說,只能相對於人的認識能力而言,而不是相對於複製而言。
鑑賞與研究的重點課題和主攻方向:揚長避短,走適合於自己的實用鑑賞之路。以唯物、辯證和動態的思維方法,致力於古器物的材質、痕跡、衰變、態變、熟變、古氣、老氣、氧化、次生、包漿、皮殼、附著物等,那些既符合自然規律、時代背景和歷史框架,而又無法企及的特徵和要素的研究,潛心探索和尋求更加科學、合理、簡化、實用、獨到的鑑定辨偽“門道”、“神道”、“殺手鐧”和“切入點”,擅長從巨觀和微觀的鑑定辨偽要素中,抓關鍵、化繁為簡、識禁區、尋破綻、點死穴。
從事藝術品鑑定服務的自約行為準則是:嚴守道德和誠信底線,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踐行“陽光”鑑定,不參與市場行為,不從事“為五斗米而折腰”的不良鑑定。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客觀,公正,審慎地發表鑒評意見。只要把藏品擺上了鑑定台,上了手,就得說真話,不能說假話。
言行一致,普受認可與好評。在任上海芸軒坐堂鑑定專家期間,就曾受到過藏家的普遍認可與好評。例如,一位來自上海的藏家表示說,“唐老師,您是我所見過的專家中感覺最好的一位,您做事很認真負責,讓我弄明白了藏品不對在什麼地方。這件翡翠,是我幾年前花6萬元買的。這么多年來,我一直有疑問,這一次終於弄清楚了。”有的說,“唐老師,您是一位說真話、說實話、人品好的專家。”一位來自浙江的藏家說,“在全中國全世界的鑑定專家中,我就認你,跟你跟定了。”有的說,“經唐老師的鑑定與指點,讓我又重新樹立起了收藏的信心。”一位來自東北的藏家說,“這幾件藏品先後經7位專家鑑定過了,但說法不一,有一次氣得我差點從窗戶上摔出去。這一次讓我終於解開了糾結。”有一對夫婦說,“我們之所以拿東西來這裡鑑定,說白了,就是衝著唐老師而來,否則,我們是不會把這些東西拿出門給人看的,老實說,這些東西還從來沒有拿出門過,這是第一次。”有一次,當一位藏家把自己的藏品邊擺到他的面前邊要求說,“唐老師,請您先看這一面,另一面先不要看。”當他按照藏家的要求看完藏家指定的那一面並發表了鑑定意見後,令這位藏家興奮不已,高興萬分,當場豎起大拇指連聲說,“唐老師,我真服了您了!您簡直太厲害了!我是在網上看了您的資料後,感到您是一位人品好,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才決定拿這些東西來給您看的,果真如此,您的人品和水平真的讓我佩服,以後我還會來向您請教的。”有的說,“聽人說這裡的鑑定專家是一流的,看東西很準,所以,我們才來這裡的。”有一位來自湖南的藏家臨告別時說,“我很尊重你唐老師,你實話實說,說明你人品高尚,我很佩服你這一點。”有的說,“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有一位來自上海浦東的藏家說,“完全同意您的鑑定意見,說實話,來前經一個星期的研究,自己已經有點數了。”有的聽了他的忠告後,表示從此不再輕易購買藏品了。經他鑑定後認為有疑問的藏品,有的藏家及時採取維權行動,挽回了巨額損失,對此,有關媒體還曾作過報導等等。有的藏家為了表達自己的滿意和感激心情,有的當場掏錢給他,有的特意買來禮物送給他,有的邀請他吃飯,有的還向他發出其他邀請和要求等,都被他一一婉言謝絕。對此,後來有的藏家曾對他這樣說“由此,我們更看出唐老師您的人品是一流的。”
收藏與研究的最大願望:一是企盼將自己多年的收藏與研究心得感悟文稿通過出書,奉獻給廣大的收藏愛好者。二是期待並尋求合作者,舉辦藏品展示、交流、研討等文化活動。三是企盼將自己的部分乃至全部藏品捐贈給體制內博物館,以使得這些珍貴的祖先遺存,得到最好最終的歸屬,讓更多的人共賞與分享。
