哩哩美

臨高漁歌的主要歌調。於2008年入選海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申報和保護單位是臨高縣文化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哩哩美
  • 所屬:臨高漁歌
  • 地位:主要歌調
  • 省內:海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 現狀:被列入中國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哩哩妹”是
據考證,“哩哩妹”漁歌起源於南宋紹興年間,當時的臨高縣令謝渥,體恤民眾,重視漁業,漁業生產連年豐收,漁村處處迴蕩著漁姑賣魚的甜甜的叫賣聲。據專家考證,漁姑的叫賣聲成了“哩哩妹”漁歌的最初旋律,後來,漁民在生活和勞動中,如趕海、織網、婚嫁等,仍以該旋律為音樂主題,並不斷完善,形成了優美動聽的“哩哩妹”漁歌調。
“哩哩妹”漁歌調發源於臨高縣新盈鎮漁村,因為歌里(臨高方言)唱道:“浪響後‘珠咪’,沙白前‘九墟’”“珠咪”是新盈港北邊的自然石堤,“九墟”指新盈港以南的安全村邊的白沙灘,據傳這句歌詞已傳唱了上千年之久。漁民的流動性很大,流動穿梭的漁民把漁歌帶到各地,歷代的外地疍民移居臨高后,所帶來的各地漁歌曲調的精華為臨高“哩哩妹”漁歌所吸收,使“哩哩妹”更加優美動聽。
臨高“哩哩妹”漁歌是漁家男女老少生產生活中所吟唱的歌謠,漢子撒網捕魚情不自禁地開口來一段,漁姑補網, 都哼唱“哩哩妹”解除疲勞,男女年輕人常以“哩哩妹”調情。閒暇時,男女青年各坐一邊,進行對歌,看誰編得快,對得妙,以分勝敗。漁村節日,更是人如潮,歌如海。
“哩哩妹”漁歌由於曲調優美動聽,漸漸地,它已不再是漁村的專利,它隨著漁姑的口傳,逐漸傳唱到臨高內地的廣大農村,成為農村裡的人們,尤其是廣大的年輕人隨口哼唱的歌調。
“哩哩妹”漁歌歷來備受文人騷客的青睞,南宋名臣胡銓被貶瓊島路過臨高時,被當地人所唱的優美的“哩哩妹”漁歌吸引而停留歇腳,他見當地土地乾裂村民無水喝,便指導村民挖了一口清泉井,村民大喜,將其命為“儋庵井”(胡銓字儋庵),當地進士戴定實請郡守方世功撰寫了《儋庵泉記》刻碑於井邊,以作紀念,村民還將此事編成“哩哩妹”傳唱至今:“胡公千里過新盈,掘得清泉為百姓,喝水不忘挖井人呀,代代銘記胡公情”。1962年戲劇家田漢來臨高採風,聽了“哩哩妹”漁歌,賦詩讚道:“椰子林邊幾曲歌,文瀾江水裊新波,此間亦有劉三姐,唱得臨高生產多。”1977年著名作家黃準來到臨高縣新盈漁村採風,稱“哩哩妹”為“中國最好聽的漁歌之一”。著名作曲家呂遠為影片《南海風雲》蒐集音樂素材,來到新盈漁村,吸收“哩哩妹”的優美旋律創作電影插曲《西沙,可愛的家鄉》。音樂教育家楊燕把“哩哩妹”編成國中音樂教材,經國家教委審定,由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
2OO2年,臨高縣分別被海南省文體廳和國家文化部命名為“海南省民間藝術之鄉”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