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文化

哥文化

哥文化指的是從2009年開始在中國內地網路上盛行的網路文化,以XX哥的形式流行,最早源於犀利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哥文化
  • 代表:寂寞黨
  • 時間:2009年
  • 模版:哥××的不是××,是寂寞
哥文化的由來,概述,著名“哥”們,天下第一哥——“犀利哥”與殘忍的哥文化,其實是位學者的“電視哥”,出手偶然的“力學哥”,神秘的“傳說哥”,威武勇猛——“雙刀哥”,“潮人”乞丐——“深邃哥”,升級版“犀利哥”——“雪碧哥”,低碳哥,勝利哥,三輪哥,菸捲哥,長裙哥,其他“哥”類,哥文化的產生過程,類型一:主動炒作,類型二:被動圍觀,類型三:陰陽顛倒型,“哥文化”與道德底線,“哥”“姐”是一種文化嗎?,社會評價,觀點一:簡單的跟風炒作是社會的悲哀,觀點二:哥不是傳說,是炒作,觀點三:“哥文化”的寂寞與解脫,“哥文化”反映的問題,是什麼造就了“哥姐”文化的出現呢?,網路訊息的飛速傳播效率,網民對此從厭惡到關注到熱衷,,中國網民的超前思想,網友點評1,網友點評2,

哥文化的由來

“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哥已不在江湖,江湖上還流傳著哥的傳說”,這些句子多數人都已耳熟能詳,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廣泛套用了。那么“哥”字到底是怎樣泛濫開來的,下面我們展開道來。“哥”最初的走紅,大致有這樣一個傳說:某天夜裡,百度魔獸世界吧出現了一張吃麵的圖,注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此圖迅速在網路上躥紅,大家紛紛效仿,出現“我發的不是帖子,是寂寞”,“我呼吸的不是空氣,是寂寞”等等類似句式的句子。2009年7月開始,這樣的句式開始攻占國內各大論壇,掌握了論壇的主流話語權,而鐘愛以此句式回帖的人也被網友稱為“寂寞黨”。
“哥××的不是××,是寂寞”,這個看似無厘頭的話語方式,成就了網路惡搞的新流行句式模板。任何一句平淡的句式,只要被網友們瞄上並進行模仿,立即顯示出強大的爆發力。在網友的智慧下,寂寞句式急速發展,延伸出許多新句式,如“哥抽的是煙,吐出的是寂寞”、“醉的是人,不醉的是寂寞”,在模仿中開始彰顯出某種或調侃或諷刺的態度,成為眾多網友表達心情的一種流行方式。
“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這是“哥”字訣走紅的另一個經典句式。據傳這句話的起源是貓撲大雜燴,是由網友“不要迷戀哥”的一個帖子引起的,該帖原文寫道:“這個世界創造了哥,是為了我們能夠更好更多地去崇拜、尊敬,同時也給大家創造了一個美好的嚮往,人們常說人有了希望,生活才有了奔頭,生命才活得更有價值。”帖子還告誡網友:“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哥早已不在江湖,江湖上卻流傳著哥的傳說”。
犀利哥”這位原本默默無聞的寧波乞丐,因為一張照片的斷章取義而“被走紅”,不僅引發了大規模的網路圍觀,更是無意中將“哥”概念發揚光大,在他之後,“雪碧哥”、“深邃哥”、“雙刀哥”、“工地哥”紛紛登場亮相,一時間網路上各式各樣的“哥”熙熙攘攘。“哥”不僅成了一種潮流,更演變成一種奇特的文化現象。有網友還以《哥本傳說》為名創作小說,其中一句話大概可以用來作為“哥文化”產生的註解—“其實,這個世界上本沒有‘哥’,但迷戀‘哥’的人太多了,就開始出現了‘哥’。”

概述

從2010年2月起,隨著一個身穿乞丐組合裝的中年男子“犀利哥”走紅網路,扭捏作態的“格子哥”,赤身裸體推車的“力量哥”,十二次電視相親的“電視哥”,重慶版犀利哥之“刀疤哥”,大學圖書館自習男扮女裝的“長裙哥”,還有自稱“拉風哥”的網路紅人紛紛登場,受到網友的熱捧和擁躉,而坦露心跡的擺地攤賣菜的現實版“真情哥”,也躍然紙上,形成獨特的“哥文化”。“哥文化”是網路時代的產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讓網友加以消遣,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的價值導向。這個影響,有正面,也有負面。“哥文化”的形成,一方面表示了弱勢群體分享網路話語權的大勢所趨,另一方面也顯示了人們精神追求的娛樂化和生活的庸俗化,正像有識之士所說網路“哥文化”的盛行,恰恰是無文化或低俗文化的表現。儘管“犀利哥”一夜走紅,但在這繁華熱鬧背後,卻是“犀利哥”程國榮十年流落街頭無人問津的寒酸無奈。而其他網路“紅哥”同樣也難逃曇花一現的宿命。