精品至上——非和田料古玉不藏的收藏家唐傳慶訪談
來源:中國文物網2010-1-25 10:09:00【字型:
他在歷經24年的軍旅生涯之後,於90年代初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工作。其業餘愛好是喜歡收藏。在長達20多年的業餘收藏實踐活動中,憑自己幾乎傾其所有的實力、運氣和不斷增強的眼力,先後收藏並擁有了數量相當可觀的精美藏品。有許多的藏品曾被有關專家學者和藏界資深大家評價為“文物級高端精品”。有的專家學者和藏界資深大家曾盛讚其:“是一個特別有玉緣和特別幸運的人;是一個精品抄底和身價不得了的人;是上海灘藏龍臥虎收藏界裡的資深收藏家……”。
收藏理念是精品至上。
我的收藏理念是精品至上,特別是在玉器收藏方面,長期堅持著非和田玉料的玉器不收不藏的原則。這樣不但保證了我的藏品中精品、珍品和極品居上居多、永久具有收藏、鑑賞、研究價值和保值增值外,而且也最有效地防止了偽劣古玉進入藏門。說到古玉的收藏鑑定辨偽,主要包括看材質、看神韻、看器形、看做工、看紋飾、看包漿、看沁色等,這無疑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但由於每個人的經驗、悟性、理解、學識的深淺不同,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歷來就存在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現象。但是“因材施藝”,“好玉必好工,好工必好玉、好玉不作偽、作偽沒好玉”,“高檔料擱精工”等經驗之談,是千百年來奉行的金科玉律,是自古以來形成並總結出來的經驗和基本規律,也是專家和收藏家們毫無爭議的一個共識。在當前新玉與古玉價格差懸殊巨大、其他鑑定辨偽手段難以把握的情況下,可充分運用這一共識和遵循這一規律,把和田玉料的玉器作為收藏之首選,這算是我的成功嘗試也是我的收藏特色。
一些專家、收藏家和古玉收藏愛好者,看了我的藏品後,幾乎都會不約而同地稱讚我的藏品普遍精美,很有品位。會問是用什麼秘訣收藏到這么多精品的,我的秘訣之一就是:“我愛古玉,更愛和田料古玉。收藏古玉,要牢牢盯住和田料,識古先識和田料,非和田料古玉不收藏”。
理由如下:1、和田料是古代王室貴族獨享壟斷之物。在古代,佩玉是有很多講究的,不同階層的人所佩之玉的玉料、器形、工藝等也是不同的,有著極其嚴格的禮制規範。例如在戰國時期,“天子佩白玉,公候佩山玄玉,大夫佩水蒼玉,子佩瑜玉,士佩玫玉”。縱觀歷朝歷代,自發現和使用和田玉以來,無一不是只有更高級別的王公貴族才能有資格佩戴和擁有和田玉。對於當今的收藏者來說,只要看準是和田料的古玉,它必定是王室貴族之物無疑,它的級別一定很高,就要毫不猶豫地把他收藏起來。不論是從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來說,和田玉料古玉都是最有收藏價值的。
2、和田料古玉必是精料、精工、精品。其在收藏實踐中,發現一個重要規律,自商周到戰漢,凡是和田料雕琢的器物,必是精工、精品。凡是和田料的器物必是子料山流水料,非常精美珍貴難得。能見到是幸運的,能收藏到手就是幸運再幸運的事了。
