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陶塤

唐三彩陶塤

此展品為唐代文物。左:高3.45厘米,寬3.2厘米;右:高3.6厘米,寬3.7厘米。西市遺址出土。陶塤為胡人頭狀,內腔空,頭頂和兩頰處共有三個小孔。胡人為披髮,深目高鼻,顴骨較突出。面部施三彩釉,以綠釉為主,其他地方未施釉。以胡人形象製成樂器充分表明唐代海納百川的文化取向。現收藏於大唐西市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唐三彩陶塤
  • 出土地點:西市遺址
  • 館藏地點:陝西省西安市勞動南路118號
  • 所屬年代:唐
  • 所屬博物館:大唐西市博物館
  • 所屬地區:陝西西安
文物介紹
塤,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在古代主要為誘捕獵物所用,大多用陶土燒制而成,形狀多為圓形或橢圓形,底部呈平面,大小如鵝蛋,多孔,常見的為六孔,頂端為吹口,以陶質最為普通,亦稱“陶塤”。相傳塤起源於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狩獵工具。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繫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掄起來一兜風能發出聲音。後來人們覺得挺好玩,就拿來吹,於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塤。迄今發現最早的塤是在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發掘出土的橢圓形陶塤,距今約七千年。最初塤大多是用石頭和骨頭製作的,後來發展成為用陶製作,形狀多樣,種類繁多,有卵形塤、葫蘆塤、鴛鴦塤、仕女塤等,樣式美觀,工藝精細,是研究中國古代宮廷音樂史的重要的實物資料。
西安大唐西市遺址出土的兩件三彩陶塤,大小相似,外形均為胡人頭狀,內腔空,頭頂和兩頰處有三個小孔。一胡人為披髮,深目高鼻,顴骨較突出,面部施三彩釉,以綠釉為主;另一胡人雙目圓睜,鼻樑較矮,臉部亦施三彩釉,色彩斑斕。兩胡人頭除面部以外其他地方均未施釉,胡人頭上的這三個小孔,應為塤的吹孔和音孔。
這兩件以胡人頭為主題形式製作的三彩陶塤,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表現了唐代工匠對美的追求,反映出唐代中外文化交融,西市胡商雲集,絲綢之路貿易蓬勃發展,商賈頻繁往來的盛況;同時也反映出唐代樂器種類豐富多彩,音樂歌舞高度繁榮的景象。這兩件陶塤的發現,為研究中國音樂和絲路文化發展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