著名“哥”們

天下第一哥——“犀利哥”與殘忍的哥文化

犀利哥”可謂是“哥文化”的鼻祖,一位街頭乞丐,因為其放蕩不羈、不倫不類的感覺以及那原始版的“混搭”潮流,給人們潮流視覺眼前一亮,被網友開始追捧。經證實,“犀利哥”是流浪在寧波等地的一位有精神障礙的乞丐。隨後,媒體還報導了其真實姓名、出生日期和戶籍地,甚至還曬出了其生活過的老屋照片,這些不過是揭人隱私而已。一位原本只是迫於生計、胡亂撿拾衣服穿在身上的乞丐,因為所謂的頹廢感美學、歐美粗線條與日韓范兒的混搭、不羈的氣質以及犀利的眼神而被眾網友大呼“驚為天人”,尊為“犀利哥”,迅速躥紅網路。有人為他譜寫歌曲,有人搶注“犀利哥”形象商標,重慶有女子花上千元購置乞丐裝,欲讓丈夫打扮成山寨版“犀利哥”遭到拒絕,而網上最貴混搭專賣限量版“犀利哥”乞丐裝竟要價49999.99元。
乞丐,是人之至賤。他需要的是社會的關愛。需要的是溫暖的雙手,需要的是遮風擋雨的屋檐,需要的是或許就是我們並不太珍惜甚至會隨手丟棄的一個麵包。而讓“犀利哥”走紅網路,其實是對其懵懂的精神給予隱私上的傷害,結果不過是博得網友們一陣簡單的驚嘆。
雖然“犀利哥”逐漸參加了許多活動,雖然說英雄不問出處,但這對他來說,其實並不公平。畢竟“犀利哥”是個精神病人。

其實是位學者的“電視哥”

2010年初興起的電視相親一度風靡,但也飽受爭論。夏正蘭堪稱“電視哥”、“電視相親王”,一年多的時間裡,到訪的節目有8家電視台,10檔相親節目,12次。按照到訪順序分別是:湖南衛視《我們約會吧》;江蘇衛視《非誠勿擾》;廣東電視台公共頻道《電視相睇》;廣東電視台公共頻道《相親總動緣》;浙江衛視《相親連連看》;廣州電視台《全城熱戀》(3次);湖北衛視《相親齊上陣》;湖北綜合頻道《伊見鐘情》;浙江衛視《婚姻保衛戰》;南方衛視《緣來是你》;關於相親的訪談有:湖北衛視《火鳳新觀察》;湖北經視《咵天》;武漢教育電視台《我愛武漢》;另有兩檔節目未能及時參加,後來停播,分別是:浙江衛視《為愛向前沖》;山東衛視《愛情來敲門》。頻繁的輾轉各大電視台相親,不免有炒作的嫌疑。新聞報導似乎也有些誇張,我們由此而對“電視哥”存在不少偏見。可電視相親不過是夏正蘭的冰山一角,仔細品讀夏正蘭的事跡,其人也值得我們肯定。因為夏正蘭更多的是一位作家,2011年10月出版小說《觀瀾清夢》,而且曾經獲得“中國教育實踐與研究論壇”一等獎。這讓“電視哥”來了個華麗轉身。
電視哥——夏正蘭電視哥——夏正蘭
學者夏正蘭學者夏正蘭

出手偶然的“力學哥”

力學哥是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工程力學專業的一名學生,黑龍江人,2011年9月,因用硬幣搭建出梯田、倫敦大學等建築物,被網友稱為“力學哥”。
力學哥力學哥
力學哥”雖是名副其實力學系男生,但他聲明:“搭硬幣只是生活中的一個極其偶然事件,並且與力學的高深理論,毫無關係。只要你有耐心,一個個壘,你也能做到。”
力學哥的出場其實還是值得肯定的,畢竟他的作品稱得上是藝術。可網上新聞在報導此事時卻說:“浙大‘力學哥’炫富,造‘金錢帝國’”。真不知道幾百個硬幣和炫富到底能扯上什麼關係?這似乎是媒體有點誇大其辭,興風作浪了。

