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家梨

哀家梨也作“哀梨”。相傳漢代秣陵人哀仲所種之梨果大而味美,當時人稱為“哀家梨”。後常用以比喻流暢俊爽的文辭:讀君之文,如食哀家梨|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

漢典解釋,歷史典故,引申意思,美食天地,

漢典解釋

相傳漢秣陵哀仲家種梨,實大而味美,時人稱為“哀家梨”。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桓南郡每見人不快,輒嗔云:‘君得哀家梨,當復不烝食不?’”劉孝標註:“舊語:秣陵有哀仲家梨甚美,大如升,入口消釋。”清趙翼哈密瓜》詩:“甘芬不數文官果,清脆欲賽哀家梨。”後常以比喻美好事物。清平步青《霞外捃屑·里事·鑑湖邨居》:“千岩萬壑,不讓會垣……耳食者口沫虎林,自嗤鄙壤,所謂哀家梨烝食者矣。”此喻秀麗山水。清沈濤《交翠軒筆記》卷二:“新城楊子萱太令炳題詞云:‘愜心動目,元氣不死。哀家一梨,脆乃如此。’”此喻優美文辭。亦省稱“哀梨”。清趙翼《甌北詩話·蘇東坡詩》:“(東坡)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如並剪。”
哀家梨哀家梨

歷史典故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桓南郡每見人不快,輒嗔云:‘君得哀家梨,當復烝食不?”’桓南郡:桓玄。嗔:發怒,生氣。哀家梨:劉孝標註:“舊語:秣陵有哀仲家梨甚美,大如升,入口消釋。”烝:同“蒸”。後比喻說話或文章流暢爽利,聽者閱者感到“如食哀家梨”。也用“哀梨比喻不知好歹,把好東西胡亂地糟蹋了。
東漢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孫權聽從諸葛亮建議遷都秣陵,改秣陵為建業。傳說漢朝時秣陵有一個叫哀仲的人,他家裡種出來的梨子個頭很大並且味道鮮美,又脆又嫩,入口而化,被當時人稱為“哀家梨”。在唐朝之後的古典小說《幽夢影》中有一段用哀家梨來作形容的話語是這樣寫的,“今舉集中之言,有快若并州之剪,有爽若哀家之梨,有雅若鈞天之奏”,可見哀家梨名聲之大。由於哀家梨名氣大,當時的人們常以能夠吃到哀家的梨為榮耀。有些附庸風雅的人,為了炫耀自己的家財和能耐就想盡辦法得到哀家梨。但是他們得到了哀家梨後卻用蒸籠蒸熟了來吃。梨子本來是生吃才能吃出脆嫩味美的,何況又是以脆嫩和鮮美著名的哀家梨。因此人們就用哀梨蒸食比喻不懂得某個東西的長處,稀里糊塗地糟蹋東西。

引申意思

趙翼哈密瓜》中詩:“甘芬不數文官果,清脆欲賽哀家梨。”後常以比喻美好的事物。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里事·鑑湖邨居》:“千岩萬壑,不讓會垣……耳食者口沫虎林,自嗤鄙壤,所謂哀家梨烝食者矣。”此喻秀麗山水。
清沈濤《交翠軒筆記》卷二:“新城楊子萱太令炳題詞云:‘愜心動目,元氣不死。哀家一梨,脆乃如此。’”此喻優美文辭。亦省稱“哀梨”。
趙翼《甌北詩話·蘇東坡詩》:“[東坡]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如並剪。”

美食天地

“哀家梨”不蒸而食,香甜適口;蒸而食之,不得佳味,自然不快。桓玄見人不快,即用此事以為諷喻。
後因以“哀梨蒸食諷刺蠢人不識好歹,糟踐佳品。又以“如食哀家梨”比喻文辭流暢佳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