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佛伊德·波姆

哥特佛伊德·波姆

哥特佛伊德·波姆(Gottfried Böhm,或譯哥特佛萊德·波姆;1920年1月23日-),德國建築師,是德國第一個獲得普利茲克獎的建築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哥特佛伊德·波姆
  • 外文名:Gottfried Böhm
  • 別名:哥特佛萊德·波姆
  • 創建日期:1920年1月23日
生平,部份建築作品,獎,參考資料,

生平

波姆1920年1月23日誕生於德國奧芬巴赫一個建築世家。其父多明尼庫司·波姆(Dominikus Böhm)以興築德國境內數座教堂而聞名,而其祖父亦為建築師。
1946年,哥特佛伊德·波姆自慕尼黑工業大學畢業後,在鄰近的藝術協會研習雕塑。1947年,哥特佛伊德開始為父親工作,並在父親於1955年去世後繼承他的事務所。期間,波姆亦在魯道夫·史瓦茲(Rudolph Schwarz)麾下與“科隆重建協會”共事。1951年,波姆前往紐約,在卡耶堂·鮑曼(Cajetan Baumann)的事務所工作六個月,並遇見兩位最鼓舞他的人:德國建築師密斯·凡·德羅沃爾特·格羅皮烏斯,伯姆娶了伊莉莎白·伯姆,也是一名建築師,他們在1948年相遇,在1948年慕尼黑學習期間。她協助他的幾個項目,主要從事室內設計。 他們有四個兒子,其中三個是建築師。此後數十年,波姆在德國境內興建許多建築物,包括教堂、博物館市民中心、辦公大樓、住宅公寓。波姆被認為是帶表現主義與後包浩斯風格的建築師,但他認為自己是一名“連線”過去與未來、創意世界與物理世界、建物與城市景觀的一個建築師。在這個信念下,波姆認為建築物的色彩、形式及物料與它的設定息息相關。
波姆早期的作品多使用已鑄型的混凝土,由於科技進展,他開始採用鋼鐵玻璃在他的建築設計之中。他的計畫案明顯注重都市規劃,展現了他對於“連線”的注重。波姆曾獲得多個建築獎項,包括1986年普利茲克獎

部份建築作品

  • 菁寮天主堂,1966年:位於台灣台南市後壁區菁寮的天主堂,為哥特佛伊德·波姆在成名前進行草圖設計。它是波姆首件座落在德國以外的作品,亦為台灣唯一由普利茲克獎得主設計、興建的作品。
  • 科隆宗教大樓(教堂、圖書館與青年中心),1968年
  • 烏爾姆公共圖書館,2004年
  • ( 1947年至1950年)聖鴿教堂,德國科隆
  • ( 1968-1972 )朝聖教堂, Neviges ,德國
  • ( 1968-1970 )斯蒂Auferstehung (復活教堂) ,德國科隆
  • ( 1964-1969 ) Bensburg市政廳,德國

  • 1968 - 德國建築師,明斯特建築獎
  • 1971 - 德國建築師協會,杜塞道夫的建築獎
  • 1974 - 藝術學院,柏林的柏林藝術獎
  • 1975 - 大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獎的德國建築師,波恩協會
  • 1977 - 名譽教授樓維拉里爾國立大學,利馬,秘魯
  • 1982 - 大MEDAILLE d'Or的D'架構,歐萊雅法蘭西學院在巴黎,法國D'架構
  • 1982 - 美國建築師學會紐約( 235沃伊特)的榮譽院士
  • 1983 - 榮譽會員/榮譽的建築師AIA美國學會會員
  • 1985 - 弗里茨舒馬赫獎,漢堡
  • 1985 - 名譽博士學位恩慕尼黑
  • 1986 - 普利茲克建築獎,紐約市,美國

參考資料

  1. ^ 圖片見於Iglesia Youth Center Library (1968)
  2. ^ a b c Gottfried Bohm on Architectuul
  3. ^ Hiltrud Kier, Bauten und Projekte in: Kristin Feireiss (Hg.): Elisabeth Böhm: Stadtstrukturen und Bauten, p. 64 (Germa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