神秘的“傳說哥”

“傳說哥”誰也沒有在現實中見過他。其實,最初的“傳說哥”只是魔獸爭霸(DOTA)遊戲裡的一個火槍手,因為這個角色腿短跑不快,加上技能單一,玩此角色的人大都很菜。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傳說哥”神乎其神的技術和神話般的故事才會被人津津樂道。而現在的“傳說哥”含義已經被徹底地擴大化,用於代表那些一直被模仿,但從未被超越的對象。“傳說哥”語錄:我早已不在江湖,江湖卻始終有我的傳說。

威武勇猛——“雙刀哥”

2010年初始,在廣東某地區,一黎姓男子在原公司索要工傷賠償被老闆拒絕後,精神有些失常。他自己脫掉褲子,跑進農貿市場,拿起兩把菜刀,隨後,他開始猛砍某建築公司大門。砍完後,他又旁若無人地手拿雙刀站在馬路的中間,甚至悠閒地抽起了香菸。隨後網友們開始借題發揮,稱雙刀男橫空出世,憑藉著英俊瀟灑的外表,敢於鬥爭的勇氣,手持雙刀無畏的精神,贏得了大眾的心,“刀哥”是新時代的“偶像型”人物。就此,“雙刀哥”也正式開始在江湖上名聲大噪。“雙刀哥”語錄:我仔細想過了,自己確實是窩囊了一輩子,是該做件大事的時候了。

“潮人”乞丐——“深邃哥”

“深邃哥”是一位來自昆明南窯火車站的乞丐。網友“天使之城”評論“深邃哥”:“他戴著的BOSS黑框眼鏡是近年來最受歡迎的時尚配件;脖子上戴著來自麗江古城的民族服飾,少數民族風情更符合本土流行趨勢;甚至做乞丐都不忘記給右手戴枚戒指……細節決定成敗,深邃哥是個潮男絕對沒有錯!”。

升級版“犀利哥”——“雪碧哥”

的這位比“犀利哥”更潮的“雪碧哥”,網上如此描述湖北潛江街頭的“雪碧哥”:看似隨意的亂髮,憂鬱的眼神,唏噓的鬍渣子。刻意的一縷劉海,漂染成後現代主義的黃色,輕皺的眉掩飾不了一絲惆悵。強烈波希米亞風格的白色長褸,義大利小牛皮的飾品不經意間透露出奢華,浪漫與寫實並重的圍巾,蘇格蘭風情的花格條紋中裙,純手工打造的手套,肘部75度的傾角顯得自然而優雅,水磨藍牛仔有種大自然的粗獷,白色的護膝彰顯主人的運動精神,如此“拉風”(新潮吸引眾人目光)的“雪碧哥”,遠遠地把犀利哥拋在了身後。

低碳哥

2010年5月,國內某知名論壇出現了一位用行動宣講環保概念的男子,稱“低碳是美德,低碳是時尚,低碳就是哥”,因為極致低碳的生活,該男子被網民稱為“低碳哥”。

勝利哥

又稱“青泥姐”,男,大連人,因為常在大連勝利廣場、青泥窪橋步行街身穿女性化裝扮出沒,引起關注而得名。“勝利哥”身穿白色襯衣、淡粉色短裙、粉色絲襪,腳穿白色高跟鞋,被稱為“混搭潮人”。

三輪哥

源自2010年5月9日凌晨北京的一場交通事故。一輛三輪車從兩輛車中間恰巧穿過,幸運躲過兩次致命撞擊,被網友追捧,被評價為:“三輪哥,騎得是那般淡定。高端的操作,風騷的走位,閃電的反應,純意識流,車禍發生瞬間,一個手剎加後輪平滑,猶如過江之鯽般從容瀟灑地拒絕了死神的邀請。”

菸捲哥

最近出現在北京捷運中,穿著紅衣,有時像猴子一樣抓著扶手蕩來蕩去,有時又旁若無人地抽菸,還對著女乘客高唱“謝謝你給我的愛”。網上流行的這段視頻還配了一首歌:我要出名,我不怕出醜;我要炒作,也不怕挨揍。

長裙哥

網路紅人2011年9月21日 重點集美大學校圖書館自習一組男扮女裝照片被網友傳到網路網友瘋狂轉載點擊率幾天內過百萬 第二天各大娛樂媒體報社海峽報社新浪娛樂騰訊娛樂專訪東南早報廈門商報 台海衛視各大電視台記者瘋狂報導一度當月百度搜尋榜登上騰訊首頁成為網路熱議辭彙 繼不少重點大學網路紅人又一大學生校園的一夜成名的事件

