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三彩臥駝

唐代三彩臥駝

唐代三彩臥駝屬臥駝周身施黃釉,雙峰,四肢屈跪臥地,頭部高昂,雙目圓睜,引頭長嘶.尾巴捲曲上翹,與昂起的頭部的形成力的對稱,似在歇息中聽到主人的召喚而抖擻精神長鳴一聲,準備起行。唐三彩,由黃綠藍褐紫顏色為主要釉色,經焙燒而成的陶製品。在燒制過程中,由於助溶劑鉛釉的流動,各種色彩呈現出濃淡、層次的交流和融合,形成複雜絢麗多彩的色釉,俗稱“唐三彩”。唐三彩多用於陪葬,少部分用於生活和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唐代三彩臥駝
  • 出土地點:西安市韓森寨
  • 館藏地點:陝西歷史博物館
  • 所屬年代:唐(618—907)
  • 尺寸:高25.4cm
  • 出土時間:1955年
文物鑑賞
唐代三彩臥駝屬臥駝周身施黃釉,雙峰,四肢屈跪臥地,頭部高昂,雙目圓睜,引頭長嘶,尾巴捲曲上翹,與昂起的頭部的形成力的對稱,似在歇息中聽到主人的召喚而抖擻精神長鳴一聲,準備起行。
古代牧民鑑定駱駝,說良種駱駝應具十二屬相,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亥豬。唐代雕塑大師們根據當時牧民的鑑定標準,深入了解駱駝的生活,觀察駝體各部位的形狀,用雕刀按十二屬相雕下來,並用陶塑賦予其時代精神,三彩臥駝真箇眼似、蹄象、耳象、唇裂似兔、額如馬、頭如羊、毛色似猴、雞胸、犬腹、尾似豬,加之雙峰隆起,比例準確,線條流暢,恰似神完氣足,任重致遠的絲路使者
駱駝西漢時,和騾驢一樣,中原地區很不常見,為匈奴的奇畜。西漢《鹽鐵論·力耕篇》載:“夫以中國一端之縵,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損敵國之用。是以騾驢旺駱,銜尾人塞,口岸口馬,盡為我畜。”駱駝普及也較慢,東漢牟融《理惑論》說:“少所見,多所怪,見口駝,言馬背腫。”
唐代養駝業有了很大發展,官牧私養都很發達,駱駝是與牛馬等相提並重的。如“隴右郡牧使奏:馬牛駝羊息六十萬五千六百”,“王侯將相外戚牛駝軍馬之牧布諸道,百倍於縣官”。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駱駝也成為中原地區常見的動物,正如杜甫所描繪的“東來親駝滿舊部”。
駱駝,使人容易聯想到沙漠、“絲綢之路”和胡人。但在唐代,對駱駝的使用遠不局限於此,乾陵章懷太子墓壁畫中的狩獵出行圖,在賓士的馬隊後就尾隨著滿載輜重的駱駝。《舊唐書·安祿山傳》中說,自從他攻陷兩京,常以駱駝運兩京珍寶到范陽。此外,騎駝的形象在文物和文獻記載中也不難找到。可見唐代駱駝使用範圍是相當廣泛的。也就是駱駝為什麼那么普遍地陪葬於唐墓中的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