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漢字)

哀(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哀是一個漢字,讀作āi,本意是指悲傷,悲痛,悼念,憐憫,引申義是,該文字在《聊齋志異·妖術》和《管子·侈靡》等文獻均有記載。偏旁亠、口、衣(新華字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哀
  • 拼音:āi
  • 總筆畫:9
  • 部外筆畫:6
  • 部首:亠部
  • 結構:上下結構
  • 造字法:形聲字
  • 詞性:動詞
  • 五筆:YEU
  • 筆順編號:412513534
目錄,字義,古籍解釋,詞性變化,常用詞組,最常用詞,哀的謎語,哀的成語,哀的書法,美學“哀”,近反義詞,

目錄

1.代碼
2.字義
3.康熙字典
4.詞性變化
代碼
注音
【筆畫順序】丶一丨乛一丿乚丿乀
三畫查字】418(丶一乀)
【漢英翻譯】Grief;Pity;Sorrow;to grieve for;to lament;to pity
五筆86&98:YEU 倉頡:YRHV
筆順編號:412513534 四角號碼:0073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4C0

字義

悲痛:悲~。~求。~嘆。~鳴。~思。喜怒哀樂。~鴻遍野(“哀鴻”,哀鳴的大雁;喻到處都是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艷(詩文淒測動人而華麗)。
悼念:~悼。默~。
◎ 舊時稱死去母親:~子(a.母喪而父存;b.古稱居父母喪的人)。
憐憫~憐。~矜。~其不幸。
◎漢字含義解釋衣服有個洞,一個口子,代表人的一生也結束,和遇到不順利的事物。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字部】哀 ·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6
《唐韻》烏開切《集韻》《韻會》《正韻》於開切,𠀤音唉。《說文》閔也。《玉篇》哀傷也。《書·大誥》允蠢鰥寡哀哉。《詩·豳風》哀我人斯。
又《爾雅·釋訓》哀哀淒淒,懷報德也。《詩·小雅》哀哀父母。
又憐也,愛也。《呂氏春秋》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
又《莊子·德充符》衞有惡人焉,曰哀駘它。《注》哀駘,醜貌;它,其名。
又《諡法》恭仁短折曰哀。
又姓。《風俗通》魯哀以後,因諡為姓。《前漢·王莽傳》梓潼人哀章。《姓譜》宋有哀長吉。《正字通》明嘉靖進士哀貞,上命攺哀為衷。
又國名。《後漢·南蠻傳》哀牢人皆穿鼻儋耳。
又葉於希切,音衣。《詩·小雅》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又》山有蕨薇,隰有𣏌桋。君子作歌,維以告哀。

詞性變化

◎ 哀 āi
〈動〉
君將哀而生之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天子作詩三章以哀民。——《穆天子傳》。
君將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說》
(2) 又如:哀恕(同情寬恕)
(3)慰問;哀悼[express sympathy and solicitude for;mourn or grieve for the deceased] (為……而哀嘆)
秦不哀吾之喪而伐吾同姓。——《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 《秦晉崤之戰》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 《阿房宮賦
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宋·蘇軾《超然台記
生死無暇,榮哀兼備。——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
(4) 又如:哀文(哀辭)
(5)哀求[supplicate;beg]
愛公者皆為公懼,勸罄橐以哀之。——《聊齋志異·妖術》。
(6) 又如:哀請(哀告,哀求;苦苦請求);哀祈(哀求)
(7) 通“愛”,愛護。[care for;cherish]
國雖弱,令必敬以哀。——《管子·侈靡》
各哀其所生。——《淮南子·說山》
見與之友,幾於不親;見哀之交,幾於不結。——《管子·形勢》
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呂氏春秋·報更》
(8)哀嘆[bemoan;bewail] 傷心,悲痛。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杜牧阿房宮賦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前赤壁賦
杜鵑啼血猿哀鳴 《〈琵琶行〉並序》
(9)代詞,代指七哀
哀者,狂玩談笑包攬也——《說文》
〈名〉