其他“哥”類

其他“哥”類還有很多,如“力量哥”、“格子哥”、“真情哥”、“高數哥”等
2010年3月14日有網友在貓撲大雜燴發帖爆料稱在合肥市金寨路街頭光著身子的“力量哥”在鬧市擋住“的士”。稱一男人全身赤裸,擋在馬路中間不同的車子前抬車,不時高喊“給我力量”,引起不少市民圍觀,造成交通擁堵。有人認為該男子是在表演行為藝術,也有人認為該男子是因賭博輸錢精神失常。該男子照片發到網上後,很快被轉到百度貼吧、紅網論壇等網站,引來數十萬網友圍觀,“力量哥”一夜爆紅網路。網友為其取名“力量哥”,並授予其為“2010最強環保衛士”稱號。
與“力量哥”同屬“展示自我型”的網上紅人“格子哥”是重慶某高校09級新聞班的班長,自稱是張靚穎的冬粉,生於1990年。“格子哥”的走紅最初源於他在土豆網上上傳的三個視頻。該視頻記錄了一名戴著眼鏡,穿著黑白相間的格子外套,身披格子圍巾的小男生,在人來人往的廣場上跟隨著背景音樂中張靚穎新歌做出各種誇張口型,並且“翩翩起舞”,扭臀搔首,擺出各種妖嬈姿態,多變程度遠遠超越了芙蓉姐姐單一的“S”造型。同學則用數位相機錄成視頻,隨後放在視頻網站,短短几天就引來了上萬次的點擊率。
現實版“真情哥”網路走紅。3月27日下午,在位於寶雞南關路立交橋下,與寶雞市路燈管理處相對的攤位前,一位名叫余東陽的年輕人收過一位顧客的菜錢後,照例又開始“推銷”自己:“大爺,我還沒結婚,您幫我留意一下吧。”他的這一舉動讓很多人稱他為“真情哥”。而在吉林長春某書店內,一名流浪漢連續5個月閱讀高等數學、計算機、英語等書籍,還抄寫習題演算,字跡工整漂亮,日前被媒體發現後譽為“高數版犀利哥”。
在大學校園,“哥”也已成為學生們的頻用詞。“哥偷的不是菜,是寂寞”、“哥東西丟了,幫忙找下”,“哥文化”風靡大學校園,成為一種時尚的網路文化。

哥文化的產生過程

類型一:主動炒作

代表人物:鳳姐、菸捲哥
說到2010第一姐,非“鳳姐”羅玉鳳莫屬,她長相平平,身高不到1.50米,超市收銀員,卻自我感覺非常良好,自稱懂詩畫,會彈琴,精通古漢語,“9歲起博覽群書,20歲達到頂峰,智商前300年、後300年無人能及”。她在電視節目上公布了7大苛刻徵婚條件,誓嫁“身高1.76-1.83米的名校碩士生,並且長得要陽光、帥氣”。
這樣的言行必然引起軒然大波,很多人都把抨擊的矛頭對準了“鳳姐”本人,說她自欺欺人、掩耳盜鈴。但是誰把她的言行放大了?是謀求收視率的電視台,還是鳳姐背後的炒作團隊?其實,歸根結底是整個社會的浮躁心理,是網民自己在對“鳳姐”們進行自動炒作,因為大眾需要這樣一個人來滿足娛樂的口味,刺激空虛的精神。
再回頭看看“姐”的鼻祖——芙蓉姐姐,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她更加驚世駭俗,人們的非議也更多。但現在她的“靚照”再出來,已有網友說:“我怎么覺得芙蓉姐姐越來越正常了,還是我越來越不正常了?”屢見不鮮,我們或許已經對這種光怪陸離的現象漸漸適應,沒有這種炒作和刺激,都會覺得網路不正常。
到底是誰嘲笑了誰,你嘲笑人家,人家成了名;人家嘲笑你,你卻渾然不知。芙蓉姐姐也有多部影視作品了,鳳姐已經受邀請拍寫真集了,誰能說,我們這些罵得痛快的人就比她們高明呢?