3、當今用和田玉仿古造假的機率微乎其微,收藏和田玉料古玉風險為零,增值保值前景不可估量。俗話說“因材施藝”、“好玉必好工,好工必好玉、好玉不作偽、作偽沒好玉”,“高檔料擱精工”等,都是千百年來奉行的金科玉律。當下,我們只要對比一下和田新玉和古玉所面臨的基本現狀,就會進一步證明這一判斷正確性。一是和田玉資源面臨枯竭,而需求是永遠不會枯竭的,供不應求的局面越來越嚴重,二是價格持續上漲仍未見底。自八十年代以來,和田玉原料的價格一路上升,特別是和田子玉原料價值增長速度之快,實在令人驚心動魄,短短二十幾年,價格增長近千倍,沒有哪一種商品價格的增長速度可與和田玉子料相比。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寶玉石協會統計,2007年,一級白玉子料每公斤達100萬元以上,2008年,和田羊脂玉每克達10.000元以上,到了2009年每克猛增到20000元左右。而古玉的價格卻是一直處於低迷狀態,市場行情長期以來不夠看好。在這種價格差懸殊極大的情況下,試想,作偽制假者也好,仿古者也罷,他們會拿一塊身價昂貴和田新料去作偽仿古嗎?有這種可能嗎?值得嗎?事實上是完全不可能的。除非他們是傻瓜,在大腦出了毛病的情況下,也許才會做出傻事。作偽和仿古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用最低廉的成本賺更多的利潤。當古玉價錢賣不過新玉價錢的情況下,作偽和仿古不但賺不到錢反而還要賠錢時,他們是不會做賠本買賣的。由此我們可以做出判斷,當下用和田玉作偽和仿古的可能性幾乎微乎其微。既然如此,當我們在收藏古玉時,只要發現和認定是和田玉料的器物,十有八九就是真古玉,應當毫不猶豫地先買下來為上策,暫時不要為其他太多的顧慮而錯過了機遇。因為在漢以前,根本就沒有仿古作偽這一說,那時的玉為神玉、王玉,只有王室貴族才有資格用玉佩玉,那時,和田玉資源既充足又精美。到了唐宋,玉才開始逐步過渡到民玉階段,也正是從這時開始便有了仿古。不過,這時的仿古用玉,一般也是用的好玉。要是能買到古仿古也是不錯的運氣。當然,前提是必須具備足夠的識別和田玉的知識和能力才行。至於做工對不對,到不到代等問題可放到以後去慢慢地研究,慢慢地去爭論。他樂觀地認為,只要確定無疑是和田料的古玉,一般來說,其他方面也都錯不了,因為這是一條自古就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規律。在當今仿古造假泛濫成災、專家良莠不齊,甚至有些專家連玉種和真假都分不清的情況下,收藏和田玉料的古玉是最佳選擇。退後一萬步,就算其他方面仍有人堅持說有疑問,那也不要緊,只要承認是和田玉料就全值啦。
4、和田玉具有天地間最美特徵,底蘊深厚,寓意深遠、傳世永遠,無與倫比。只要有愛玉、尊玉之心和君子比德於玉之人,幾乎都能聽得懂、看得懂、學得會欣賞它的音容美貌。因為世間所有的玉中和寶物之中,最美的,最動人、最有神性、最有靈性的,不過是和田玉,世所無與倫比。俗話“無玉不成國,無玉不成王,無玉不成寶之說舉不勝舉。它是玉中精英、眾玉之魁、國中之寶;它是天地之精華、山川之靈氣;它源於神山、孕於聖水;它具有質地堅硬慎密、色澤皎潔冰瑩、性情溫澤細潤、聲音清脆舒遠悠揚的特點;它呈現為石、水和血的特性,像石頭一樣堅硬,像水一樣晶瑩,又像血一樣流布著人的精氣;它暗示光潔、溫潤、堅固、永恆等一切玉器的物理屬性,同時也隱喻美麗、年青、華貴、健康、驅害避邪、吉祥、財富、權利地位、道德純淨和靈魂的永生;在古代,玉字可解釋為佩戴於王者腰間的那一個點狀飾物,它雖如此細小,猶如天地間的一粒粟米,卻散發出無與倫比的權力氣味,這是自然精英和人類精英的合二為一,是玉和人的內在置換,人獲得了玉的自然靈性,而玉獲得了人的精神高度;和田玉和玉文化,歷來在政治的、經濟的、宗教的、禮儀的、道德的、藝術的等等活動中,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世上沒有哪種東西或者物品能像和田玉一樣,有8000多年的實物歷史和文字記載,也沒有什麼東西或物品,能替代和田玉這樣在全民族、整個國度都融貫在和田玉文化之中;今天的華人無論身在何處,依然尊玉、愛玉、藏玉、佩玉、玩玉欲罷不止,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這一古老、深厚、神秘、神聖的玉文化伴隨著人類的文明源源流長,滲透到了中國人的血液里,展示了東方古國獨特的文化底蘊。