常用詞組

◎哀悼āi dào:①悲痛地悼念(死者)②為一個人的逝世而舉行的紀念儀式
哀傷āi shāng:悲痛憂傷
哀求āi qiú:苦苦懇求
哀愁āi chóu:哀傷愁苦
哀思āi sī:悲哀思念的感情
哀家āi jiā:舊小說、戲曲中太后或皇后在丈夫死後的自稱
◎哀痛āi tòng:哀傷;悲痛。
哀楚āi chǔ:悲傷淒楚
◎哀叫āi jiào:①悲慘地呼號②指慘叫聲
哀告āi gào:苦苦央求,告免
哀怨āi yuàn:悲傷怨恨
哀憐,哀憫 āi lián,āi mǐn:對他人的不幸給予同情憐憫
哀辭āi cí:用來哀悼、紀念死者的文章
哀兵必勝āi bīng bì shèng:《老子·六十九章》:“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實力相當的兩軍對抗,悲憤的一方有必死的決心,一定能獲得勝利。
哀而不傷āi'ér bù shāng:精神上煩惱或憂慮但不至於傷害身心
哀鴻遍野āi hóng biàn yě
《詩經·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後用哀鴻遍野比喻流離失所、呻吟呼號的災民。
◎哀號āi háo:[wail with grief] 因哀痛而放聲哭號
哀矜āi jīn:哀憐;憐憫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他們眼睛裡流露出哀憐。——《二六七號牢房》
◎ 哀戚āi qī:悲傷,悲哀
哀啟āi qǐ:一種由死者親屬敘述死者生平及臨終情況的文章,一般附在訃告後的信函
哀勸āi quàn:苦心勸告
哀榮āi róng:
①死後辦得很隆重的喪事
褒獎之命,雖已表於哀榮,遺奠之恩,宜再申於軫悼。——白居易《祭盧虔文》
②人死後的榮譽
◎哀嘆āi tàn∶
①嗚咽地悲嘆;出聲地悲泣;哀泣
②悲哀地嘆息
他痛苦時便細聲地哀嘆
哀艷āi yàn:文辭淒切而艷麗
屈宋以降,為文者本於哀艷,務於恢誕,亡於此興,失古義矣。——柳冕《與徐給事論文書》
◎哀樂āi yuè:用於喪葬或追悼的悲哀樂曲
哀子āi zǐ:古時父母故居喪者的自稱。《禮記·雜記上》:“祭稱孝子孝孫,哀稱哀子哀孫。”後來父在而母故居喪者自稱為哀子。
◎哀禮āi lǐng:對親人追悼的一種儀式