類型二:被動圍觀

代表人物:犀利哥
犀利哥”本是寧波街頭一名無家可歸的乞丐。有網友偶然間拍到了他的一組照片,發到網上,“犀利哥”一夜爆紅。網友稱:“那憂鬱的眼神,唏噓的胡碴子,那帥到無敵的風衣,還有那雜亂的頭髮,迅速秒殺了觀眾。”他身上的乞丐服甚至被追捧為最新時尚,一時間,“犀利哥”冬粉無數,商家也大打“犀利哥”牌。
從此,“犀利哥”平靜的流浪生活徹底受到了驚擾。很多人到街頭找他合影,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的“犀利哥”被圍觀人群嚇哭。後來被親人領回老家,但不久前又被商家邀請走秀。雖然他出名了,雖然他走秀2天收入3萬元,“脫貧有望”,但這難道真的是他希望的生活嗎?
不知道人們是由衷地關心“犀利哥”們,還是以此為樂,作為消遣呢?也許二者兼而有之。以娛樂的精神來消費弱者,“犀利哥”不是第一個犧牲者,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後來出現的“三輪哥”、“勝利哥”都是同樣的產物。只是,人們在消費弱者的同時,還消費了內心的良知。以消遣開始,以痛感結束,不知這個循環何時能結束?

類型三:陰陽顛倒型

代表人物:著姐
現在有個網路流行語叫“偽娘”,當下最著名的“偽娘”是劉著,人稱“著姐”。男人劉著參加了2010年“快樂男聲”選秀,因報名時著煙燻妝、穿藍色絲襪和高跟鞋,進行女性化的表演而引起社會關注。雖然最終被淘汰,但他“比女人還女人”的扮相和舉止,讓其出盡風頭,迅速躥紅。這次選秀中還出現了其他“偽娘”,有網友甚至發帖子盤點了2010“快男”選秀十大“偽娘”。
也許,“偽娘”是與“曾哥”們相對應的。“信曾哥,不掛科”,這兩句流行語體現出冬粉們對中性形象的女生李宇春曾軼可的擁護。
有網友說:“在這個選秀泛濫、審美疲勞的時代,唯有不斷地製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奇葩’,才能挑逗起觀眾日益麻痹的神經。”所以,去年的“超級女生”選秀出了一個“曾哥”,而今年的“快男”便索性誕生了一個“著姐”。你“超女”能選出爺們,我“快男”就不能選出偽娘嗎?與此同時,同根生的“花兒朵朵”更是拋出了“王子”、“悅哥”這樣的“純爺們”。
一時間,“中性”蔚然成風,“偽娘”和“X哥”神話降臨,觀眾從最開始的排斥,到逐漸接受,再到後來的瘋狂追捧。“中性當道”已演變成一種潮流,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有人曾評論說:“你捨得死,我就捨得埋。”如果“偽娘”們是捨得死的一群,那么網民就是捨得埋的一群,只不過,這個“埋”其實是“捧”,成全了他們想要成名的願望,也成全了網民扭曲的心理。

“哥文化”與道德底線

無論“哥”們到底是故意炒作,還是偶然被人發掘,這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表演。無論你是否喜歡,但只要是你熟悉的,相信大都至少博得過你的一陣好奇,但“哥”們面臨的也許卻是身敗名裂的風險。“看熱鬧”是一種普遍的心理,人人有之,但在看熱鬧的同時,我們是不是該保存一些道德底線?以上列舉三位“哥”們。“力學哥”似乎並無太多緋聞,“電視哥”我們要儘量當他是為學者和作家,至於“犀利哥”,我們就讓他安安靜靜的生活吧。對於這一點,網友的自律是一方面,“犀利哥”的家人是不是更應當盡心盡責,保護其個人隱私。還有,青少年正處於個人意識發展的階段,為他們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使命。

“哥”“姐”是一種文化嗎?

有人說,“哥”“姐”現象已成了一種文化,只不過,除了“電視哥”、“力學哥”等少部分人之外,這種被網路炒作出來的“文化”總是發出怪異的信號。當然,也存在媒體故意誇大其辭的問題。
著姐”曾經在部落格中說,他的行為不會影響小朋友。也許他模仿女性真的是像他說的那樣,是“天性”使然。
但當“偽娘”們被網路熱炒、被人們熱捧時,這個社會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孩子們在耳濡目染中,很少能夠免受打擾,事實上在很多校園裡,“哥”“姐”已成為學生們掛在嘴邊的詞兒,甚至已成為一種時尚。
“哥”“姐”現象中,有不少是為了出名博出位。“鳳姐”和“芙蓉姐姐”就是典型,偏偏她們還真出名了。在這個以成名、財富為成功標準的社會,“鳳姐”們起到的“標桿”作用會影響到多少人呢?而將弱者拿來娛樂,又會讓人們得到什麼呢?
也許,這稱不上是一種文化,充其量只是一種現象,按照網路焦點轉瞬即逝的無數先例,“哥”、“姐”的潮流也許很快就會過去。但無論它是什麼,無論它存在多久,網路現象都是一種現實文化心理的折射。只是不知道,“哥”、“姐”之後,又會是什麼。

