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斷裂帶

哀牢山斷裂帶沿哀牢山脈的西側延展,呈北西一南東走向。南起於我國境內,北至南澗彝族自治縣密滴附近為紅河斷裂帶錯移而消失。平面上與北西側金沙江斷裂帶有相接的趨勢,故又將二者合稱金沙江一哀牢山斷裂帶。然而二者雖有共同之處,也有各自的特點,可能系早期各自演化、晚期貫通合併的兩條斷裂帶。

哀牢山斷裂帶實際上由規模宏大的糜棱岩帶所組成,頻寬1~3km,總體表現略向東傾,但難以找到一個確切的斷裂面。其東側出露地層為古元古界哀牢山群深變質岩,西側為下古生界淺變質岩,原岩為砂泥質矽質復理石建造夾中基性火山岩,強烈擠壓破碎,構造形變極其複雜。該斷裂帶對古生代一i疊紀的沉積仍具有明顯的控制作用,西側沉積建造多具地槽特徵,東側顯地台特點。斷裂帶上存在著由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基性一超基性岩組成的岩帶,岩體時代從呂梁期到燕山期均有,但以華力西期和印支期最發育。從構造活動性質上看,斷裂帶既有逆沖一推覆作用的表現,又具有強烈平移剪下的特點,其主體部分雖表現為以左行平移為主,同時亦見有右行平移的特點。上述特徵表明,哀牢山構造帶曾是超岩石圈深斷裂強烈活動的部位,後期遭受強烈的改造。前震旦紀其發展演化情況尚不清楚,但從地槽、地台構造層的分布情況推測該構造帶為古揚子塊體的邊界。古生代哀牢山構造帶明顯控制東西兩大構造域,是綠春及思茅一帶海槽沉積區的東北邊界,故為大陸邊緣擴張斷裂帶,斷裂切深較大,達岩石圈附近,並引發沿帶的基性一超基性岩漿活動。印支期隨著蘭坪一思茅海槽的封閉,斷裂帶受強烈擠壓,造成大規模的糜棱岩化、推覆逆沖及韌性剪下。新生代受印度板塊的影響,斷裂帶再次活動,形成現今所見的格局。喜馬拉雅期富鹼斑岩跨越哀牢山斷裂帶兩盤產出,空間上與哀牢山斷裂帶及其北部的金沙江斷裂帶密切相關,但有分區現象,表明其產出與哀牢山斷裂帶的晚期活動及各分區的基底構造性質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