我很堅定地認為,收藏和田玉料的古玉器,就是收藏歷史、收藏文化、收藏藝術、收藏財富、收藏國中之寶。永遠不會過時,永遠地增值保值,永遠地寶貴。如能收藏到,人生之大幸也。
長期痴迷於玉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研究。
我覺得人就要不斷的去提高自己,因此通過自學培訓和收藏鑑賞實踐知識的積累,考取了職業翠玉鑑定師資格。用自己的藏品、自身收藏鑑賞、把玩的實踐經驗和感悟,全方位多渠道地學習 、研究、探索古玉鑑定辨偽秘訣的解讀方法,希望從紛繁複雜、眾說不一和秘不宣人的困惑狀態中,試圖尋找出古玉不容侵犯的根本特徵、規律、現象和本質。因此,我先後撰寫了“乘物以游心、感悟收藏”、“和田玉料的古玉是收藏之首選”、“專家鑑定要大興慎之又慎之風”、“我對古玉鑑定辨偽秘訣的解讀”和“以身體之、以血驗之”、“感悟古玉真偽”等數十篇有關解讀鑑定辨偽秘訣的感悟、體會和論文。
眾所周知,從宋代開始,就出現了仿古玉,現代古玉造假更猖獗,由此給古玉收藏領域帶來了災難性的困惑。有人為此吃虧上當,有人為此鬱悶悲觀,有人為此談古色變,有人敬而遠之、有人全盤否定,滿眼是假,根本不承認、不相信、不認可民間藏品。為了尋求古玉鑑定辨偽的秘訣和秘招,有很多人為此苦苦地思索、探尋與求教。有很多收藏人為了給自己的藏品求得一個“權威”的說法,為此既花了不少冤枉錢,還遭到了錯判等等。由於各種複雜原因的緣故,一些掌握了古玉鑑定辨偽秘訣和密招的人,往往都採取秘不宣人、秘不傳人,守口如瓶的做法。那么,古玉鑑定辨偽到底有哪些秘招、秘訣和規律可循?又如何在實踐套用中來解讀?。對於這個問題,我經過長期的實物上手、“實戰”體會,潛心學習、探索和研究後,十分樂觀自信地認為,古玉鑑定辨偽的那些秘招、秘訣,只要有興趣、有悟性,肯下功夫,有開門實物經常上手,長期堅持,是完全可以掌握的。乾今為止,不論造假者怎么玩花樣,其手段仍然是萬變不離其宗。真品的根本特徵,是造假者至今無論如何也是仿不出來的。只要善於發現和總結其基本規律,善於通過現象看本質,堅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緊緊抓住造假者仿不出、仿不像的關鍵環節,就抓住了最有效的秘訣和秘招。
在解讀古玉鑑定辨偽秘訣的過程中,我堅持的立足點是,一是立足於解讀出古玉的不容侵犯的根本特徵、規律、現象和本質。因為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運動和變化著的,在運動和變化中都有它自身的特徵、規律可循的。只要抓住了事物的特徵與規律,就等於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二是立足於解讀出現代作偽所不能及的工藝和效果。因為無論現代作偽手段縱有十八般武藝,仍有無能為力的地方。三是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通過透過現象看本質,解讀出真假古玉的真假面目,四是堅持用自己的藏品、自己的親身實踐、自己的親身體會、親身感悟說事。
堅持把收藏、鑑賞、保管融為一體。