社會評價

觀點一:簡單的跟風炒作是社會的悲哀

針對“哥文化”的盛行,網友、讀者和專家學者各有說法,褒貶不一。有“犀利哥”:“這個乞丐太有范了。”網友“心的祈禱”還特意跟帖說,“我覺得還是犀利哥比較真實和震撼,後面跟風的都不地道。現在有些人啊,總喜歡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社會的傷疤和痛楚之上,缺乏冷靜和思考,像上述照片還拿來跟風炒作,還配了些令人作嘔的文字,低俗至極。”
西安市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陝西省親職教育網路總校辦公室副主任王國琪說,網上紅人包括“哥文化”現象,除了被網路放大的某些負面社會心理,還有在網路的強大力量下,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文化現象。如果網民的文化生活被定義為八卦“盛宴”,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可笑的網路語言,如果類似於“犀利哥”這樣的不幸者,只有在“網路”的包裝下,才足以進入人們的視線,獲得人們釋放的愛心,那只能是社會的悲哀。
傳媒人王旭峰認為,當底層百姓無法直接表述自己的訴求時,通過一些貌似荒誕的行為、形式,來表達自己的聲音。既有對時尚的嘲諷,對名人、明星文化的不屑,更多的則是百姓對自身逼仄生存空間的申訴與抗爭。
中國網際網路調查課題組組長胡延平認為,“網鬧”的出現是網際網路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必然。網路世界是現實社會的映射,“網鬧”現象也是生活的映射。胡主任建議,只要“網鬧”不觸犯法律,不演變成“網罵”,大家不妨對它進行包容和理解。因為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至於網路流行的“寂寞論”,胡主任則表示,其實生活中本就不乏空虛寂寞者,只是網路又起了放大的作用。

觀點二:哥不是傳說,是炒作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不經意間一個默默無聞的乞丐,被人發到網上傳播就成了“犀利哥”,成了“乞丐王子”。隨後“深邃哥”“雪碧哥”“格子哥”“力量哥”等步其後塵,成為眾網友追捧擁躉的對象,但在這些熱鬧背後,人們看到的是人為的炒作,是膚淺的娛樂,生活的浮躁顯示出精神追求的蒼白。
冷靜地思考,如果說“犀利哥”走紅網路是網路時代的一種娛樂特色,是低俗文化的表現,那么,平面媒體的跟進以及政府部門的介入,則是一種認同和炒作。犀利哥、深邃哥、格子哥、雪碧哥等一夜走紅形成獨特的“哥文化”現象,它所傳達的卻是一種社會信息和民眾訴求。網民讀者對犀利哥的關注、熱捧帶著對小人物不幸命運的善意關懷和同情,對弱勢群體的的關心。這種關懷同情之中也不排除一些人的獵奇心理。甚至也有一部分人是帶著厭惡和攻擊的情緒來炒作此事。低俗文化大肆傳播,可以說為我們社會生活創造了一個不好的氛圍,特別是對青少年成長來說,更加不利。
透過“哥文化”,我們會發現,社會公眾對所謂正統的引導方式、方法的反叛,而由此產生的逆反心理就是用怪誕、荒謬來反抗,這是犀利哥走紅的精神基礎。另外,透過“犀利哥”現象暴露出我們整個社會的一種浮躁心態。正像網友說的,“現在已經覺得很無聊了,再這樣炒作下去更沒有意思了。網路再現潮人乞丐,都是炒作惹的禍。”
很多人不明白,“犀利哥”為何走紅?無數網友追捧這樣一個乞丐,到底是一種什麼心理?有人說是寂寞,有人說是同情,還有人說是對現實的無奈。無論如何,都不足取。因為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健康的文化心態,當網友們再次饕餮“犀利哥”之類的盛宴時,請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正在成為被流行文化所吞噬的“烏合之眾”?那么,每一個人心中都應秉承的良心與社會責任感,究竟在何處呢?