最常用詞

9.哀痛
12.哀叫

哀的謎語

謎語:新衣中間破大洞(打一字)——哀
謎語解析:“衣”字中間加上一個大洞——“口”,即為“衣+口=哀”。

哀的成語

哀兵必勝āi bīng bì shèng 原意是力量相當的兩軍對陣,悲憤的一方獲得勝利。後指受欺侮而奮起抵抗的軍隊,必定能取勝。《老子》第六十九章:“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不,~!不要樂,要哀,何小姐能彈《易水吟》的譜子嗎?(《啼笑因緣續集》一0回)
哀痛欲絕āi tòng yù jué 傷心得要死。形容悲痛到了極點。”寶慶給大哥唱了一曲輓歌,直唱得泣不成聲,~。(老舍《鼓書藝人》十七)
哀思如潮āi sī rú cháo 哀傷的思緒如同潮湧一般。形容極度悲痛。
哀鴻遍野āi hóng biàn yě 哀鴻:哀鳴的鴻雁。比喻在天災人禍中到處都是流離失所、呻吟呼號的饑民。《詩經·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 舊社會,每逢水災戰亂,人民就被迫四處逃亡,~,一片淒涼。近義詞:哀鴻滿路
哀哀欲絕āi āi yù jué 絕:斷氣,死。形容極其悲痛。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那寶珠按未嫁女之禮在靈前哀哀欲絕。”哀鴻遍地
哀而不傷āi ér bù shāng 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她喜歡打扮,願意有朋友,可是這都不過是一些小小的、~的、青春的遊戲。(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三)
哀哀父母āi āi fù mǔ 可哀呀可哀,我的父母啊!原指古時在暴政下人民終年在外服勞役,對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詩經·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咱人有子方知不孝娘,豈不問~情腸!(元·無名氏《小張屠》第一折)
哀感天地āi gǎn tiān dì 形容極其哀痛,使天地都為之感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王聞失聲號慟,哀感天地。”
哀感頑艷āi gǎn wán yàn 原意是指內容淒切,文辭華麗,使愚笨和聰慧的人同樣受感動。後多用來指艷情的小說、戲曲、電影中的感人情節。三國魏·繁欽《與魏文帝箋》:“詠北狄之遐征,奏胡馬之長嘶,淒入肝脾,哀感頑艷。” 這封信卻是駢四駢六的,足有三千多字,寫得異常的~。(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一回)
哀感中年āi gǎn zhōng nián 形容人到中年對親友離別的傷感情緒。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安)語王右軍王羲之)曰:‘中年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是惡。’” 神丹浪說解還童,~遇謝公。(清·丘逢甲《東北感春詩》)
哀告賓服āi gào bīn fú 賓服:古指諸侯或邊遠部落按時朝貢,表示依服、服從。後泛指歸順、服從。指哀求饒恕,願意服從。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折:“我見他慌悚躊躇,左支右吾,跪在街衢,哀告賓服。”
哀毀骨立āi huǐ gǔ lì 哀:悲哀;毀:損壞身體;骨立:形容極瘦,只剩下骨架。舊時形容在父母喪中因過度悲傷而瘦得只剩一把骨頭。《後漢書·韋彪傳》:“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 眾親戚已到,商量在本族親房立了一個兒子過來,然後大殮治喪。蘧公子~,極盡半子之誼。(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
哀梨蒸食āi lí zhēng shí 將哀梨蒸著吃。比喻不識貨。糊裡糊塗地糟蹋好東西。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桓南郡每見人不快,輒嗔曰:‘君得哀家梨,當復不蒸食不?’”
哀莫大於心死āi mò dà yú xīn sǐ 指最可悲哀的事,莫過於思想頑鈍麻木不仁。《莊子·田子方》:“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人說:“~。”我的心已經死了。我不該再到你們公館裡來,打擾你們。(巴金《家》二回)
哀絲豪竹āi sī háo zhú 絲、竹:弦樂、管樂的通稱;豪竹:粗大的竹管制成的樂器。形容管弦樂聲的悲壯動人。唐·杜甫《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詩:“酒肉如山又一時,初筵哀絲動豪竹。” ~頌英烈,此是北昆躍進花。(茅盾《觀北崑劇院初演〈紅霞〉》)
哀死事生āi sǐ shì shēng哀:哀痛;事:侍奉。哀慟死者,侍奉生者。(出處):西漢·司馬遷《吳太伯世家》:“哀死事生,以待天命。”(近義詞):養生送死
哀天叫地āi tiān jiào dì 哀:悲哀。悲哀地呼天喊地。形容悲痛至極。平兒豐兒等哭的~,賈政心中也著了忙。(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五回)
哀矜懲創āi jīn chéng chuàng哀矜:憐憫,創:懲罰。憐憫又懲罰。(出處):宋·蘇軾《刑賞忠孝之至論》:“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詞性):中性成語
七哀凌虛qī āi líng xū當被眾人膜之的包攬者。

哀的書法

哀的書法

美學“哀”

日本美學範疇。蘊含了極為多樣的情感意味。
初由日本江戶時代的國學家本居宣長(1730-1801)提出。他在《〈源氏物語〉玉小櫛》(1799)中,對這一理念及其在源氏物語中的體現,做了詳盡的闡述。
認為凡哀者,本來是耳聞、目睹、感觸到外在事務時,內心有所觸動而發出的嘆息聲,不單指悲哀、高興、有趣、快樂、可笑,但有“啊”“喔”之嘆,都是哀。認為“知物哀”至少有“心(精神)”、“情(感情)”和“意(意味)”三種“心”的參與。三者作為“物”之內在的、使“物”“動”起來的要素,在直觀“表象”方面(“表象類比性”)彼此相連。“物”是認識感知的對象,“哀”是認識感知的主體。“物哀”,就是二者互相吻合一致的時候產生的和諧的美感。優美、細膩、沉靜、直觀。哀作為美的概念、美的範疇,著重強調的是情感主體的價值關係、情感主體在特定場合涉及的特定的客體對象的價值關係以及此主體與客體共通的適合於普遍客觀的價值關係。“哀”的精神態度一般是一種預想的達致靜觀的態度以及這種態度所帶來的“愛”、“感動”、“觀照”、“靜觀”、“詠嘆”等幾個方面。因此,“哀”是一個具有特殊心理意味的範疇,它不同於狹義的悲哀憐憫,是直觀與感動融合的審美意識。

近反義詞

【近義詞】悲苦憂
【反義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