在反覆研究考證的基礎上,我對每一件藏品都完成了建檔立卡、拍照並撰寫出基本數據和特徵描述,輸入電腦,把實物保管鑑賞和電子文檔管理鑑賞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2009年9月,我首次報名參加全國性的高峰收藏論壇和交流展。首次亮劍,旗開得勝。2009年9月15日,經中國收藏文化(開封)論壇專家委員會審定,我的藏品“羊羊得意玉擺件”、“羊脂白玉玉如意掛件”,入選中國收藏文化(開封)論壇第二屆高峰論壇《海峽兩岸民間收藏交流展》。同時,和田白玉“羊羊得意玉擺件”還入選了本屆論壇《海峽兩岸民間交流展》集粹。
2009年9月20日,經中國收藏文化(開封)論壇專家評審組評審,我撰寫的論文《“乘物游心”、感悟收藏》、和《和田玉料的古玉是收藏的首選》兩篇論文,入選第二屆中國收藏文化(開封)論壇學術研討會,並編入《盛世收藏經典——第二屆中國收藏文化論壇文集》,由國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另有一篇《專家鑑定要大興“慎之又慎”之風》論文,也被編入論文集的《附錄:第二屆中國收藏文化論壇全國收藏文化學術研討會選送專家評審委員會審評論文目錄》。據說“占了‘本屆大會共收到來自海內外論文183篇’中的3篇,是被審定106片中的其中2篇,是被‘選取了85位專家學者參加學術研討會’中的其中之一,占了再‘從85位中選取了在收藏各領域有代表性的60篇論文’中的其中2篇。創下了本屆論壇少有的一人同時入選兩件藏品、兩篇論文” 的記錄,既享有《論壇》出席身份,又享有《海峽兩岸民間收藏交流展》的貴賓身份。
在本屆論壇的展示過程中,我的藏品普遍受到專家、收藏家們的關注和好評。2009年10月21日,一位考古專家對我說,“昨天看了你的藏品後,興奮了一晚上,真好”。當另一位考古專家得知我同時榮獲兩本優秀論文證書時,十分感慨地說:“我真羨慕你,一次拿了兩本證書,我一直想得到一本,到現在還沒有”。聽到藏友們這些話語,我很激動地有感而發:“十年磨劍酸甜苦辣,今朝亮劍厚積薄發。七朝古都競選珍寶,慧眼識寶有我藏品。如意得意有緣入選,天賜里程碑奠基禮”。我的玉如意和羊羊得意兩件藏品作為精品而入選,是對我酸甜苦辣收藏經歷的一個最好的撫慰,證明我的心血和真金白銀沒有白花;是對我收藏成果的一個最有力的肯定,證明我已經擁有榮登國家級展台的古玉藏品和實力;它還證明了我的收藏理念、學術觀點和收藏感悟已經得到了國家級權威學者專家的肯定和認可,並在盛世收藏——經典上留下了墨跡。
經常會有人問我收藏的秘籍,我覺得我的收藏人生,源於與生俱來的興趣、愛好和夢想,夢想終於成真。成功於規劃、緣分、悟性、實力、執著和自信,規劃也終於變成現實。精於非和田玉不藏的理念和收藏原則。崇拜於古玉的博大精深與神聖。幸運於擁有可遇不可求的祖先遺存神聖珍寶。樂於鑑賞把玩的過程。視收藏為文物保護責任意識的體現和實際行動。從而自以為經歷了“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三種境地。
至於說從事業餘收藏的具體原因,我認為,縱觀人的一生,似乎人人都繞不過酸甜苦辣的經歷。但是,或輝煌或坎坷都終將似花開花落、過眼煙雲成為過去。也有人說,回頭看看,人生就是一場遊戲。但不管怎樣,每天照樣會日出日落,日子還得照樣過。所以人生應該儘可能地去尋求幸福和快樂之事去做。而這種幸福和快樂,莫過於隨心所欲地學自己想學的,做自己想做的,玩自己想玩的。常言道,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做一個收藏愛好者或收藏鑑賞家曾經是我的夢想。因為“乘物以游心”,並且,收藏的是文化,積累的是財富,陶冶的是情操,欣賞的是藝術。因此,我走進了收藏。收藏,讓我學到了想要學的知識。收藏,讓我做了想要做的事。收藏,讓我玩上了品位與時尚。收藏,讓我時常有一種知足感。收藏,讓我面對浮躁時代、選擇了把握自己、平衡人生的趣事。收藏,讓我創造了一塊具有高品位的業餘文化活動空間。收藏,讓我跨進了玉文化殿堂的大門。收藏,讓我在不經意間成為了持寶人。收藏,讓我對提升人生境界有了更高的追求。收藏,讓我在人到中年拐點之時選擇了一件豐富人生的愉悅之事。