觀點三:“哥文化”的寂寞與解脫

有網友認為,“哥文化”產生的原因,源於現代人的無聊和寂寞。有香港媒體認為,無聊文化的盛行,甚至弱勢群體的悲哀被惡意搞笑,實在是一種悲哀。不過,也有人覺得,在一本正經的正統文化和現實生活的高度壓力面前,很多人希望從另類事件中得到解脫,從這個角度來講,也許哥文化的盛行,或許並不是惡搞,也許還含有對“哥主角”無拘無束生活的嚮往。

“哥文化”反映的問題

“哥文化”的形成,從某種角度表示了弱勢群體分享網路話語權的大勢所趨。在目前中國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文化現象。當底層百姓無法直接表述自己的訴求時,通過一些貌似荒誕的行為、形式,來表達自己的聲音。既有對時尚的嘲諷,對名人、明星文化的不屑,更多的則是百姓對自身逼仄生存空間的申訴與抗爭。從另一方面它也顯示了人們精神追求的娛樂化和生活的庸俗化,有學者說到網路“哥文化”的盛行,恰恰是無文化或低俗文化的表現。儘管“犀利哥”一夜走紅,但在這繁華熱鬧背後,卻是“犀利哥”程國榮十年流落街頭無人問津的寒酸無奈。而其他網路“紅哥”同樣也難逃曇花一現的宿命。在這些熱鬧背後,人們看到的是人為的炒作,是膚淺的娛樂,生活的浮躁顯示出精神追求的蒼白。

是什麼造就了“哥姐”文化的出現呢?

日益嚴重的國內“哥文化”與“門事件”已經成為了國內的亮點,粗略的估計了下至少每個月會有二到三位“哥姐掌門人”的出現。他們的出現有些純屬偶然,有的當然不排除炒作,那么是什麼造就了“哥姐”文化的出現呢?

網路訊息的飛速傳播效率

這點大家都能意識到,但凡是在網上出了名的人都是通過網路。據調查最早的哥文化指的是李宇春與曾軼可的出現,相繼後又在天涯、貓撲通過網名挖掘了一系列的知名人士。使他們一夜成名。說道“哥文化”就要提提”姐文化“曾經一個芙蓉姐姐把網路已經搞得已經烏煙瘴氣,而今卻又出現了所謂往前三百年,往後三百年無人能比的“鳳姐”國區域網路絡再一次引起不小的波瀾,罵聲,討伐聲此起彼伏鬧的不可開交,不管是不是炒作也不管是不是真的是讓人們很頭疼,總之在大家的唾沫中“鳳姐”終於憑藉網名的質疑與口水成為了網路上的“一姐”讓芙蓉姐姐、百合妹妹等昔日“明星”頓時星光暗淡。

網民對此從厭惡到關注到熱衷

這一點毋庸置疑芙蓉姐姐便是其中的代表案例,芙蓉姐姐以其獨創的舞蹈”優美“的曲線迅速的紅遍大江南北,起初她的出現本因儘早的結束,因為她招來的反感不亞於一塊發霉的臭肉,但就是這么一塊臭肉不經意間在人們的質疑與厭惡中成為了一快臭豆腐。慢慢的眾多的媒體也開始關注這位看似一般,實則有這殺傷力的女人,其實我的意思大家都明白這些哥於姐的出現都是拜網民所賜。

,中國網民的超前思想

名稱辭彙與華麗語句的包裝,隱含文化的強加,中國網民的超前思想看看吧,好不容易鬧完了曾哥,現在卻又相繼的出現了”犀利哥""深邃哥”雪碧哥“”三輪哥“”火車哥“等人,其實如果只是曝光倒也會如潮水般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可是問題在於我們忽視了中國人的創造與新事物想像能力,很多人剛了解到犀利哥時起初都是抱著傳統的”玩笑式“思想觀望,但是就是又是那么一些人利用華麗的辭彙為這些人進行了一些列的前期包裝,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想法不是大的媒體所能給予的,都是來自於網路。一時間有人甚至開始從國際流行的角度開始審視這些網路紅人,一些列的網路經典語句隨即誕生”請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好在犀利哥的都已經成為了傳說。

網友點評1

——整治低俗文化共建社會主流價值
這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多元的文化與價值,重視著每個人的價值取向。這是一個和諧的社會,包容和承載著一個個具有主觀性和利己性的觀點。這也是一個市場經濟的時代,既得利益者為了最大限度獲取利潤和虛無的名聲,形成了低俗文化的推廣團隊。
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因此,對於當下飽受爭議的,如一夜走紅的偽娘,與日本蒼井空同台演出的芙蓉姐姐、鳳姐,以及坐在寶馬里哭拜金女等“公眾人物”,我們似乎沒有批判她們的理由,且還應該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也似乎只有如此,才能體現這個時代的進步和多元,才能更好地檢驗和諧社會的承載力。
然而,存在的合理性並不代表社會的需要,更不代表它有什麼社會價值。低俗文化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國家的健康形象,被無限放大的扭曲的價值導向,終將會把國家主流的價值觀引向歧途。作為成年人都感到迷失、迷茫和矛盾的事,那些尚處於價值觀形成的青少年,很有可能會一頭扎在媚俗文化中不可自拔地接受所謂的“主流”。這對於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來說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而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由於社會正處於轉型期,思想多元化引發的觀念碰撞比較激烈,而引領社會發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在建立之中。越是在這個時候,大眾媒體承擔的責任就越重,不能失去自己的判斷力,不能贏了收視丟了責任。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始終是文化發展的一個恆定不變的原則。任何文化產品,不論形式如何出新,內容如何豐富,最終都要有益於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有益於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如果一個文化產品缺乏應有的社會效益,那么它的經濟效益就失去存在的依據,就會淪為不折不扣的文化糟粕。這樣的糟粕即使能贏得一時的“青睞”,最終也會為人所唾棄。事實證明,任何文化產品只有在堅持社會效益的前提下著意創新,才能獲得真正的活力,也才能贏得長久的經濟效益。
其實,偽娘也好,鳳姐也罷,或是遭人唾棄與受人追捧的拜金女,她們本來沒有錯,但當被策劃包裝後拙劣、出格的表演,通過媒體呈現在公眾面前的時候,她們作為殘缺的個體被無限放大,低俗的賣點也被無限傳播。這不是具有普適性的主流價值觀,更不該強勢占據媒體影響和引導主流價值觀。這與我們一直在強調的,要用先進的文化引導人、薰陶人、塑造人,用先進的文化引領經濟社會的發展,是背道而馳的。這恰恰是我們所不能容忍的,也是責任媒體應該劃清界限的地方。
抵制低俗文化,倡導積極向上的社會主流價值,是政府的職能,媒體的操守,更應該是我們每一個公民自覺的行為。全社會行動起來,共建社會主流價值,為青少年提供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

網友點評2

社會應當接納“哥文化”,但不能容忍部分低俗的“哥”
魯迅說過,中國人愛湊熱鬧。或許是這樣的民族特性,推動著人們追捧新奇事物、搞怪人物、低俗文化等。網路紅人並不是社會主流,但由於它滿足了大眾窺探他人隱私並從中得到快感的欲望而提升為主流,成為娛樂事件。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今年初發表的《第25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一般網民看網路新聞或使用搜尋引擎時,有很大比重也與娛樂、生活有關。真正通過網際網路來查找有意義的資料,通過網際網路來學習和提高自身素質的人在網民中占的比例很小。網路紅人的出格言行則成了他們的娛樂題材,因此樂此不疲地發帖、跟帖等,參與了網路紅人的製造。
然而,上述網路紅人,他們當中幾乎都是通過“獻醜”出位。比如號稱2010年“第一姐”的鳳姐,就是以語不驚人死不休來吸引眼球。這名只有1.46米高的超市收銀員,自我感覺非常良好,且曾經說過:“我9歲時開始博覽群書,20歲的時候到達頂峰,600年也沒有任何人能夠超過我……”
今天在中國,要出名不怕沒本事,就怕不會做秀。一些人搏出位的一條捷徑就是搞怪獻醜,這反映了一些人為了成功而選擇極端或不擇手段的社會風潮,尤其是社會最底層的人。他們那么做也許可以理解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為迎合大眾的獵奇心態。
中國人才濟濟,一個人若表現得正常,一般沒人注意,而一旦出格了、雷人了,活出所謂的自我了,反而很容易得到觀眾的認可。上述網路紅人不單在中國國內走紅,也博得國際媒體宣傳。此外,有媒體最近爆料說,請“犀利哥”錄節目,出場費要一萬元人民幣,鳳姐的身價則是4000元。
近年來,中國一直在嘗試嚴打網上低俗文化整治行動,一些地方比如重慶同時還嘗試通過讀經典、唱紅歌來提振百姓的精神素質。中國必須尋找能激發思考、培養辨別能力的娛樂方式,否則現有的娛民方式也許會把一代人變成“愚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