我認為,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名公民,憑藉自己的知識、眼力和財力,把已經流向社會和市場的珍貴文物收藏起來,這是保護文物的一種正當行為和責任意識的體現。這些藏品今天保管在我們手中,最終都還是屬於中華民族的。
古玉是一種神聖的載體。
我認為古玉不僅僅是珍貴寶石,更為珍貴的是,它無與倫比地承載著中華民族的8000年文明發展史,興衰史,承載著政治、經濟、軍事、宗教、禮制、文化、藝術的信息和結晶,凝結著中華民族祖先勤勞與智慧等。
執著、自信、不輕信、不動搖、不固執、不張狂、多用心、多動腦,學百家之長,聽百家之聲、補己之短、悟收藏之道,是我不斷走向收藏成功之路的動力。我很尊重所有認識的專家學者和同行,但從不迷信任何一個人。我認為,在收藏界,歷來處於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狀態之中。從來沒有救世主,從來沒有絕對的權威和專家。最能令人信服的莫過於擁有實踐經驗和數量可觀的開門精品。我從不相信有絕對的專家權威和鑑定辨偽的救世主。中國8000千年悠久深厚、神秘的玉文化,對現代任何一個人來說,研究鑑賞已知,探求未知,說到底是一件永無止境的事。誰人也不敢說他在古玉鑑定辨偽的問題上包打天下,敢說此話者,要么是個無知,不知天高地厚,要么是個聖人。最值得相信的是歷史、事實、科學、實物和經驗。最好的專家、權威和老師應是開門實物。誰收藏並擁有開門實物越多,誰的經驗相對來說就越豐富,誰就應該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和可信性。作為一個資深收藏家,必須有數年以上的收藏“實戰”經歷,必須擁有數百件以上的開門藏品,必須要有天天摸、天天看、天天想的鑑賞感悟經歷和條件。作為一個鑑定專家,也必須要有數年以上的收藏“實戰”經歷,必須擁有數百件以上的開門藏品,必須要用自己的藏品說事,不要老拿館藏品和別人的藏品說事。而聽講、看圖、看書、參觀等途徑學到的知識,只能用來指導收藏實踐活動,考證和加深對藏品的認識。自己既沒有收藏“實戰”經歷,也拿不出自己藏品的人,嚴格說來,不具備專家資格,最多是個理論家。試想,一個沒有當過兵、扛過槍、打過仗的人,有資格談戰役和戰爭的“實戰”親身經歷經驗嗎?所以對於古玉的鑑定辨偽,我認為“手感”和“觀感”也是其秘訣之一。就“手感”來說,開門真品的玉表用手摸上去的感覺與假古玉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不過,初學者和悟性差者很難體會到這種美妙的感覺。就“觀感”來說,感覺、氣息、古氣是仿不出來的,鑑定古玩有時確實是憑感覺的,特別是第一感覺相當重要。這種感覺確有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成分,只有真品看多了摸多了,才會有這種感悟,不是一日之功。開門精品給人的的第一感覺應該是美、淨、秀、靈、神的感覺,如同看到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地清新和神聖。是美玉而不是石,是美而不是醜的感覺。甚至讓人看了還想看,想了還想,流連往返,難以忘懷,欲罷不能。而假貨給人的第一感覺是髒、亂、差、醜陋、粗陋、乾澀、呆板、斑駁陸離、模糊、殘裂、不自然、石性重,有煙燻火燎、油炸、酸蝕之痕,半生不熟、石玉難辨等。
關於收藏的心態,從我的收藏經歷來看,一切盡在緣分中,順其自然,一切隨緣,不溫不火,不急不躁,不要苛刻強求,不要心懷不良動機和心態,要有“君子比德於玉”的境界。玉有靈性講緣份,這一自古以來的神秘傳說,的確在我的親身經歷中得到了體現和驗證。玉緣,曾讓我親歷了一次“有心摘花花不開,無心栽柳柳成蔭的經歷”。玉緣,曾讓原本屬於自己的精美古玉又失而復得。玉緣,曾讓我在“差錢”、“囊中羞澀疑無路尷尬之時,迎來玉緣助我得珍寶”的喜悅。玉緣,曾讓我從古玩商那裡獲得優先選玉權等等,真是應了“是你的總歸是你的”那句神奇名言。
在收藏的過程中都會有酸甜苦辣,而且我認為,在收藏界,的確有一群弘揚民族玉文化的義務勞動者和忠誠衛士。這一群人具有“君子比德於玉”的高尚境界。他們是以收藏歷史、收藏文化、收藏藝術、收藏財富、收藏快樂、收藏品位、收藏人生,搶救、守護和弘揚民族玉文化為出發點和歸屬點的一群人。這一群人,是用自己的真金白銀與心血、汗水和智慧,辛勤尋覓寶物的人;這一群人,是經歷了“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境界的人;是一群守著金飯碗端著討飯碗,守著國寶度溫飽的人;是一群節衣縮食,耗盡真金白銀、不惜傾家蕩產,義無反顧地搶救國寶、守護國寶、弘揚中華民族玉文化的人;是一群歷經風吹雨打、冷嘲熱諷的人;是一群經歷了千方百計、千言萬語、千辛萬苦的人;是一群在地攤上考古的“實戰”派;又是一群人生最幸運、最快樂、最充實、最有意義和最幸福的人。
對於收藏我也確實遇見過一些困惑,但是我認為收藏家人人都要經歷從興趣的萌發到盲目行動、由不懂到懂、由失敗到成功、由糊塗一陣到清醒一陣這樣一個反反覆覆的過程。關鍵在於先學習後行動,先思而後行、自信與堅持,多看多上手真品。收藏需要專家,專家需要尊重,但不要迷信專家,不要盲目找專家鑑定。收藏的路要靠自己走出來,自己救自己,不要過分地依賴別人,要從頭學起。書要看,圖要看,博物館要參觀,但不要按圖索驥,不要照本宣科。不要固執己見,自信過度。一定要堅持精品至上的理念。
至於今後的打算和構想,我想,一是在現有的基礎上,繼續在收藏精品上下工夫,在鑑定辨偽的研究上要與時俱進,在保護、宣傳和弘揚中華玉文化上要繼續不遺餘力。二是如果條件許可,計畫出一本書,將自己的收藏心得感悟和部分藏品圖錄奉獻給廣大的收藏愛好者。三是當自己的生活和收藏發生窘境時,在相關法律法規允許的前提下,不排除採取交流、交換、轉讓等方式,以藏養藏。四是如遇有關方面有需要,有合作者,願以貢獻藏品的方式參與合作,舉辦文化交流展示活動,為弘揚民族玉文化和收藏文化貢獻一分力量。五是如果有相關體制內博物館看中和需要,本人願把部分藏品或者全部捐贈給相關博物館,讓這些祖先遺存和中華民族文化的第一塊基石載體,得到最終、最好、最安全的歸宿和歸屬,讓更多的華夏子孫共賞分享,從中受益。
受訪者介紹:
唐傳慶,中國文物學會會員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 、中國文物學會玉器研究委員會會員、楊伯達師生聯誼會會員 、中國民族藝術研究會會員、國家“職業翠玉鑑定師”、國家“職業藝術品鑑定師”。
編輯:jjl
相關評論下載:
評論者:cfc379997
發布時間:2010-1-25 15:54:38
評論內容:這是一位值得人們尊敬的藏家。
評論者:集鈺齋
發布時間:2010-1-30 10:36:10
評論內容:唐老師!你說的好!我就是守著金飯碗端著討飯碗,守著國寶度溫飽的人
葛峽峰2011-07-06 12:20:33[舉報]
一首讚美之歌,?詮釋內心的情愫!一篇好文章,照我懵懂熱愛。祝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